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聽過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那你知道太平洋島民「發現」過歐洲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作者:林浩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本文節選自觀臺灣第47期:島與島,由「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編撰,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出版,現正熱銷中!
「雖然文化與觀光的主流論述,將『土著』建構成純潔、慵懶和靜止的,我卻看到了他們展演並傳達出自己也是旅行者,活躍且好動。」大洋洲學者泰瑞西亞・提艾瓦(Teresia Teaiwa)如此說道。
她這段話說的是當時還在斐濟唸國中的妹妹瑪麗亞(Maria Teaiwa)。某天報社拍下了瑪麗亞在慶典活動上充滿「玻里尼西亞」舞姿風情的相片,並註明「那是一支大溪地舞」。端詳著報紙上妹妹的照片,提艾瓦意識到,報導捕捉不到的是姊妹倆的雙親分別為吉里巴斯的巴納巴(Banaba)島民與非裔美國人的複雜身份。
另外,妹妹跳的其實是庫克群島的舞蹈,她的舞蹈老師則是在斐濟出生長大的吉里巴斯人,並在夏威夷念書時習得這支舞碼。事實上,在斐濟首都蘇瓦的學校、夜店、旅館、婚宴等場合中表演的「玻里尼西亞」舞團,成員幾乎都是吉里巴斯或羅圖馬(Rotuma)島民,且對波里尼西亞文化並無深入的瞭解。
多次隨遠征隊探險的畫家路易斯・喬里斯(Louis Choris),在 1822 年一次航程後畫下這幅〈在三明治島跳舞的婦女〉(Danse des femmes dans les iles Sandwich)。畫面右下角數位戴大禮帽的西方人,正興味盎然地觀賞這場夏威夷人的盛會。(Source: 紐西蘭國家圖書館)
若從詰問文化原真性的角度來談,這些舞者可以簡單地被視為文化觀光產業的產品。然而,提艾瓦從與這些舞者的訪談中發現,她們習得舞蹈的路徑相當多重,有的透過親戚、有的經由教會網絡、有的利用學校組織、有的本著一份超越己身傳統的期待。她們牽連出的關係線,遍及庫克群島、大溪地、夏威夷、吉里巴斯、索羅門群島、羅圖馬與斐濟。最重要的是,這些線路是島民自己拉扯出來的,並非出自哪個西方霸權機制的驅動。
提艾瓦提醒我們,「土著」也是旅行家,其移動的目的不是只為「獲取資源或延續系譜」這種過去談太平洋島民史前遷徙的主要論調,也可以是因為好奇心、探險精神,想要觀看、認識更廣大世界的渴望。然而,這些動機,在主流敘事之下似乎僅是西方探險家與觀光客的專利。
19 世紀初,繁忙的倫敦泰晤士河。(Source: 大英博物館)

「發現」英國的毛利人

幾年前,一個叫做「歷史上的今天」(History O’ The Day)的臉書粉專發表了一張圖片,標題寫著:「1806 年 4 月 27 日,莫耶杭亞(Moehanga)發現英國。」
