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9|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模仿司馬遷寫故事,你也可以一炮而紅

    司馬遷作《史記》首創紀傳體紀錄史事,是被國民教育荼毒的我們所熟知的必考題目,不過你知道嗎,除了這個小知識外,《史記》更為膾炙人口的是司馬遷在本紀、列傳中描寫人物生動,甚至類似小說家筆觸的各種故事。說到這裡你一定開始覺得無趣,就讓我們一起進到《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王退至垓下而最後自刎的片段,來看看司馬遷要如何教我們成為小說大神。
    在開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今天文章中所討論到項羽本紀中的片段:
    項羽軍隊退至垓下,軍糧快吃完了,加上被漢軍團團包圍,接著四面楚歌,可想而知狀況緊迫,項羽聽到當然也眼淚啪噠啪噠的流。他立馬帶著八百餘人開疾走逃跑,但漢軍人多勢眾早就不可能讓他逃脫,追了起來。鏡頭回到項羽這邊快速渡過淮河,還能跟得上的,也只剩百人,在這緊要關頭,他們竟然迷路了,幸好還有路邊種田的阿伯可以問,但可惜阿伯是個很爛的跑龍套,在這種時候竟然還報錯路,於是項羽一行人陷入沼澤被漢軍追上。經過沼澤的一片混亂後,項羽也只剩二十八人可以一起作戰。接下來就是一段項羽的慷慨激昂,什麼我願意為了兄弟而戰,衝出突圍、過關斬將、拔下對方的旗幟,讓兄弟們知道,是天要亡我。
    後來項羽也的確履行自己的諾言,殺了好幾個漢軍之將,而後沿路到了烏江,遇到了烏江亭長,他提議請項羽快速乘船離開,雖然江東較小,但現在走了,就能捲土重來,打掉重練。但是你各位想想,意氣風發、自視甚高的項羽怎麼可能答應這項提議?他告訴亭長,是天要亡我,我幹嘛渡河?我這樣放棄弟兄一人苟活,真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接著,因不忍殺自己的愛馬,他將之託付給亭長。接著,項羽最後苟延殘喘再和漢軍廝殺了一下,便自刎了。
    看完片段大意後,我們來看看《史記・項羽本紀》關於人物描寫的特別之處。
    善用細節描繪凸顯人物性格
    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 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首先是項羽將愛馬託付給亭長的這個橋段,從這裡大約能感受項羽是個暖男吧?愛護自己的寵物,不忍心讓這匹跟隨自己多年的駿馬就這樣跟著自己一同死去,如果放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個不折不扣有溫度的暖男啊!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項王自 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令諸君 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接著這個片段,項羽認為是天要亡我,而不是不能打仗的罪過,所以他決定為了各位下屬進行戰鬥。這是什麼樣的驕傲跟固執?為了證明自己實力以及被天滅的無奈,直接秀一波,似乎也能讓人感受一絲絲好面子而不知變通。
    通過細節來描繪人物性格的作法,帶給各位看官對於角色個性解讀想像的空間,除了成功塑造人物性格外,也能讓讀者對於人物產生好奇以及更深的臆測。
    利用人物特殊口吻反映個性
    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項王笑曰:「天之亡我,⋯⋯?」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項王自 度不得脫,謂其騎曰:「⋯⋯,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令諸君 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相信看到這裡,大家應該猜到主要的特殊口吻了?「天之亡我」,在這短短的片段就出現了多次,不停的重複,是不是有點像這個人的口頭禪呢?項羽將這句話不停重複,表示在他內心深處不願意面對失敗的自傲,以及最沈痛的無奈,一切都是天意,任誰也奈何不了。
    在描繪人物時,利用人物特殊口吻反映人物性格,可以讓讀者快速對角色產生一定的感受。例如,有一個角色的口頭禪常是快點,這樣我們是不是就能推測他可能是一個性格較沒耐心、急躁的人了呢?
    臆測豐富的上帝視角
    我們在節錄的故事中,不免會懷疑,司馬遷並非當事人,可能也沒做過田野調查,他要怎麼知道項羽將自己的馬送人,又或者如何得知項羽自己過關斬將只為了證明「天之亡我」?難道司馬遷是靈媒?這個選項應該不太可能成立,那只有一個可能,也就是,這是司馬遷根據歷史事件,以及先備了解,對於項羽的一種解讀。這樣的寫法,更可以幫角色塑造獨特的形象。
    話說到這裡,不知道你各位是不是都悟出一些道理了呢?下次想試寫小說不妨模仿一下司馬遷的手法,讓他帶你解鎖小說成就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