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7|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他們的離去

  本來寫這篇文章,很想寫的標題跟方向是:「致 漸漸老去的我們」或「終將面對老去」,但因為今年接二連三讓人驚嚇的演藝圈新聞,還有自己這一兩年來面對的個案類型比較特殊(我其中一塊是在做自殺防治),都讓我改變心意,漸漸開始學習面對死亡的議題,我覺得比起因自然老化而緩步邁向死亡,更令人恐懼的議題其實是突發的死亡(通稱猝死)或非自然死亡,包括自殺或意外致死等死亡案例。
  不管是日本的三浦春馬或竹內結子,或者是台灣的黃鴻升、羅霈穎等藝人,突發性的死亡消息,都讓人感覺措手不及,更讓人深刻地體會到「生命無常」。最近才剛結束的金鐘獎頒獎典禮中,有一段是針對今年逝世的數多位藝人追思的橋段,最後以黃鴻升的口白:「這已經是終點站了嗎?」作結,讓人不禁鼻酸,為之感傷。
  面對眾多生命突然的殞落,我們無能為力。可能心中也會冒出很多的困惑,會想一直問:「為什麼?」「為什麼你會死?」「為什麼你要突然離開我/我們?」「你去哪裡了呢?」偏偏這些問題都沒有答案,問再多次,可能也沒有人可以回答。信仰或許有幫忙。信仰可以幫助我們的是,讓我們知道冥冥之中上天有安排,上天能了解那個安排是什麼,只是我們不太了解上天的旨意,但或許追隨信仰,有一天會稍微理解一點這些「為什麼?」的理由,才會稍微安慰、寬心一些。信仰還可以幫助我們的是,讓我們知道離開的人兒他們會去哪兒,讓我們知道他們在另一個地方可能過得很好,讓我們可以漸漸不那麼擔心他們,漸漸放下心中的遺憾跟苦痛,讓我們透過信仰的儀式作為媒介、有方法地思念他們(例如:喪禮、清明掃墓等),也讓我們能夠重整自己的生活步伐,更有能量花更多的時間跟注意力在我們原先生活的學業、工作上。
  那麼,沒有信仰的人們面對突然的死亡議題,該怎麼辦?不管大小孩,都可以透過手作活動,來提升自己對當下生活的專注力,將自己對突然死亡的恐懼、困惑、不解、憤怒、悲傷、痛苦、無能為力等情緒,透過手作反覆創作的動作,化為一件件作品,進行對死者的思念與哀悼,並昇華情緒,把難受的情緒昇華為一件件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創作。
  大人可以嘗試的手作活動,像是:織毛線、烘焙、下廚、做銀飾、做木工、做皮件、調製香氛、乾燥花創作、禪繞畫、畫曼陀羅、園藝、縫製襪娃、布織、藍染、手作苔球植栽、手作羊毛氈、和諧粉彩、陶藝、印章刻製等;孩童可以嘗試的手作活動,像是:黏土、史萊姆、沙畫、彩繪(包括彩繪石頭、創意玻璃彩繪等)、指印畫/手掌畫、摺紙、書籤製作、模型組裝、樂高、彩鹽瓶、紙膠帶畫、積木製作、復活節彩蛋等。大小孩、甚至各種年齡層都適用的活動,既可以親子一起進行,也可以分別獨立進行的,像是:刮畫、塗鴉、拼貼畫、羊毛氈等,或者上述已經列舉過的活動當中,有部分活動也可以依據個人興趣,供大小孩或各年齡層的朋友選擇並多方嘗試。
  面對他們的離去,我們的失落何時會停止?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就像上天什麼時候會讓我們離開人世?我們也不知道,也沒有確切的答案。面對他們離去,我們會難過,我們會不捨,我們會想念,我們有時會流淚,我們有時會胸悶,我們有時會頭痛,我們有時會腦袋空白,我們可能會有各種的情緒、各種的反應,因為真的太突然了!太讓人不敢相信了!太讓人無法接受了!我們的各種看似不合理甚至失控的各種情緒、各種反應,都是很合理的,請允許自己和身旁的人有這些情緒、這些反應,當我們自己允許自己和別人有這些情緒、這些反應之後,真正的哀悼歷程才正式開始你會問我:哀悼歷程完整地走完要多久?我會回答:不知道。我沒有確定的答案。有人哀悼花半年,有人哀悼花一兩年,有人哀悼十年,有人哀悼一輩子,這些狀況都有可能。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在我們哀悼的時候,需要有人陪伴在我們身旁,會更能順利走過哀悼的歷程。那個人可能是你的家人,或者朋友,甚至在你悲痛到無法生活、哀悼進行得不太順利時,需要諮商師或其他心理專業人員陪你聊聊,一起看看發生什麼事,是什麼讓你無法順利地表達情緒或走過哀悼的歷程。
  書寫文章到最後,突然想節錄聖經裡頭說的一段話,聖經傳道書第三章第1-11節說:「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尋找有時,失落有時。……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這段話溫柔地提醒我們,世間有多少事情人都不能參透,我們不能理解,也無法知曉:到底這一切怎麼了?但有一天,相信悲傷總會逝去,因為「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因為「死有時,哭有時,哀慟有時,失落有時」這些痛苦,有一天都會過去,然後我們就得以重生,得以歡笑,得以歡欣鼓舞,得以找到生命的意義。
*備註:文章封面的照片引用自ETtoday星光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