愛是唯一的語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撰文 / Ting
這是一場沒有預約的對談,是一段在不同時空中和阿雀阿姨的對話!

當我反覆聆聽訪談錄音檔,以及撰寫阿雀阿姨故事的過程中,除了佩服她的生活智慧外,我常想如果能夠訪問阿姨的孩子們,從孩子的角度跟阿姨來場對話,那該有多好!雖然沒有這樣的機會,但我卻在另外兩個場合,看到了孩子對父母的描繪,其中之一是我在一門講述親子溝通的課程中,授課老師播放了他訪談女兒的影片,內容就像是在回應阿雀阿姨一般。
(由衷感謝郝安迪老師同意讓我分享影片給讀者們觀看)
(如果你還沒閱讀阿雀阿姨的故事,請下滑至文末點選上一篇文章)
這是一個走過風暴的家庭,影片中,安迪老師詢問小雅(Asia),在她身處風暴的當時,身為父親的他做了哪些舉動,不但對彼此關係沒有幫助,反而有害?小雅回憶當時的她很清楚自己做錯了,但卻不想承認錯誤,而父親執著於讓小雅接受他的想法,兩人在客廳爭吵了幾個小時,這樣的做法對關係沒有幫助反而有害;相反的,她認為爭吵應該先暫停,給予彼此冷靜的時間跟空間,隔天再繼續談,有一段冷靜而能深呼吸的時間,對她來說非常重要。最後小雅以過來人的經驗,跟大家分享如何面對家中身處風暴的青少年,她提到或許父母跟孩子之間有很多爭吵,但只要父母能持續提供穩定的愛跟鼓勵,孩子一定能感受到,而這也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陪伴他們走過青澀難解的時期。
以下更新於8/24/2020
在撰寫文章的時候,我就好奇當小雅說出自己的心路歷程,不曉得安迪老師會怎麼回應她呢?於是我寫信邀請安迪老師回應小雅,讓這段影片是完整的對談。

我:「從父親的角度,看著過去無法溝通的女兒,到目前走過風暴而日漸成熟,你會想對她說什麼呢?或者說,你會想對影片中的小雅,在她分享了她的心路歷程後,你會想對她說什麼呢?」

安迪:「小雅,妳是個少年的時候因為憂鬱疾病就遭受了很多痛苦,現在還是會感到憂鬱,但妳現在應付的方法比較健康,妳這樣的進步讓爸爸高興。現在妳珍惜跟家長有關係,妳也努力培養我們的關係,每次見到妳時妳都跑過來給我抱抱,離開時也給我抱抱,這個妳給我的愛我好珍惜!」
第二段影片則是安迪自己跟父母的故事,在當中安迪轉變為那位身處風暴的孩子,為了逃離家庭的束縛來到台灣傳教,卻在過程中躁狂發作而被送回美國治療。後來,他因為身心狀況又進出醫院幾次,在這整個過程中,安迪的父母透過寫信與探視,不斷的表達愛跟關心,即使安迪不一定接受。終於,在一次互動中安迪感受到媽媽不但懂他的感受,並且還幫他表達出來,這成為他們之間關係的轉淚點,而後關係的修復與滋養持續至今。
另一個場合是,我看到一本有趣的書《有病的其實是我媽媽,卻要我去諮商》,書名相當醒目,我想每一位媽媽都會好奇書的內容。作者用漫畫以及對話的方式呈現跟青少年諮商的場景,其中青少年以「我媽真的太機車了」作為談論和媽媽之間關係的破題。他面對媽媽的管教是多所抱怨跟責怪的,但在情感上卻又愛著、依賴著媽媽,所以無法撂下狠話,而用了「機車」這樣的形容詞,很深刻的反映青少年和父母之間又愛又恨、矛盾而充滿張力的狀態。書中的青少年是這樣描述和媽媽之間的互動,以下摘自此書:「...她就是不聽我講話。她以為自己非常了解我,給我指令、給我建議...所以我們天天吵架..」、「她有事沒事就會跑來找我講話『來聊聊吧,親愛的兒子』但真的超煩!」、「她無法忍受我房間的狀態。對啦,是有點亂沒錯,但這是我房間耶!」短短的三句話,我卻能感受到這對母子之間的動力,我看到媽媽試著跟兒子溝通,也看到媽媽因為著急,而想以過來人的經驗指導兒子。但在兒子心中,媽媽並不了解他,也聽不進他說的話,所以無論媽媽多麼和善的邀請溝通,他們始終搭不在同一條線上。
安迪老師的兩段影片、《有病的其實是我媽媽,卻要我去諮商》片段,以及阿雀阿姨的故事,我不斷想呈現的是父母與青春期孩子之間互動的樣貌。我感受到當孩子進入青春期,那的確是很讓人頭疼的一段時間,會產生什麼樣的風暴難以預期,也難以避免。身為家長的我們很努力的想讓孩子知道我們愛他,耗費心力用了各種方法;而孩子們撞得頭破血流為了爭取獨立自主,卻也感到無人瞭解的孤立。雙方就像各自處在不同頻率,卻想要對話溝通。其實,如果能像小雅建議的,不急著去處理事件,而是給彼此多點時間空間,又像阿雀阿姨說的以開放的心給孩子犯錯的機會,並尊重孩子的想法、不強迫孩子接受我們的觀點,願意等待、願意相信,並且穩定而持續的付出愛與關心,最終孩子都能感受到我們的用心,這段艱澀難行的時期終究會過去。最後,我覺得這是一段很美妙的對談,原來在親子關係中,不分國界、種族與文化,愛是唯一的語言。
