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和「扶南」的關係,淵遠流長、說來話長。
搭上時光機,穿越到公元一世紀前後的湄公河下游,當時部落雲集,征戰連年,一位名叫柳葉(或葉柳) 的高棉 (中文其他音譯:吉蔑、閣茂) 女子,協調整合部落,組織統一城邦,名為「扶南」,柳葉眾望所歸成了扶南女王。扶南之南的徼國,有個名叫混填 (或混滇、混慎、混潰) 的男子,用現在的話說,是個宗教人士、神職人員,有天混填作夢,在夢裡,神賜他一副弓箭,並且要他搭商船出海去。第二天醒來,混填立刻到廟裡參拜,在一棵神樹下,果然看到一把弓。於是,混填照著夢境啟示,帶著弓,搭船出海。到了「扶南」外海,柳葉女王見有船靠近,率眾出海要生擒;混填拉弓射箭,射中船身,箭頭幾乎射中柳葉女王的貼身伺從,女王大驚,率眾投降混填。後來,混填娶了柳葉,生了七個兒子,分為七個屬地。514年「扶南」被北方屬國「真臘」併吞;774年爪哇入侵,802年擺脫爪哇,建立以吳哥為首都的「吳哥」王朝;1603年受制暹羅,1618年從暹羅獨立,改國名「甘孛智」,也就是「柬埔寨」 (中文其他音譯:究不是、甘破蔗、澉浦只、干不昔、甘不察、甘坡寨)。
雖然已經長話短說,還是落落長,盡是不痛不癢的年代數字,和舌頭抽筋的人名地名!再濃縮成懶人句,這麼說好了—
「高棉」人哇哇墜地時的乳名是「扶南」
六歲上學的學名是「真臘」
九歲進入前青春期,是人見人愛的春風少年兄「吳哥」
十七歲轉大人,戶口名簿上登記的名字是「柬埔寨」,直到如今
柬文ភ្នំ中文意譯「山」,音譯Ph-Nom堪稱貼切,中文音譯成「扶南」,明顯和潮州音有關。「扶南」其來有自的神話故事和興衰沿革,除了斷簡殘篇的高棉文卷冊,史料大宗藏諸中國古籍名山,托中文的福,尤其正體中文的一大利多。上推兩漢三國,約略涉獵;魏晉南北朝時期,扶南開國史的陳述,詳盡豐富;唐宋更上一層樓,元朝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達到一個傳奇經典的高峰。二十一世紀的柬埔寨,目前為止,沒讓人眼紅,也沒有誰會言聽計從,可是在紀元初始,執牛耳之尊的亞細亞文明,中華和印度是相執不下的狀元榜眼,兩者交鋒孕育催生的探花,毋庸置疑就是左右逢源、游刃有餘的「扶南」。學界有此一說:「三世紀前的東南亞史,就是扶南史」。「扶南」如此風光!可是,三世紀後呢?是什麼讓「扶南」起高樓?又是什麼讓「扶南」樓塌了呢?
司馬遷在《史記》的《淮陰侯列傳》,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蓋棺論定西漢開國將軍韓信的一生;這麼形容「扶南」,也算貼切。導致「扶南」成敗興衰的〝蕭何〞,就是「扶南」的地理位置。位處湄公河沖積平原的「扶南」,不僅地大物博且技術領先,東西兩大港口,一在今越南西南部,一是今下緬甸的丹那沙林,當時中國往來印度,甚至羅馬帝國往來中國,行經海上絲綢之路1.0版,因為造船技術的限制而頻繁靠岸,地利之便,讓「扶南」的兩個港口,成為太平洋和印度洋交會路徑的必停港口,也因此成為商業貿易的樞紐,更成為文明輸入的端點。時移境遷,因為技術的大幅進步,也因為海路航線的延伸,第五世紀起,麻六甲海峽興起,隨著地緣政治中心的板塊轉移,第七世紀,取而代之。
是地理位置,成就「扶南」的發展興盛與繁榮領先;
是地理位置,提升「扶南」的不可一世和卓越領先;
是地理位置,跌停「扶南」的如日中天;
是地理位置,「扶南」湮沒於荒煙蔓草間。
1861年法國生物學家Henri Mouhot (1826-1861) 停留中南半島作熱帶動物調查時,在柬埔寨叢林發現古廟遺跡,掀起吳哥的蓋頭,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從此以後,吳哥窟每年迎接數百萬的觀光客,到此一遊、膜拜朝聖。雖然過去並不保證將來,曾經的耀眼輝煌和預期的騰達飛黃,不必然相關,無倫如何,當世人炫目於吳哥的巍峨宏偉時,吳哥展現的實力不是異軍突起旱地拔蔥,而是根深蒂固開枝散葉,曾經蓬勃的扶南文明,誠然奠基吳哥的震古鑠今,不僅止於此,也定調中南半島文化的同質和多樣。
儘管現今柬埔寨在各樣量化的指標,都略遜左鄰右舍,而屈居下風,其實是家道中落的王公貴族,可以說是子孫不肖,所以富不過三代、可以說是風水輪流轉,時不我予,也可以說是江山代有才人出,老大換人做做看。這裡的「中南半島」,是以中國為中心的說法,意指「在中國以南的半島」;英文Indo-China/ Indochina Peninsula,則從法文Indochine而來,表示這個區域位在印度和中國之間,也同時受這兩國文化影響,Indochine意謂「印度化的中國」,顯然在法國人眼中,印度的影響更深遠些,印度文明更有代表性。
1. 高棉古樂配樂,英文輔助說明,一窺“扶南”:
2. 英語發音的類紀錄片,學者概覽“扶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