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11/1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不問「怎麼做」,只問「為什麼」——讀稻泉連《重生的書店》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沿海發生了一連串的劇烈地震,此後無情的海嘯幾乎摧毀了整個沿海地區,而後續的輻射外洩,也讓當地居民的情況更加雪上加霜。在這樣的一片愁雲慘霧中,有群書店經營者們,即便在書籍都泡爛、對外交通被阻斷、基於安全理由被政府強制驅離等狀況下,還是用盡各種方法,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書店恢復營業。
這本《重生的書店-日本三一一災後書店紀實》就是在講述幾位店長的重新站起來的真實故事。書中很多的店長並不是服務於大型連鎖書店,而多是町內的「小鎮書店」,這類書店通常與當地有著更深的連結。災害發生期間適逢各級學校開學之際,是業務繁忙的時節。為了讓學童都可以如期拿到教科書,有些店家甚至在災害發生隔天就恢復了部分業務。一邊整理著眼前這片絕望的景象,一邊把書送到它該去的地方。
一般人認為,在大環境不好的時候,以「生存」為前提,書籍這類比較常被歸類在興趣的東西通常會最先被捨棄。但事實證明在沒有水和電,與外界聯繫被切斷的災區,書籍反而成為人們活下去的重要糧食。因為害怕餘震終日惴惴不安的幼童,在讀著繪本時變回一個天真的孩子。居民收集攝影集來保存地震前關於家鄉的最後回憶。許多書店老闆們起初只是為了不想讓訂購書籍的客人落空,卻在過程中感受到「原來自己在做的事對大家來說這麼重要」。
但真的會有復原的一天嗎?
「未來可能年輕人都不願意留在這裡,我們這一代也不能要求他們回故鄉打拚。一個城市之所以有活力、有前景,是因為有年輕人留在這裡。可是,現在的感覺是,連這樣的可能性都沒有了。我完全看不見十年後、二十年後......更久以後的未來發展。究竟要到什麼時候,我們才能說『一切結束了』、『現在安全了』?」(福島縣磐城市YAMANI書房吉田店長)
書會自己選擇和它相近的人,而書店更是這樣一群人聚集的地方。在這本書中最大的發現,就是原來「職人魂」這個態度可以適用在各行各業上。過往總覺得這類形容詞比較常放在製造業,一些得長時間琢磨單一技巧的工作。但這群販售書籍的職人們,用自己的態度,撐起了整個災區的頓失所依靈魂。很難想像在自己家被沖毀的情況下,隔一天就整理好心情回到工作崗位究竟需要多堅強的精神力。
他們在不只在貨運無法送達的情況下盡力提供居民想看的書籍,有些書店也擺起長凳充當閱讀區,提供待在臨時避難所的居民可以出來轉換心情。更有像是在岩手縣大槌町的一頁堂書院,在災區的孩子每年生日時發給他們購物券,直到十八歲為止。這些孩子有的在災難中失去了雙親,於是身為店長的木村夫婦決定,要讓這群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至少有書籍的陪伴。
在這本書中你將看見的不是「災害帶來的損失多麼的慘重」,或是「要如何才能盡快回到過往的營業額」這類生意之道,而是每一個災民在拿到書之後所嶄露的笑容,這樣的回饋或許很微小,但在這一無所有之際,已足夠讓人相信明天值得繼續活下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