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當代父母療癒自己的真正秘密

2024/03/13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當我沒有被真正的愛過,我要怎麼去愛自己的孩子?」

這個犀利的問題在文章的最後,我會提出我的回答。


本書的書名呼應了童年創傷的經典書籍,也就是愛莉絲.米勒的《幸福童年的秘密》一書。彷彿是要打掉大家下巴似的,作者馬丁.米勒自述自己的童年並非幸福快樂--即使他的母親是一位深刻探究童年創傷的專家。

在《幸福童年的秘密》中,愛莉絲.米勒點出了那些優秀的、得體的孩子,可能童年都曾有過來自父母的心理壓力。這些壓力讓孩子們被迫與「真實的自己」分離,進而在成年後,演變成為自大/自戀、憂鬱或是蔑視他人等行為。

坦白說,《幸福童年的秘密》並不好讀,在需要說明的地方缺少細致的說明,書中一連串孩子由心理到生理的連鎖反應像是作者直覺地推斷,卻又有力地讓人信服。

這或許是由於本書出版於 1979 年,當時的學術文章或是科普文章的調性皆與今日不同所致。

然而,無疑義地是這本書的出版,喚起了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視。在心理虐待還不被視為虐待的年代,愛莉絲.米勒已經看到了乖巧孩子的背後的陰影,而她所直言的問題,即親子關係中的不當對待,於今日仍應該持續被重視。

《幸福童年的秘密》中言及理想的親子狀態,我認為更像是所有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理想狀態:「無論什麼事讓我感到難過或高興,我都能自由地表達;不必為了取悅誰而面帶笑容,也不必為了別人的需要而壓抑我的煩惱和憂慮;我可以生氣,沒有人會因此死去或頭痛;當你傷害了我的情感時,我可以大發雷霆,卻不會因此失去你。」

單純看到這段文字,或許會營造出一種愛莉絲.米勒是一位充滿包容心的慈母形象。然而,在其子馬丁.米勒的《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中,卻發現了愛莉絲與兒子之間緊繃的親子關係。馬丁.米勒眼中的母親,是一位冷漠,充滿控制欲以及謎團的女性。即使他認同母親在童年創傷以及孩子心理健康上的成就,卻也不否認她的所做與所言不符合。

對於馬丁.米勒而言,他從未想過自己會寫一本關於母親的書,因為「她對我來說是一個陌生到無法描寫的人。」然而,也是透過撰寫此書,他接近了母親從未言述的創傷部分,並且瞭解這些被隱藏的創傷讓母親成為了如今的模樣。

真正的愛莉絲米勒是誰?

為了撰寫此書,馬丁.米勒著手挖掘母親的過去,包含她很少提及的戰爭日子。《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以「愛莉絲.米勒的悲劇」作為副題,書籍內容也有泰半是重新整理了愛莉絲.米勒的生平。

馬丁.米勒自陳自己「宛如文化工藝品般地長大」,他被當成瑞士人來養育,但他的母親是猶太人,父親是波蘭人,瑞士和他的家庭其實關係並不大。反而是波蘭文、猶太教等真正養育他父母的文化,被隔絕在自己的成長過程當中。

這是一個刻意營造的過程嗎?或許不是。

馬丁觀察到母親對於自我領域的極度在意與隱瞞:愛莉絲.米勒的晚年在法國普羅旺斯渡過,僅依靠網路與外界連絡。如此一來,她得以與外界保持接觸,卻又可以隱身在程式編碼的背後,沒有人知道她的真實面貌。

隨著挖崛加深,馬丁看到了母親的前半生,為了生存而不得不隱藏自己真實身分的過去:年僅 17 歲的少女,幫助自己、母親以及妹妹假造身分並且得以在二戰期間存活。無法隱藏猶太身分的父親,則死於隔都。

對於「身分被知曉則會帶來死亡」的恐懼,掌控了愛莉絲.米勒的一生。即使戰爭結束,她仍無法擺脫恐懼。這點成為日後她與兒子關係重大衝突的導因。


拒絕,是一種「挑戰」嗎?


