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1|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中國大饑荒、表觀基因遺傳與人的命運

本圖為《毛澤東的大饑荒》封面
本圖為《毛澤東的大饑荒》封面
「1958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認為中國有廣大的資源,數以億計的勞動力,帶領全國瘋狂投入大躍進。」「農民被剝奪了工作、家園、田地、財產和生計,食物集體分配、居住人民公社。這場大躍進,使得中國人民在1958制1962年,陷入了人間煉獄。」
依據《毛澤東的大饑荒》這第一本西方學者依據中國解密檔案寫成的專書認為,這場五〇年代末期到六〇年代初期的大饑荒,死亡人數由三千多萬人,提升到至少四千五百萬人。短短幾年內餓死那麼多人,還有更多人陷入嚴重的營養不良但幸運地活下來。這場人類史上罕有的千萬數量級的災難,會在今日逐漸富裕的中國人身上,留下什麼印記嗎?研究「表觀基因遺傳」(epigenetics)的學者,自然不會任由這些基因消逝。

表觀基因遺傳影響下一代、下下代的健康

一個人的命運,有多少操之在己?出生的國家、細胞裡的DNA、生長環境、父母的個性、家族的權勢財富,有許多是在你長大成人有獨立自主能力前,已經先決定好了。這二十年來,科學家發現,你的父母、阿公阿嬤或甚至更久遠的祖先,在生命的關鍵期間遭遇的重大事件,會透過精子卵子裡的遺傳物質,影響到你數十年後的身心健康、或甚至你的大腦認知功能。這,就叫做「表觀基因遺傳」。
「表觀基因遺傳」普遍存在自然界,比如母老鼠懷孕時限制熱量,下一代、下下一代就容易出現心血管、三高疾病。二〇〇九年的老鼠研究則發現,讓帶有記憶力欠缺基因的老鼠,長期處在有玩不完的玩具、不斷運動、有各種注意力刺激的環境,下一代的記憶力會變得比較好。這是因為,我們身上雖然帶有許多基因,但基因會不會作用、怎麼作用,有時還有一些「開關」在控制。而這些開關的控制,有些在我們誕生下來時就決定了一大部分。
這或許是個令人沮喪的發現,但也提醒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兩個表觀基因遺傳的關鍵期。第一是懷孕,有許多研究證實,懷孕時遭遇重大饑荒,會影響下一代、下下一代的身心健康。第二個是「緩慢生長期」,SGP,Slow Growth Period。這是小孩在青春期快速生長前,一段生長速度偏慢的時間。在十八世紀,男孩的SGP是9-12歲,女孩是8-10歲。重點在於,這是我們的精、卵細胞形成、分化的時刻。這階段遭遇的環境壓力,或許會影響精、卵細胞然後傳給下一代。
瑞典的「上卡利克斯之謎」(Overkalix mystery)就是這樣。「上卡利克斯」位於瑞典最北端的疆域北博騰省(Norrbotten)。這是非常偏僻荒涼冷酷的地方,罕有人跡,每平方哩平均只居住六個人。在十九世紀時,這裡的農作物收穫非常不穩定,人民常常挨餓。有意思的是,在荒年也有豐收滿溢的時候。這時,上卡利克斯的人會在冬天狼吞虎嚥,大吃特吃。或許這才是生物本能,有得吃當然要趕快吃,誰知道未來會怎樣?
Bygren是斯德哥爾摩知名的健康預防學者,他在一九八〇年代開始關注,北博騰省的荒年與飢餓,對兒童的發展會不會造成什麼影響?這影響會不會擴及他們的子代與孫代?他隨機找了99位一九〇五年出生在上卡利克斯的人,往前追蹤他們的上一代與上上代。配合荒年與豐收的年份資料,在一九八六年時,Bygren先發表一篇研究,認為女性懷孕時遇到荒年,小孩長大後遇到心血管疾病的比例會比較高。這時,Bygren進一步想到,如果在生命早期遭遇飢餓或豐收,會不會影響下一代的基因表現?
二〇〇一年,Bygren先發表了他驚人的研究:SGP時曾經經歷豐收暴食的男孩,孫子(不含孫女)的平均年齡竟然會比沒有經歷豐收暴食的人的孫子,少了六年之多。如果控制了一些社經變項,Bygren團隊發現,這差距竟然可以多到32年!之後的研究陸續發現,SGP經歷豐收暴食的女孩,她的女兒、孫女的健康,一樣會受到重大負面影響(同樣不影響孫子)。
關鍵時期挨餓或飲食過度,會影響到孫子、孫女的健康。之後幾年,其他學者在荷蘭大饑荒、烏克蘭大饑荒等近代歷史事件倖存者的後代,也都發現了會影響到下下一代健康的「表觀基因遺傳」。

中國大饑荒,會如何影響現在中國人民的健康?