有關郝安迪老師的介紹,請見:http://www.reachandyhogan.com/
avatar-img
10會員
1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u Ti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雀:「我是會看光亮的地方,不會一直在那邊憂鬱,還有我是很有行動力的人,當有人在抱怨,我就會去找解決的辦法,我是很行動派的。有的人會一直煩惱,煩惱十幾天,我就會說:『你為什麼不去試試看?』」
Al:「剛剛提到我幫醫院募集口罩的部分,我說我心裡有自我懷疑,我是不是做太多,把別人應該負的責任拿走了。但我覺得我其實就是忠於自己而已,對自己好像少了很多批判,我發現這就只是本來的我,我並沒有因為這件事情而刻意去做什麼。我可以很直觀的去看待這個經驗。」
撰文/Ting 鏘鏘鏘鏘~重磅推出本專頁的第一個活動:疫情下的小人物生活😊 疫情爆發至今,你的生活有什麼樣的轉變呢?一天天的防疫生活中,你是感覺日復一日的枯燥乏味;還是,經過一段調適的歷程,現在漸漸能享受箇中滋味?這段期間又如何影響你看待生活、世界的方式?Ru、Ting帶著好奇、透過訪談去瞭解身為
Ru:全職心理工作者與專任撿屎官,熱愛探險,並透過攝影,看見不同的世界,發現生活中的小確幸。 Ting:全職為家庭教育工作者,兼職是諮商師。在全職媽媽的生活經驗中,發掘並培養看見日常微幸福的心理之眼,也希望透過這雙眼睛及文字,帶給讀者溫暖。 左:Ru、右:Ting
有關這個頁面,是Ru、Ting一次日常對話中的發想。 那天,Ru傳了訊息給我:「Hi, Ting最近好嗎?要不要找個時間更新一下近況?」於是我撥了電話給她,對話的開頭是千篇一律的回答:「我啊就是老樣子,帶小孩、煮飯、整理家務、理智斷線...無限循環,好像沒有什麼特別。」接著,開始跟她分享我的生活瑣事
雀:「我是會看光亮的地方,不會一直在那邊憂鬱,還有我是很有行動力的人,當有人在抱怨,我就會去找解決的辦法,我是很行動派的。有的人會一直煩惱,煩惱十幾天,我就會說:『你為什麼不去試試看?』」
Al:「剛剛提到我幫醫院募集口罩的部分,我說我心裡有自我懷疑,我是不是做太多,把別人應該負的責任拿走了。但我覺得我其實就是忠於自己而已,對自己好像少了很多批判,我發現這就只是本來的我,我並沒有因為這件事情而刻意去做什麼。我可以很直觀的去看待這個經驗。」
撰文/Ting 鏘鏘鏘鏘~重磅推出本專頁的第一個活動:疫情下的小人物生活😊 疫情爆發至今,你的生活有什麼樣的轉變呢?一天天的防疫生活中,你是感覺日復一日的枯燥乏味;還是,經過一段調適的歷程,現在漸漸能享受箇中滋味?這段期間又如何影響你看待生活、世界的方式?Ru、Ting帶著好奇、透過訪談去瞭解身為
Ru:全職心理工作者與專任撿屎官,熱愛探險,並透過攝影,看見不同的世界,發現生活中的小確幸。 Ting:全職為家庭教育工作者,兼職是諮商師。在全職媽媽的生活經驗中,發掘並培養看見日常微幸福的心理之眼,也希望透過這雙眼睛及文字,帶給讀者溫暖。 左:Ru、右:Ting
有關這個頁面,是Ru、Ting一次日常對話中的發想。 那天,Ru傳了訊息給我:「Hi, Ting最近好嗎?要不要找個時間更新一下近況?」於是我撥了電話給她,對話的開頭是千篇一律的回答:「我啊就是老樣子,帶小孩、煮飯、整理家務、理智斷線...無限循環,好像沒有什麼特別。」接著,開始跟她分享我的生活瑣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覺得很幸運,偶然找到這套有聲書,一口氣聽完全部,覺得很有趣,雖然,抱歉我邊聽邊做其他事情,紀錄了一下提及的繪本,可能會有遺漏,希望還算周全,打算一一借來跟鵝子一起閱讀。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看到一位幼兒園老師分享的溫暖文章,看到她說孩子們如何做得比大人更好,我不禁想起三四歲時的一個片段回憶。 那時爸媽帶我去一個阿姨家,我坐在桌邊不知在做什麼,但我看見爸媽在大聲吵架,然後又看見那個阿姨一副我說不上來的表情,再看看爸媽完全沒有自覺,忽然覺得有點丟臉,冒出一句:「你們要吵回家再吵啦
Thumbnail
《家庭關係與挑戰》 地球每天運轉、生養大地。日月昇華、萬物齊長。人類也是一樣。 阿俊對阿花既是家人,又是敵人,兩個人沒有一天不吵。孩子也大了,每天處在這成長環境,不壞也難。 燕兒,排行老大,適逢青春期初經來臨。「自己的媽媽是媽媽?」她恨為什麼要生於這個家庭,讓她抬不起頭,又背負一個「大姊」職稱