莫耶杭亞(或稱 Te Mahanga),是一位來自紐西蘭北島島灣(Bay of Islands)地區的毛利年輕人,在 1805 年的時候主動要求登上返航倫敦的捕鯨船「雪貂號」。1806 年 4 月 27 日,在停靠了和恩角、聖海倫娜島、愛爾蘭等地後,他終於來到倫敦。說他「發現」英國,當然是一個對過去只有西方人能「發現」世界的反轉玩笑;但這麼說也不無道理,因為他的旅行動機可以說就是好奇。
他在旅程中的一舉一動,都被同行醫生約翰・賽維奇(John Savage)記錄在《對紐西蘭的一些記述》一書中。例如他脾氣很好,總是保持愉悅的心情,喜歡模仿船員的舉動以及跳到海中游泳,並且每天都會眺望位在西方的家鄉,早晚分別進行一次吟唱。他也不吝於發表自己沿途觀察的心得。例如,他對和恩角的雪景與貧瘠感到失望,但讚賞聖海倫娜島上的馬鈴薯與愛爾蘭豐富的漁獲、肉品和蔬果。當抵達倫敦後,他關注的是船隻和鐵器的數量⸺對毛利人而言,這些是反映一境實力的重要指標。
莫耶杭亞非常喜歡計算東西,當賽維奇帶他去一位貴族家中拜訪時,他發現這個毛利人對珍貴的藝術品沒什麼興趣,卻一直在計算豪宅中椅子的數量。在倫敦待了一個多月後,6 月 13 日莫耶杭亞再度搭上雪貂號,回到紐西蘭島灣的老家。歐洲人前往太平洋,島民則抵達歐洲。
威廉・伍萊特(William Woollett)1777 年描繪庫克船長第二趟抵達大溪地的畫作,原名為 Toupapow with a Corpse on it Attended by the Chief Mourner in his Habit of Ceremony,載於庫克船長《航向南極和全世界》一書。(Source: 大英博物館)

風靡歐洲的島民旅行家

莫耶杭亞並非第一個踏上歐洲土地的太平洋島民。1769 年 3 月,大溪地人阿胡托魯(Ahutoru)隨著法國探險家布干維爾(Louis Antoine de Bougainville)環繞地球航行的艦隊回到法國,在繁華的巴黎待了將近一年,見到了法王路易十五與哲學家狄德羅(Denis Diderot),還去欣賞歌劇;然而,卻在回程途中染上天花,1771 年 11 月在馬達加斯加逝世。布干維爾曾提及他是自願上船,「這個島民想跟著我們回去的決心是毋庸置疑的。」推廣大溪地觀光的網站「歡迎大溪地」(Welcome Tahiti),也刊出一篇標題為「阿胡托魯:第一個發現法國的大溪地人」的文章,來紀念他反向探索的勇氣。
在阿胡托魯抵達法國的同一年,一位來自大溪地附近賴阿特亞島(Raiatea)的祭司圖帕伊亞(Tupaia) ,也在博物學家班克斯的邀請下,與隨從泰亞塔(Taiata)登上庫克船長的奮進號,並擔任他們在接下來太平洋島嶼航程中的溝通要角。圖帕伊亞繪製的一張標有 74 個有名字島嶼的海圖,至今仍是專家學者們試圖破解的謎題。可惜的是,他與泰亞塔在 1770 年 11 月雙雙因病在巴達維亞過世,無法成為第二位看到歐洲的島民「觀光客」。
這份殊榮由他的背風群島同鄉青年邁伊(Mai)接下。他在 1774 年 7 月搭乘庫克船長第二次航行的冒險號返抵倫敦,在此後兩年的停留中,被稱為歐邁伊(Omai)的他受到英國上流社會(包括喬治三世)與學界的熱情接待。邁伊獨特的氣質與魅力令這些文明之士折服,更留下了一幅著名的《歐邁伊肖像》。有別於上述兩位前輩不幸的旅程,他後來隨著庫克船長的第三次航行艦隊,健康地回到家鄉胡阿希內島(Huahine)。