國外學者在發現表觀基因遺傳的機制時,就把注意力放在「中國大饑荒」。中國的正式說法是「三年困難時期」,以下摘錄維基百科的內容:
「三年困難時期,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59-1961年間發生全國性饑荒的一段時期,據各方估計,三年困難時期間發生的大饑荒共造成了中國大陸1500萬至5500萬人的非正常死亡,被廣泛視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饑荒,也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人為災難之一。大饑荒的主要成因包括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以及制度性問題等」。
中國大饑荒時期挨餓的孕婦,小孩長大後容易出現過重、糖尿病、貧血、高血壓、各種代謝疾病、以及思覺失調症。但會不會影響到再下一代呢?胎兒時期經歷過大饑荒的人的子女現在還年輕,研究沒那麼好做,加上幾十年前的中國,還不像中北歐國家有各種公衛與長期健康追蹤的計劃。到了二〇一六年,終於有一篇研究針對中國黑龍江省綏化農村地帶人民,發現阿公阿嬤曾經歷大饑荒,會影響到現存孫子代的身體健康,即使當事人已經是生長在經濟快速發展、比以前富裕許多糧食也充足的時代。
這研究搜集了當地所有符合條件的農民家庭,總共有1034個家庭,2068位父母(第一代)跟1183位第二代。第一代如果出生在一九五九年十月一日到一九六一年九月三十日,就算是「有暴露」在大饑荒。如果出生在一九六二年十月一日到一九六四年九月三十日,就收入「未暴露」組。暴露組的第一代,比起「未暴露」組,有明顯較高高血糖(hyperglycemia)與糖尿病風險。暴露組基因傳到第二代,比起未暴露組的第二代,一樣有較高的高血糖的風險。由於第二代年紀尚輕,未來是否會診斷糖尿病或其他代謝疾病,還是未知數。
同樣是綏化農民世代研究,二〇二〇年研究團隊又發表一篇,這次是針對「代謝症候群」。第一代一樣是明顯較高風險,到了第二代,雖然數字還是較高,但統計上未達顯著。其他國家的大饑荒研究,常常到了第二代,還可偵測到顯著的代謝症候群疾病風險,中國大饑荒範圍、時間、死亡人數更加嚴重,為什麼反倒不顯著?
學者認為,中國大饑荒時間很長,不像荷蘭大饑荒是很劇烈的幾個月,這會讓中國大饑荒研究的結果有所不同。研究團隊在討論時有提出「死亡選擇」(mortality selection)這議題。在遭遇大饑荒時,男嬰的死亡率會高於女嬰,存活下來的男孩是原本體質就比較好的,這等於是做了一次篩選。不像荷蘭大饑荒是嚴重飢餓幾個月後,美援就快速進來,中國大饑荒在持續三年後緩緩恢復,而農村的資源被集中到城市養活都市人,這期間身體素質較差的成年人與他們的幼兒,死亡率就可能會高出許多。健康狀況最差的第一代早早過世了,就不會有他們的第二代進入研究。能活下來產生第二代的,身體素質相對較好。這或許也是「中國大饑荒」的第二代代謝症候群疾病統計未達顯著的原因之一。
大饑荒大大地影響著多數中國人,這影響到現在還在持續。表觀基因遺傳的研究,難免會帶來淡淡的哀愁。不過,也或許那天我們會發現「逆轉」表觀基因遺傳的方法,把受精卵先「清洗」一遍再植入子宮,可以減少數十年後的慢性疾病,也說不定還能讓下一代更聰明。這些場景,就先讓科幻小說家來想像了。
◎按讚、分享都是鼓勵!也可訂閱「陳豐偉編譯社」,鼓勵陳豐偉寫作寫到七十歲!《你的訂閱,是我的多巴胺:讓台灣人進入「人類心智與大腦功能」的世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