Thumbnail
甫開門,眼前人,教阿風依然努力地表現着平易近人,縱是有點點的難免愕然詑異:「伯母」
Thumbnail
三歲的阿妮因為擁有許多人的愛,讓她的心情溫暖穩定,甚至能擺脫困難的時期。在一個晚餐時間結束後,她問起為什麼太陽還沒回家,而哥哥以及太陽太愛他們而捨不得離開照顧別人。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這篇文章著重於親子之間的開放溝通模式,以建立尊重和理解的家庭氛圍。透過敘述一次迷路事件,強調母親在對話中的反思和道歉,促使家庭成員間的情感共鳴。作者分享了自身從嚴格教育轉向尊重理解的經歷,強調家庭是講愛而非對錯的地方。這樣的溝通模式有助於孩子學習同理心,並建立穩固的家庭連結,培育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
Thumbnail
從這篇文章中我們瞭解到孩童情緒發展在華人文化中的重要性,討論了父母對於孩子情緒的影響以及溝通問題對於孩子健康的影響。文章指出情緒教育在華人文化中的關注度逐漸增加,並提供了一個10個月的線上練習課程。
Thumbnail
《小曉》是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描繪了過動症小孩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成長經歷。從小曉的孤獨旅程、家庭微妙關係、老師的溫柔陪伴到社會對過動症的刻板印象,影片深刻反映了困境下的愛和勇氣。主要角色包括小曉、母親薇芳、班導保羅等。觀眾將在故事中體驗到深刻的共鳴。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覺得很幸運,偶然找到這套有聲書,一口氣聽完全部,覺得很有趣,雖然,抱歉我邊聽邊做其他事情,紀錄了一下提及的繪本,可能會有遺漏,希望還算周全,打算一一借來跟鵝子一起閱讀。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看到一位幼兒園老師分享的溫暖文章,看到她說孩子們如何做得比大人更好,我不禁想起三四歲時的一個片段回憶。 那時爸媽帶我去一個阿姨家,我坐在桌邊不知在做什麼,但我看見爸媽在大聲吵架,然後又看見那個阿姨一副我說不上來的表情,再看看爸媽完全沒有自覺,忽然覺得有點丟臉,冒出一句:「你們要吵回家再吵啦
Thumbnail
《家庭關係與挑戰》 地球每天運轉、生養大地。日月昇華、萬物齊長。人類也是一樣。 阿俊對阿花既是家人,又是敵人,兩個人沒有一天不吵。孩子也大了,每天處在這成長環境,不壞也難。 燕兒,排行老大,適逢青春期初經來臨。「自己的媽媽是媽媽?」她恨為什麼要生於這個家庭,讓她抬不起頭,又背負一個「大姊」職稱
Thumbnail
甫開門,眼前人,教阿風依然努力地表現着平易近人,縱是有點點的難免愕然詑異:「伯母」
Thumbnail
三歲的阿妮因為擁有許多人的愛,讓她的心情溫暖穩定,甚至能擺脫困難的時期。在一個晚餐時間結束後,她問起為什麼太陽還沒回家,而哥哥以及太陽太愛他們而捨不得離開照顧別人。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這篇文章著重於親子之間的開放溝通模式,以建立尊重和理解的家庭氛圍。透過敘述一次迷路事件,強調母親在對話中的反思和道歉,促使家庭成員間的情感共鳴。作者分享了自身從嚴格教育轉向尊重理解的經歷,強調家庭是講愛而非對錯的地方。這樣的溝通模式有助於孩子學習同理心,並建立穩固的家庭連結,培育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
Thumbnail
從這篇文章中我們瞭解到孩童情緒發展在華人文化中的重要性,討論了父母對於孩子情緒的影響以及溝通問題對於孩子健康的影響。文章指出情緒教育在華人文化中的關注度逐漸增加,並提供了一個10個月的線上練習課程。
Thumbnail
《小曉》是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描繪了過動症小孩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成長經歷。從小曉的孤獨旅程、家庭微妙關係、老師的溫柔陪伴到社會對過動症的刻板印象,影片深刻反映了困境下的愛和勇氣。主要角色包括小曉、母親薇芳、班導保羅等。觀眾將在故事中體驗到深刻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