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小說雜談|歷史小說該多歷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凄涼遺跡洛川東,浮世榮枯萬古同。
桃李香消金谷在,綺羅魂斷玉樓空。
往年人事傷心外,今日風光屬夢中。
徒想夜泉流客恨,夜泉流恨恨無窮。
杜牧〈金谷懷古〉
每個人看待歷史小說的態度不一樣,有人在意小說情節的歷史性,有人不在意,而且不只讀者留心這個話題,小說作者也經常思考這個問題。例如本世紀初中國歷史小說家唐浩明的《張之洞》,以三百萬字長篇鉅著講述清末著名湖廣總督的一生,並在該書出版後宣佈封筆,一度在中國文學界掀起「小說要忠於史實到何種程度」的辯論。
有趣的是,這個小說與歷史界限的思索和爭論,其實基本上是一種歐陸史學傳統下的產物。用最粗略的話來說,歐陸史觀相較於其他的文明傳統,有一個「絕對性」的特色,這一點跟歐洲基督教文明的絕對一神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發生過的事情有一個絕對客觀的版本,獨立於任何觀察者的偏見之外,這是歐陸史觀至今不變的基礎,雖然自二十世紀起,史學界出現各種挑戰傳統的學說,但都無損於這個理想中「客觀科學事實」的概念。
而作為一種文化傳統,中國的歷史觀與歐陸的歷史觀相當不同。中國有官修正史的政治傳統,每有朝代更迭,為前朝修史總是新朝第一要務,以確立新朝克承大統,並昭示滅國不可再復。嚴格說來,在中國史學傳統下,只有官修正史才是史,不見於正史的通常稱為稗官野史,而稗官野史,正如中國已故的紅學家周汝昌曾經明白點出,就是小說
中國的史學傳統下,歷史是官方對過去的描述與詮釋,小說是私人對過去的描述與詮釋。
因此若是放在中國的史學傳統下來看,歷史小說根本沒有是否忠於史實的問題。因為不管多麼忠於史實,小說都不會往歷史更接近一點。確立歷史的要素是政治權力,而不是客觀性和科學性等不存在於傳統中國的概念。在這樣的史觀之下,「成王敗寇」的意義並不只是物理性的勝負,也包括對過去的認知與論述的掌控型塑。
基於這些認識,我在寫作《納蘭成德:垂楊相思樹》的過程中,對於所謂的「史實」沒有多少執念,但我確實儘量借助史料來構築故事的「歷史現實感」,故事中人的語言、服裝、用物、習俗、價值觀等,都由史料中汲取基本元素。此外當然也有一些場景直接得益於史料記載,例如《垂楊》第一章裡,明珠被召至乾清宮商議三藩軍務,他身為兵部滿尚書,御前奏對必然應答如流,這種情節無從任作者憑空想像,非求助於史料不可。
最後簡短一談以大清帝國為背景的歷史小說經常披上的刻板印象。
大約自高陽以來,我們當代以帝國官場為題材的小說就免不了權謀算計,很大程度上人性詭詐與官場險惡成了小說吸引讀者之處,高陽之後則以二月河將這一點發揮得最是淋漓盡致,大開後來中國影視作品無止盡鬥爭主題之門,而後在以青少年為主的網路小說族群中掀起不是朝鬥就是宮鬥的寫作和閱讀熱潮,結果形成百花齊放但百花都是同一種花的單調場景。我個人一向厭惡權謀鬥爭,雅不願追隨一個不良的社會風氣以寫作鼓吹厚黑,再則就歷史論歷史,熙朝初年的政治並沒有小說家那麼多鬼祟心眼,這一點和滿人初入關尚未褪去質樸風格有關,這同樣的見解也見於王國維《人間詞話》:
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此處王國維指涉的,其實不只是個別文人的風格,而是時代當中一整個文化群體的大致特徵。
當然,這並不是說《納蘭成德》小說裡沒有鬥爭。政治就是利益的競逐遊戲,只要小說沾上政治,就不能不求如實體現這一點,因此我試圖在故事中不浮誇的表現帝國表裡,儘量讓一切情節以當時的價值觀為依歸,而不是服膺於我們這個時代的道德和情緒。換句話說,我相信歷史小說的原則並不複雜,就在於揣摩把握一個時代的精神,並在某程度上克制作者的私心,儘可能忠於所描寫的時空和文化。
下圖為王國維《人間詞話》,沈啟無編校,一九三三年北京人文書店,初版。
Paihaoshu
avatar-img
87會員
299內容數
我是一個識字不多的蕃人。出身東台灣,太巴塱部落阿美族人。定居荷蘭,從事翻譯、寫作、研究、原住民運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那瓜書房|Nakao Eki 的其他內容