他們絕非這段時間僅有的島民旅行家,其他還有如來自波拉波拉島(Bora Bora)的酋長希提希提(Hitihiti)、毛利青年維赫魯亞(Te Weherua)和寇亞(Koa)、帛琉大酋長之子勒布(Lebuu)等人。都曾因各種不同的理由登上歐洲船隻,在超越自己理解範圍的島嶼和世界之間移動。
著名的歐邁伊(Omai)肖像草圖,由畫家約書亞・雷諾茲(Joshua Reynolds)所繪。(Source: 耶魯大學美術館)

另一種相遇

最近一項新的基因研究指出,玻里尼西亞人和美洲原住民大約在 1150 年時在玻里尼西亞的馬克薩斯群島有了基因上的混合,他們的後代帶著這種新的基因組合繼續往南遷徙,最後來到復活節島。這項研究一方面提供了太平洋島民與美洲原住民史前接觸說的新證據,另一方面則顛覆了先前認為接觸點是美洲大陸的假設。也就是說,有可能是美洲原住民順著洋流往西航行到太平洋時,遇上玻里尼西亞人,而非相反的情形。
然而,還有另一種與過去的假定不衝突的解釋:依然是擁有高超航海技術的玻里尼西亞人來到美洲,但有些美洲原住民跳上了他們返航的船隻,一起回到馬克薩斯群島。我比較喜歡這個劇本,因為就如同上述的島民旅行家一樣,美洲原住民也可以勇敢地與這些「西方人」建立情誼,結伴而歸。只是說不定這次不是因為好奇或探險,而是因為愛。
觀臺灣第47期:島與島
所有的島嶼,一開始都屬於自己,並不附屬於誰。「離島」是一種因為地理、歷史的因素所造就的邊緣狀態。在中華民國的政治架構下,臺灣為本島、中心,其他島嶼則是外島、前線。
本期《觀‧臺灣》聚焦在島嶼間移動的人群歷史與文化,跳脫「本島」中心,介紹不為人知的離島知識,並轉而以離島、以海洋的角度回望臺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戰爭威脅、管制不便加上漁獲漸減,不少馬祖人選擇離鄉赴臺展開新生活。依附工廠及親友網絡,桃園八德成為他們主要安身聚居之地。
紅豆嶼、紅頭嶼、蘭嶼,不同族群依循各自的脈絡來稱呼這座島嶼。1947 年,政府改以島上盛產的特有蝴蝶蘭為名,將這座島嶼命名為「蘭嶼」。有別於日本時代因研究調查與地理限制為由的低度管轄,戰後由政府與軍方主導所開啟的治理策略與建設,使現代國家的觸手正式深入蘭嶼,其影響延續至今。
閱讀一個半世紀前西洋女性對臺書寫,其實映照著 19 世紀末以後女性的覺醒帶動女權伸張起步,到 20 世紀以後開花結果的趨勢。她們顯然是以女性、母親或賢內助的角色,突顯慈愛、幫手、具同理心的形象,細繹其文字,其實已充分傳達她們本身不附屬於誰的自我主張。
2018 年,潘怡宏先生聯繫臺史博欲捐贈家族文物,當中包含了 19 世紀晚期先祖潘踏比厘的清朝官服與鈐印。它們能妥善留存至今,有特定的歷史因緣,並為今日的我們,講述了百餘年前一位臺灣原住民如何面對時代鉅變的故事。
逛街時被新奇小物吸引、投 10 元拚個運氣,屢夾不中又忍不住多追加幾枚,最後還是只能帶走回憶。夾娃娃機帶來的夢想與幻滅,我們多少都曾體驗過。在某些時候,站在夾娃娃機前面的人們,他們的背影會透出一種只是想贏過他人的、近乎純淨的「玩心」。
比起 19 世紀各式訪客的短暫停留,長老教會的宣教師在此長期耕耘,他們推動的醫療、教育等貢獻亦為後人所知。然而,在當地人民對外國人抱持高度敵意的狀態下,如何獲得信賴、甚至達成「改變信仰」這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呢?
