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雖然下著小雨,許多陸達誠神父的親朋好友,還是帶著欣喜之情,紛紛陸續來到會場,就是為了參加今晚的新書分享會,與陸神父再次相聚。
主持人徐嘉俊開場時提到陸達誠神父是他在學時期的老師,讀大學時,大家都稱陸神父為陸爸,很喜歡和陸爸說話,他心目中的陸爸一直都很優雅。
當我們談存在主義時,會提到沙特、西蒙波娃,很少會提到馬賽爾,但嘉俊覺得馬賽爾的思想特別的歷久彌新,推薦大家可以經過這本書,更加理解存在哲學大師馬賽爾。
陸達誠神父在開頭時,先提到王文興為本書寫了一篇序,題名為「賀舊作新印」,因本書已經出過三次,而這次也是神父最喜歡的一本。會前準備了很多頁PPT,特別請也坐在現場的小說家朱國珍幫忙大家朗頌。
陸神父出生於上海,於民國49年來到台灣,民國65年任教政大哲學系、輔大哲學系及宗教系,當時會到法國留學,是因為父親是法語老師,並且個人非常喜歡德日進、馬賽爾的思想,會撰寫馬賽爾的原因是導師列維那斯 Levinas 的建議,並指定他寫「奧祕與意識」這個主題。
馬賽爾的著作非常多,第一本《形上日記》是另類日記,不寫每天發生的事件,而是寫他在撰寫博論時產生的思想,讀這本書,就如同用一鋤一鏟挖掘隱藏地下的「珠寶」。但馬賽爾對他形上日記的上冊多次表示極大的不滿。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才讓馬賽爾的思想有了起死回生的機緣。
他被召參軍,但因體弱只能留守後方,在紅十字會專事調查失蹤官兵的工作,而那個工作也使他接觸到真實世界,比如:日日遇見痛苦的婦女、參與靈媒尋人試驗,因而有「我與你」及「我與他」的體認、了解生死溝通的奧秘。
而後馬賽爾放棄撰寫抽象的博論,因為他發現生命的真理不可能由抽象的概念及系統性的論說表達。他把逐日的經驗放入形上日記下冊內,文體及內容都有改變,讓讀者讀起來非常暢快。
當時陸神父在歐洲時,有不少學者聽說他在苦讀《形上日記》,都表現出同情的眼神。寫Ascent to Being的美國神父 Miceli,那年聖誕節在羅馬遇到他時,知道他在苦啃甘蔗(讀「形上日記」上冊)時向他說:或許他可以跳過該書上冊,言下之意是這本書上冊實在太難了,神父覺得如釋重負。但數天後又遇到那位美國神父,居然說:「我想了想,還是覺得念完全書較好,因為寫博論,上冊內有些思想可能有關聯」。哇塞,陸神父又跌入冰窖,自覺逃不了啦!從羅馬回巴黎後,咬緊牙關,把這本「天書」的上冊啃完,每天花七小時只看完三頁。
陸神父於1976年自法國回台灣,過了二年沈清松也回來了。看到陸神父就問:「Bosco, 我們合譯馬賽爾的「形上日記」好嗎?」陸神父七年前的恐怖經驗記憶猶深,立刻回答「NO!」
也因為當時陸神父在翻譯「是與有」,一心無法做二事,但私底下真正的理由應該不是這個理由。前年(2018)沈教授仙逝,沈夫人劉千美教授在追悼會後遇到陸神父,問他可不可以翻譯該書,以玉成亡夫的遺志。陸神父當下就答允,因已退休,並快譯完馬賽爾的「臨在與不死」。雖「形上日記」一書不易讀,更不易翻譯,但為了完成清松夫人的請求,陸神父自是難以拒絕。只是又得啃甘蔗了,但願自己是倒啃甘蔗。
陸神父因列維那斯老師指定他寫馬賽爾,而通過文字認識了馬賽爾。但正當神父研究告一段落,要落筆撰寫論文時,馬賽爾仙逝了。
神父住在Chantilly的研究中心,有二位耶穌會會士是馬賽爾三十多年的老友。他們學有專精,助神父三年完成論文的撰寫;也使神父認識馬氏的家人,神父屢次被邀請去他們的家中歡聚暢談。
十數年後神父有次回法國,他們請神父去馬賽爾在法國中部買的別墅中小住,還讓神父使用他們父親馬賽爾的房間,睡他的床,真是仁至義盡的招待了。最後四、五十年中他們常與神父通訊,寄明信片。現在神父只與第三代交往了。
當時徐志忠修士推薦我閱讀Engelbert van Croonenburg所撰述的《Gateway to Reality》(通往實存的門徑),內容把馬賽爾、謝勒、瓦士培、多瑪斯、奧古斯丁等哲人的論點融匯貫通、深入淺出,尤凸顯馬賽爾哲學,至為感人。後又接觸了Van Croonenburg,Van Kaam, Susan Muto三人合著的《The Emergent Self》(自我的浮現)一套書,相容哲學、心理學、詩文,尤以馬賽爾心得為主。欣喜之餘,遂追溯馬氏之《Mystery of Being》,《Existential Background of Human Dignity》,《Creative Fidelity: from Refusal to Invocation 》等書,受益良多,愈發喜愛馬賽爾。
攝/趙士尊
(左起)陸達誠神父、王桂花總編輯、關永中教授、徐嘉俊、黃懷秋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