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2|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小偷家族》

如果借物少女艾莉緹是對偷竊最荒謬的詮釋,那麼這本書所要展現的,則是偷竊的另一個視角。如果按照刑事法的定義,偷指涉的是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竊取他人之動產者,似乎明確的規範了偷這個行為。然而這本書想強調的是,很多得不到的東西,所做出來的填補行為,有時就是偷,於是書的封底寫道:他們偷的是親情。
家族似乎是個很容易理解的詞,和偷一樣。在常識上,因血緣或姻親關係產生的社會連結,似乎就能稱作是家族。但,同時多數人也明白,這個表面上、外觀上的連結,有時因為種種壓力,脆弱的不足以撐起一個人的人生,遑論是一家人的人生。
書名很明確的指出這是一個關於偷竊的故事,但這故事卻包含著許多與偷竊相關聯的事件和情緒。一件事物,如果明確擁有,那可能不會特別想要偷,但不足和根本未曾擁有過,那偷可能就是一個解決缺乏的途徑。當多數人是交換為日常時,無從交換的人就用「人格」、「道德」當代價,建築起屬於自己的世界觀,以便讓自己在世上有個安身立命之處。
想像力一直都是一種超能力,可以透過認知轉換,來調整心理與實際不平衡的地方。書中的各個主角所建立起的脆弱連帶關係,直指的可能是因為原生家庭的各種不幸,所衍生的各種支離破碎,因為各種巧合而又聚集在一起的一段經驗。這個經驗在互不信任中,展現了人性最原始的善,而這個善意也很可能極少出現在過去的經驗中。
當美夢在現實中碰到了稜角,一下次全部破滅後,抓住殘存的美好記憶,似乎讓每一個角色都找到過日子的理由。雖然未曾真正合法擁有,但已經擁有過的經驗,卻產生了力量,撐住接下來的困難和挑戰。
於是,故事中沒說清楚的渣男,沒寫明白的家道中落,沒鋪陳很多的邊緣家庭,似乎包在原先的社會價值外,有一種不太容易消化的哀愁,讓文字建構出來的世界挑戰著既有的生活樣貌。也許,重新定義之後,事情就不一樣了,那怕這定義是少數人所擁有的,或者是個人獨自品味的經驗,都又創造出另一個理解的可能。
逃不掉、躲不了的,儀式性的用一種自己理解的方式,溫柔的回應這個世界。那些不幸、莫可奈何,透過轉換,也許也就不那麼難受了。當生活現實到幾乎沒有改變的可能,扛起自己的種種,繼續往前走,可能是故事中隱約說出的軸線,至於通往哪裡,就充滿了無限的可能。
推薦給想挑戰非典型好結局小說的朋友,如果想要讀讀類似這樣帶有一點點憂傷情緒,又微微透出溫暖的小說,這會是一本容易讀且篇幅不長的作品。也推薦給想學說故事的人,這個作品展現了一種即使書名破梗,卻還是精彩的呈現方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就是碎念一般的讀書心得。同時具備教育、法律專業,支持討論,歡迎留言。立場上支持臺獨、多元成家、廢死以及每個人都應該用不影響別人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喜歡喝酒、看書、運動,對電影、繪畫及音樂沒有研究。其他的想法、電影、活動之類的另外發表在臉書粉專「專業的粉絲專頁」。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