我們的時代不知從何時起,有人自作聰明的替滿人一律冠上氏族名充當家姓,以至於現在維基百科上連明珠一條都變成納蘭明珠,電視劇中也可能出現索額圖中堂這樣累贅不符合漢人口語習慣的稱呼。實則滿人並沒有漢文化意義上的家姓,都以名字自稱或彼此稱呼,也不將氏族名充作姓氏使用。
二〇〇三年冬天,新英格蘭被強烈的東北颶風襲擊,陷入一片白茫風暴,讓必須從住處步行二十分鐘才到達哈佛園的我苦不堪言。那天我一早就冒著大風雪去科學圖書館工作,中午過後則在地下書庫手忙腳亂的收拾,要趕往東亞所去見一個人。那時候我還不知道此人給自己取的漢名叫做歐立德。
我們的時代不知從何時起,有人自作聰明的替滿人一律冠上氏族名充當家姓,以至於現在維基百科上連明珠一條都變成納蘭明珠,電視劇中也可能出現索額圖中堂這樣累贅不符合漢人口語習慣的稱呼。實則滿人並沒有漢文化意義上的家姓,都以名字自稱或彼此稱呼,也不將氏族名充作姓氏使用。
二〇〇三年冬天,新英格蘭被強烈的東北颶風襲擊,陷入一片白茫風暴,讓必須從住處步行二十分鐘才到達哈佛園的我苦不堪言。那天我一早就冒著大風雪去科學圖書館工作,中午過後則在地下書庫手忙腳亂的收拾,要趕往東亞所去見一個人。那時候我還不知道此人給自己取的漢名叫做歐立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華夏文化與多元轉型:明史》和《首崇滿洲的多民族帝國:清史》兩本出版啦!這兩個迷人的朝代既是諸多民間戲曲、小說、電影和戲劇的根源,也是學界和政治論爭的焦點,兩本書將讓大家對這些事情的好奇願望一次滿足,遍覽論爭眉角。
Thumbnail
中國二千多年的皇權專制,曾出現過若干個被歷史評價為盛世的時代,最為著名的就是漢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開元盛世』。但都好景都不長。『文景之治』始於西元前180年漢文帝登基,終於西元前141年漢景帝去世,僅不到40年。西漢共持續210年,『文景之治』約占西漢五分之一的時長。 『開元盛世』則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許倬雲先生從大歷史的角度論述「華夏」,這個在哈拉瑞眼中的「互為主體的真實」究竟是什麼?去繁就簡的論述裡仍可辨認出字裡行間對大中國華夏共同體以及儒家思想濃濃的情懷。
  我曾經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差異。當我們理解到歷史書中有一部分屬於纂史者基於其意識形態與身處背景所進行的詮釋後,我們很快就能明白為什麼朝代的開端總有英雄與偉人、朝代的結尾總是昏君與佞臣。我們看到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底下存在著更多事實。
Thumbnail
除了表面和裡面的觀念,我以下說的例子可能全都是錯的,你也應該要來質疑。 歷史當然要說自己的文化很優越,武功很強盛。這很正常,不這麼做反而感覺是有精神疾病。這是表面。 而什麼是裡面? 譬如唐太祖,唐太宗的血統都是半胡半漢。唐高宗李治娶了自己的庶母武则天,實在很不漢人文化。唐朝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史
Thumbnail
從今天開始,我們將要進入中國幾千年古代史中,堪稱最難寫的一個系列。 我們要和一部膾炙人口的偉大小說打擂台。 它雖然三分真七分假,但它偉大到了讓後人們以為那些藝術的加工就是真實的歷史。 這部小說大家都知道,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 沒有這部小說,這段歷史不會有今天的這個知名度與歷史地位,提到
Thumbnail
「治理黃河」這件事,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幾乎沒有之一。 所謂的「中國史」也可以說是一部「治水史」,中國之所以在幾千年前就組織起了一個如此龐大的國家,就是因為最早的中原土地雖然肥沃,但黃河水卻總是怒號滔滔,太多的部落、村莊、家庭因此流離失所,一朝回到了解放前。 如果說殘酷的氣候
