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美食和厚書的林立青,是個雜食性讀者。很小就在圖書館和租書店裡發現閱讀的快樂與自由。他覺得讀書的價值,不見得是學習新知,而是知道自己適合什麼。
口述.照片提供:
林立青 採訪撰文=
駱亭伶(本文出自
《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7期 | Cover Story:在新北,最想讀的是......)
Q1. 請立青分享你童年閱讀的啟蒙經驗,聽說跟你爸媽在市場擺攤有關?
我爸和我媽最早是做印刷工廠,後來產業外移,乾脆去中和市場賣玉石、古玩。中和圖書館就在中和市場樓上,小孩放在圖書館裡面,有廁所又有水喝,久而久之,我就有辦法坐在那邊看書。
我記得那時候圖書館還是放一個大茶壺,旁邊有一些老人家在翻報紙或是看資料。裡頭有劉興欽的本土漫畫《阿三哥與大嬸婆》、《機器人與阿金》,再來是《漢聲小小百科》、《十萬個為什麼》等套書,這是我對書的最初印象。
我是一個可以靜下來看書的小孩,很小就知道,讀書和考試是兩碼子事。讀書是看著看著,你就會多懂一些東西,很好玩;但考試是把已經講過的東西,再拿來考。以前的教育很廉價,一個老師管五十個小孩,就是考卷丟下去,考回來,丟下去,考回來,也不管你懂不懂,從中間挑幾個好的,這樣就沒了。
考試是一種浪費人生的行為,但讀書是自由的,我喜歡自己去找自己喜歡的書。
Q2. 請問立青小時候最喜歡看那一類的書,你會跟著流行看書嗎?
差不多國小四、五年級到國中,一天到晚去租漫畫。我媽喜歡看漫畫和言情小說,加上圖書館都是舊書,租書店有新書可看,又不用花太多錢。當時很流行橫山光輝的《三國志》,看一看就發現有小說版。看這種歷史漫畫,老師不會沒收,讀書也有政治正確吧,那時的意識型態是中國、歷史、愛國情操……現在大概就要看台獨了。
還有另一類是搞笑的《蠟筆小新》、《抓狂一族》。國中開始想跟班上女生有話題,特別喜歡《夢幻遊戲》、《薄荷關係》等天使館、少女館系列。那時的日本少女漫畫抓住了人際相處中很細膩的情感,當被關在學校,無聊到靠北,翻牆又麻煩時,只有靠少女漫畫了(笑)。
到現在我還是覺得看那種漫畫很舒服。那個時代比較含蓄,現在對於性的尺度、關係的掌握乃至LGBT 族群的看待都更直接。每個時代不一樣,由此可知,創作者要留到現在,必須要超級進步,才有一點點機會。
國中時金庸、劉墉都很流行。我是教改第一屆,劉墉剛好是「認識自己」系列,覺得國文課本終於有看得懂的,很棒。那時國文的教法是叫學生背註釋,文言文沒人帶,自己又不會讀,我是國中快畢業了才發現,文言文若從典故去看,還滿好玩的。
Q3. 請問立青,不分類型,不分古今,有哪些讀本和作家影響你很深?
我印象最深的是《悲慘世界》,在這之前,我都是看短篇小說。讀五專時,學校突然進了一批貓頭鷹出版社的書,以前看過小小一本刪節版,突然看到超厚的三本,作者是維克多.雨果,幹,這好厲害喔,我可以耐住性子看完。
巴黎的下水道突然灌在我腦海裡。天啊,這東西給我的衝擊好大,我好像什麼都懂,又什麼都不懂。貓頭鷹還有出《戰爭與和平》,因為學校圖書館的第二集不見了,缺一本就賭爛不想看,我有個好朋友叫阿傑,在我18 歲生日時,送了我一整套的《戰爭與和平》。
到現在我還記得看完之後,那種我不懂他們的邏輯,但卻是超級強大的感受。我覺得這兩位作家至今仍是最強大的,是文學的標竿,你超越不了。我開始會認出版社,會蒐集我喜歡作者的書,當時剛好學校要從五專升級技術學院,只要去填單子,圖書館都會採購,我就把這些作者的書都填上去。
托爾斯泰另外一本最讓我喜愛的是《復活》,人家說它的藝術成就不如《安娜.卡列尼娜》,因為我是基督徒,它有宗教的意味在裡面,看完覺得他寫得比聖經還強,夭壽會寫。和雨果比起來,我覺得托爾斯泰寫監獄又更狠一點,畢竟他那時已經八十幾歲了,幾乎等於甘地等級,沙皇也不敢動他,有那種地位當然可以嗆政府。
台灣的作家,我會看黃春明和洪醒夫。黃春明是寫出娼妓、小人物的委屈。《蘋果的滋味》諷刺感超強,主角出車禍後覺得美國人多爛,但當美國人拿出蘋果時,又覺得我們可以再被撞一次多好,那種卑微又無奈的感覺,太強了。
洪醒夫是談台灣鄉土文學沒辦法跳過的。我覺得他的存在太超前,早逝真是太可惜了。當時看完《散戲》、《吾土》,還有《黑面慶仔》,給我的震撼是台灣原來是這個樣子。因為到我這一代,歌仔戲已經沒落了,以為那是阿嬤在看的,完全沒fu。《黑面慶仔》寫他的智障女兒被強暴,到現在還是有這種事,記得那時候我嚇一跳,原來這些東西是可以寫的。
這些作者的書,會讓你眼界大開,對人權觀念建立起來。他們提出的問題,我覺得強大到現在還是回答不出來。前科犯出來後,有可能變好人嗎?如果變成好人,社會願意接受嗎?傳統技藝完全沒落之後,尊嚴也慢慢消失,就等著被淘汰嗎?