戰爭威脅、管制不便加上漁獲漸減,不少馬祖人選擇離鄉赴臺展開新生活。依附工廠及親友網絡,桃園八德成為他們主要安身聚居之地。
紅豆嶼、紅頭嶼、蘭嶼,不同族群依循各自的脈絡來稱呼這座島嶼。1947 年,政府改以島上盛產的特有蝴蝶蘭為名,將這座島嶼命名為「蘭嶼」。有別於日本時代因研究調查與地理限制為由的低度管轄,戰後由政府與軍方主導所開啟的治理策略與建設,使現代國家的觸手正式深入蘭嶼,其影響延續至今。
閱讀一個半世紀前西洋女性對臺書寫,其實映照著 19 世紀末以後女性的覺醒帶動女權伸張起步,到 20 世紀以後開花結果的趨勢。她們顯然是以女性、母親或賢內助的角色,突顯慈愛、幫手、具同理心的形象,細繹其文字,其實已充分傳達她們本身不附屬於誰的自我主張。
2018 年,潘怡宏先生聯繫臺史博欲捐贈家族文物,當中包含了 19 世紀晚期先祖潘踏比厘的清朝官服與鈐印。它們能妥善留存至今,有特定的歷史因緣,並為今日的我們,講述了百餘年前一位臺灣原住民如何面對時代鉅變的故事。
逛街時被新奇小物吸引、投 10 元拚個運氣,屢夾不中又忍不住多追加幾枚,最後還是只能帶走回憶。夾娃娃機帶來的夢想與幻滅,我們多少都曾體驗過。在某些時候,站在夾娃娃機前面的人們,他們的背影會透出一種只是想贏過他人的、近乎純淨的「玩心」。
比起 19 世紀各式訪客的短暫停留,長老教會的宣教師在此長期耕耘,他們推動的醫療、教育等貢獻亦為後人所知。然而,在當地人民對外國人抱持高度敵意的狀態下,如何獲得信賴、甚至達成「改變信仰」這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很多人都知道紐約市是一個移民城市,不少居民來自移民的家庭,問問這裏的居民都總能夠連繫上父母或祖父母在什麼時候移居到這裏,在我認識的華人社群中,很多都是第二代,想不到去到斐濟這個大洋洲的小國,也有一個華人圈子,除了有一些從中國移民到這裏經商的華裔居民外,在我們的教會中竟然也有幾位年輕的華裔斐濟人⋯⋯
Thumbnail
斐迪南·德·麥哲倫(葡萄牙語:Fernão de Magalhães;西班牙語:Fernando de Magallanes;英語:Ferdinand Magellan,1480年10月17日-1521年4月27日),享年40歲,是葡萄牙探險家,為西班牙政府效力探險。他在1519年至1521
瓦斯科·達伽瑪 瓦斯科·達伽瑪(Vasco da Gama,1460-1524)是一位重要的葡萄牙航海家,也是第一位率領艦隊從歐洲直達印度的人。他的一生對歐洲的航海與香料貿易有著深遠的影響。 1497年,達伽瑪率領四艘船艦和160名船員,經過五個月的航行到達非洲好望角,再繼續向東航行。途中經
Thumbnail
最近我們去了一趟位於蘇祿海的南圖巴達哈環礁,每天都潛在潛水員最幸福的雙30裡, 水溫30度、能見度30米, 陽光燦爛、萬里無雲、舒爽微涼的海風, 光線好到可以直射17米的海底.七彩繽紛的珊瑚礁全都一覽無遺 讓人忘記深度
Thumbnail
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在大西洋與印度洋上發現了好多島嶼,來看看它們的確切位置及今天屬於哪些國家吧!