Thumbnail
班固《詠史》一詩,許多文學史書都提到:是中國文學史第一首文人創作的五言古詩。比如早期的文學史家羅根澤《樂府文學史》、當代學者葉慶炳《中國文學史》都如此主張。 班固《詠史》有何歷史意義與價值?是本文所要回應的主題。
Thumbnail
這是一部由東晉史學家「常璩」所編撰的地方志。 隋唐之前其實沒這個稱呼。 原本就是「方志」,方就是方國,算了用大家比較熟的詞方便些。 方志即是我們常常在人物傳記之後看到的,匈奴傳啊西域傳啊這一類。隋唐之前其實也都是傳或記,比方讀三國很常看到的江表傳。 華陽國志的本名則是華陽國記。
Thumbnail
《華夏文化與多元轉型:明史》和《首崇滿洲的多民族帝國:清史》兩本出版啦!這兩個迷人的朝代既是諸多民間戲曲、小說、電影和戲劇的根源,也是學界和政治論爭的焦點,兩本書將讓大家對這些事情的好奇願望一次滿足,遍覽論爭眉角。
Thumbnail
中國二千多年的皇權專制,曾出現過若干個被歷史評價為盛世的時代,最為著名的就是漢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開元盛世』。但都好景都不長。『文景之治』始於西元前180年漢文帝登基,終於西元前141年漢景帝去世,僅不到40年。西漢共持續210年,『文景之治』約占西漢五分之一的時長。 『開元盛世』則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許倬雲先生從大歷史的角度論述「華夏」,這個在哈拉瑞眼中的「互為主體的真實」究竟是什麼?去繁就簡的論述裡仍可辨認出字裡行間對大中國華夏共同體以及儒家思想濃濃的情懷。
  我曾經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差異。當我們理解到歷史書中有一部分屬於纂史者基於其意識形態與身處背景所進行的詮釋後,我們很快就能明白為什麼朝代的開端總有英雄與偉人、朝代的結尾總是昏君與佞臣。我們看到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底下存在著更多事實。
Thumbnail
除了表面和裡面的觀念,我以下說的例子可能全都是錯的,你也應該要來質疑。 歷史當然要說自己的文化很優越,武功很強盛。這很正常,不這麼做反而感覺是有精神疾病。這是表面。 而什麼是裡面? 譬如唐太祖,唐太宗的血統都是半胡半漢。唐高宗李治娶了自己的庶母武则天,實在很不漢人文化。唐朝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史
Thumbnail
從今天開始,我們將要進入中國幾千年古代史中,堪稱最難寫的一個系列。 我們要和一部膾炙人口的偉大小說打擂台。 它雖然三分真七分假,但它偉大到了讓後人們以為那些藝術的加工就是真實的歷史。 這部小說大家都知道,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 沒有這部小說,這段歷史不會有今天的這個知名度與歷史地位,提到
Thumbnail
「治理黃河」這件事,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幾乎沒有之一。 所謂的「中國史」也可以說是一部「治水史」,中國之所以在幾千年前就組織起了一個如此龐大的國家,就是因為最早的中原土地雖然肥沃,但黃河水卻總是怒號滔滔,太多的部落、村莊、家庭因此流離失所,一朝回到了解放前。 如果說殘酷的氣候
Thumbnail
班固《詠史》一詩,許多文學史書都提到:是中國文學史第一首文人創作的五言古詩。比如早期的文學史家羅根澤《樂府文學史》、當代學者葉慶炳《中國文學史》都如此主張。 班固《詠史》有何歷史意義與價值?是本文所要回應的主題。
Thumbnail
這是一部由東晉史學家「常璩」所編撰的地方志。 隋唐之前其實沒這個稱呼。 原本就是「方志」,方就是方國,算了用大家比較熟的詞方便些。 方志即是我們常常在人物傳記之後看到的,匈奴傳啊西域傳啊這一類。隋唐之前其實也都是傳或記,比方讀三國很常看到的江表傳。 華陽國志的本名則是華陽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