另一個親子的衝突來自於「拒絕」,或許可以視為對於親職權威的挑戰。馬丁整理母親的回憶錄時,發現自己剛是新生兒時,即拒絕母親的親餵,因此只能以瓶餵方式哺育。

今日看來平凡的哺育方式,卻是愛莉絲與馬丁的第一次衝突:「你從一開始就拒絕被哺乳,我對此感到很傷心,我非常失望,因為我自己的孩子拒絕了我與我的母愛,我必須把母奶擠出來,而你只用非常小的瓶子喝奶。」這段自述來自一位懷有創傷的母親,就旁人眼光來看,這不過是一件「哺育方式改變」的事情。但在母親眼中,是兒子拒絕了自己的母愛。

用母乳這件事情或許會被人認為是母乳教義派在無限上綱。實際上,為人父母最難接受的事情之一,便是孩子的「拒絕」。

越小的孩子,父母越難相信他們具有選擇的能力。當孩子拒絕父母時,父母湧起的情緒除了有對孩子能力的不信任外,也有著自己好意被打臉的尷尬與憤怒。


「我煮得這麼辛苦,還不是怕你吃不好長不高,你還不吃!」

「叫你穿衣服還不是怕你感冒,你還不穿!」

「要你好好念書還不是怕你以後生活得不好,你還不聽!」


面對孩子的拒絕,父母可能第一時間投射為對自己的挑戰。就旁觀者的立場來看,這樣的連結似乎也顯得沒有道理。父母們無法接受孩子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與感受,進而放大、詮釋出另一個「孩子有意挑戰」的版本。

簡單一句話:「他就是故意的!」

在馬丁的情境中,他剛出生時拒絕了母親的哺育,成年後再次拒絕了母親幫他安排的心理治療。這讓愛莉絲認為他無藥可救,往向迫害者的一方前進。

與此交纏的,則是馬丁不停為自證清白,要母親相信她所信任的是一名騙子。馬丁尋找證據的行為再次讓愛莿絲有了「身分被揭露」的恐懼感,她因此拒絕相信兒子,並且再次將兒子視為一種「迫害者」。


父母為什麼要處理自己的議題?要怎麼處理自己的議題?


如同兩性專家不一定處理得好自己的婚姻,親子專家可能也有親子衝突。愛莉絲.米勒雖然在《幸福童年的秘密》中,已明言「破除無意識的控制首先大人必須願意面對自己的歷史」,但由她的生命歷程來看,戰爭創傷太深,深到她無法面對與處理這些議題。

成為父母之後,有時與其他媽媽友、爸爸友聊到體罰、羞辱成長時,一定會有人表示「父母打我是為了我好」,或是「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還不是沒有長歪」。

《幸福童年的秘密》中的祕密之一便是這個:多數的情況下,童年的痛苦回憶會被深藏,這或許是我們可以生存下來的機制,而這個機制會合理化諸多行為。

但合理化之後,不代表傷不存在。

如同愛莉絲與馬丁緊繃的親子關係,多少都可以看到母親童年創傷與戰戰爭創傷的影子。但是,當大人拒絕看見、坦白、承認時,他們樹立起的防禦只會讓下一代受傷,並且傷得莫名其妙。

幸運地,馬丁透過書寫自己母親,發現了母親隱藏極深的創傷。書寫的過程中,他有時會過度投入自己的情緒,而又抽離出來。在這樣反覆的過程中,他逐步貼近母親的真實面貌。然而,不可否認地,這樣的「貼近」來得太晚,也花費掉太多時間。

而我們,現在正是父母的我們,如果想要讓中止這樣莫名的迴圈,需要做什麼呢?我想,就是「覺察,不否認,接受」,也就是「誠實地面對自我」,並且不進行批判。

當我們因孩子的拒絕感到難過,可不可以坦白說出「我很難過」而不是用生氣武裝自己?

當我們真正感到生氣時,是不是可以坦承憤怒,而不害怕別人(孩子或伴侶)因此離開自己?

當我們對自己不自信的時候,是不是可以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而不是表現出輕篾他人的姿態?

畢竟,人最大的創傷,來自於真實的自我從未被愛過,連自己也未曾愛過自己。因為我們都在幫真實的自我打分數,但其實真實的自我本就沒有評分標準。

「當我沒有被真正的愛過,我要怎麼去愛自己的孩子?」

我想,就先從認識真正的自己,愛真正的自己開始吧。

(附上心智圖,希望可以幫助大家理解真正的愛莉絲.米勒。)

raw-image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
作者:馬丁.米勒 Martin Miller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20/04/20



72會員
128內容數
對我而言,閱讀是一種休息時間。讓我們一起在忙碌生活中徜游書海,用閱讀豐富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