Thumbnail
小時侯...看了改變我一生的一本書「馬可波羅歷險記」。故事講述到他曾隨父親和叔叔通過絲綢之路到過大元、擔任大蒙古國的揚州地方長官三年。回到威尼斯後,馬可·波羅的故事寫成了遊記、讓歐洲、亞洲人得以了解中亞、中國以及歐洲的文化差異,對東西方的交流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Thumbnail
你曾經幻想過天堂是什麼模樣嗎? 馬克・吐溫曾經在個人遊記《赤道漫遊記》提到:「天堂的原型是依照模里西斯所創造出來的。」 然而,模里西斯到底在哪裡呢?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呢? 事實上,模里西斯是在印度洋上的一個小國,靠近馬達加斯加島,面積約為台灣的十八分之一,而人口約為一百二十萬
Thumbnail
Waimea河是整個大尼爾森地區最重要的一條母親河,早在歐洲人來殖民前,就有毛利人居住在此地,也是毛利人在南島上為數不多的部落。 可以從下面的谷歌地圖裡看到,整個南島北部的這塊里士滿/尼爾森區域的平原,其實就是它的冲積三角洲。河口還有一座鈴鐺Bell島以及更外頭的兔子Rabbit島。 我們經
人類學作品時常給予一種閱讀的愉悅,即便人類學由內或由外的反思已經進行了幾十年,讀起像這般的句子——「我在貝塔尼亞頭一回聽得懂的對話是關於游泳。當時我想知道能否在海裡游泳,他們告訴我可以;當人們看到我游泳,他們告訴我,我是斐索。」——,往往浮現一種嚮往。這些與我們相異的人們向我們展演的人類文化的可能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很多人都知道紐約市是一個移民城市,不少居民來自移民的家庭,問問這裏的居民都總能夠連繫上父母或祖父母在什麼時候移居到這裏,在我認識的華人社群中,很多都是第二代,想不到去到斐濟這個大洋洲的小國,也有一個華人圈子,除了有一些從中國移民到這裏經商的華裔居民外,在我們的教會中竟然也有幾位年輕的華裔斐濟人⋯⋯
Thumbnail
斐迪南·德·麥哲倫(葡萄牙語:Fernão de Magalhães;西班牙語:Fernando de Magallanes;英語:Ferdinand Magellan,1480年10月17日-1521年4月27日),享年40歲,是葡萄牙探險家,為西班牙政府效力探險。他在1519年至1521
瓦斯科·達伽瑪 瓦斯科·達伽瑪(Vasco da Gama,1460-1524)是一位重要的葡萄牙航海家,也是第一位率領艦隊從歐洲直達印度的人。他的一生對歐洲的航海與香料貿易有著深遠的影響。 1497年,達伽瑪率領四艘船艦和160名船員,經過五個月的航行到達非洲好望角,再繼續向東航行。途中經
Thumbnail
最近我們去了一趟位於蘇祿海的南圖巴達哈環礁,每天都潛在潛水員最幸福的雙30裡, 水溫30度、能見度30米, 陽光燦爛、萬里無雲、舒爽微涼的海風, 光線好到可以直射17米的海底.七彩繽紛的珊瑚礁全都一覽無遺 讓人忘記深度
Thumbnail
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在大西洋與印度洋上發現了好多島嶼,來看看它們的確切位置及今天屬於哪些國家吧!
Thumbnail
小時侯...看了改變我一生的一本書「馬可波羅歷險記」。故事講述到他曾隨父親和叔叔通過絲綢之路到過大元、擔任大蒙古國的揚州地方長官三年。回到威尼斯後,馬可·波羅的故事寫成了遊記、讓歐洲、亞洲人得以了解中亞、中國以及歐洲的文化差異,對東西方的交流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Thumbnail
你曾經幻想過天堂是什麼模樣嗎? 馬克・吐溫曾經在個人遊記《赤道漫遊記》提到:「天堂的原型是依照模里西斯所創造出來的。」 然而,模里西斯到底在哪裡呢?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呢? 事實上,模里西斯是在印度洋上的一個小國,靠近馬達加斯加島,面積約為台灣的十八分之一,而人口約為一百二十萬
Thumbnail
Waimea河是整個大尼爾森地區最重要的一條母親河,早在歐洲人來殖民前,就有毛利人居住在此地,也是毛利人在南島上為數不多的部落。 可以從下面的谷歌地圖裡看到,整個南島北部的這塊里士滿/尼爾森區域的平原,其實就是它的冲積三角洲。河口還有一座鈴鐺Bell島以及更外頭的兔子Rabbit島。 我們經
人類學作品時常給予一種閱讀的愉悅,即便人類學由內或由外的反思已經進行了幾十年,讀起像這般的句子——「我在貝塔尼亞頭一回聽得懂的對話是關於游泳。當時我想知道能否在海裡游泳,他們告訴我可以;當人們看到我游泳,他們告訴我,我是斐索。」——,往往浮現一種嚮往。這些與我們相異的人們向我們展演的人類文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