這些提問是有價值的。看這些書讓人覺得不怎麼孤單,文字讓我找到一些精神上永遠忘不掉的東西,而且到現在還是感動不已。
Q4. 請問立青,成為作家後,哪些文本對你有啟發跟幫助?
海明威的作品。以前不覺得海明威有什麼了不起,只覺得他寫的東西意志力很強,真正開始寫作後才發現,他很強的地方是他的東西可以一直推敲。他的留白很多,雖然我不見得那麼喜歡留白。
而《報導的技藝》是我覺得講採訪報導最好的一本。我書寫的習慣,是跟一群人混個五年、七年才寫出來,可是我現在也需要在短時間內訪問一個人,書裡頭說用大量資料去建立受訪者的年表就滿有用的。最近在採訪萬華一百年以上的老店,幫他們做族譜,結果老頭家看了哭出來,馬上叫他的水某把好料端出來,天啊,所以最近越吃越肥……
我的邏輯是,反正我想知道的事就去買書,因為書很便宜。像毒品問題,我就去讀《追逐尖叫》、《毒品帝國》,還有大麻的歷史和相關採訪報導。就會知道台灣毒品議題的觀念落後世界很多,何以掃毒政策會越掃吸毒的人越多。
Q5. 你覺得人要如何找到自己想做的事,閱讀是否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對啊,你可能有感覺,但不見得確定,讀書會讓你更確定、更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以及為什麼有這種感覺,經過閱讀、研究,才會大概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做選擇時,除了自己的生命經驗之外,你需要閱讀。
像今天叫我去當公務員或法律相關工作,我寧願去鋪馬路。不是公務員不好,而是我不適合天天都定在同一個地方,做任何事情都要看法條決定,沒有自我的空間,我不要這種人生。我之所以喜歡寫作,是因為文字/文學可以容納人性的複雜,甚至一些時代還沒辦法接受的事。
讀書不會讓你對社會有貢獻,完全不會,但是會讓你的感覺、感受變得清晰。如果要對社會立刻有貢獻,應該去修馬桶馬桶修機車都比較快,那比大學教授貢獻多很多,在學校教書,絕對不如在校門口幫人家配眼鏡和修冷氣的。
但對我來說,讀書是讓我更清楚自己的感受是什麼。「天啊,釐清了釐清了,對對,我想過這個問題……」而且閱讀是投入的精神越多、和生命經驗越契合的時候,收穫越大,甚至超越了作者,如果你很認真的話。對我來說這就是讀書的意義。
Q6. 現在最常在什麼時間、地點閱讀?如何讓自己一直保有閱讀的胃口?
我最常還是在家裡看書,我覺得要讓閱讀變得很方便吧。我發現我的房間只要書亂疊一通時,看書的時間就會增加,隨便拿起一本書,想起來了,這本我好像只看一半,反而收在櫃子裡不好拿,就再也沒有看。
有時出去演講,就用得偉牌或牧田牌工具袋,裝一、兩本厚書,帶上高鐵,北高來回就可以看完一本。有時參加研討會,不好意思一直滑手機,就帶本書,拿個筆記本,人家還以為你一邊聽長官講話,一邊在查資料。人都會有要應酬或開會的時候,誰管你在看什麼,只要封面不是雞排妹就好。
(特別說明:林立青當時所讀貓頭鷹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學系列(《復活》)已絕版,故以最新出版的書封替代。)
作 者 介 紹:林立青
1985 年生於台北,從小在市場和教會長大。選擇念五專是因為不想再考試。土木工程系畢業後,在工地從事監工十餘年,關注社會底層邊緣議題。2017 年以《做工的人》榮獲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誠品書店「年度最期待作家」等獎項。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 年6 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