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理想化為現實:陪著馬賽爾讀「傾聽」與「同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取肉體

「道成肉身」(incarnation)這個詞,原本是基督宗教在描述耶穌進入這個世界,成為人類的一個用語。不過,後來一些有基督宗教背景的思想家,除了在宗教的意義上之外,也會在世俗的(worldhood)學科探討使用這個詞。這個詞用來表示深度的、不可見的、不能以感官經驗來把握的東西,在某些具體的情況中呈現出來。
這樣講好像很抽象,那我們舉一個例子好了。「友情」是我們的生活中最日常、最通俗的經驗之一,但是,如果我們真的要界定「友情」是什麼,我們會發現:它沒有我們所想像的那麼單純。譬如說,我們可以問:我們理想中的朋友是什麼樣子?在理想中,我們應該怎麼對待自己的朋友?我們現實生活的友情像是這樣嗎?而當我們心目中的或是理想中的友情,變成了現實中我和某一個特定的人之間的感情,這就是一種「道成肉身」(incarnation)的經驗。
所以,在某些思想家的用法上(如我們後面會提到的,馬賽爾與陸達誠),當他們說「道成肉身」這個詞的時候,不一定是在講宗教,也有可能是在進行世俗的哲學思辨。陸達誠在翻譯當代經典《是與有》的時候,把incarnation這個詞翻成「取肉體」;但在2021年翻譯《臨在與不死》的時候,還是把「道」這個字放了回來,翻譯成「道取肉體」。這樣,和基督教傳統所用的譯詞「道成肉身」,幾乎就沒什麼差別了。
透過梳理這些不同的譯詞和經驗,我們在結尾還是要強調:incarnation(道取肉體、道成肉身、取肉體)這個術語的使用不一定是在講宗教相關的內容,也有可能是在進行此世性的學科的思考。

同在

為什麼,要花那麼多的時間去澄清而且使用「道取肉體」(incarnation)這個詞呢?因為,經過馬賽爾重重繁複的思考,我們發現:在研究人與人之間「感情」的時候,「道取肉體」是一個很簡練有效的描述。在我們人生中,最驚奇和最特別的體驗,其中之一就是在別人的心中有我的位置,或是我願意把自己的生命不求回報的投注在別人的生命裡。這樣的關係,有點像南宋思想家程頤所講的:
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
我們如果運用這句話,再把其中的「讀書」替換成「交往」(這裡指的是廣義的交往,共融communion),大概就是我們在這裡所要表達的意思。
馬賽爾說,更高深、更專注的臨在經驗,具有一種叫「可全給性」的特質。當我們在傾聽朋友說話時,我們把整個自己給了出來,交託在這個人的面前。這裡的意思是說:當我們在傾聽時,我不是急著要去回應或打斷對方說的話;也不是像一個空空的容器,單純讓對方說的話倒進來。依馬賽爾,在「臨在」經驗更充實、更深奧的狀況裡,我們會把整個自己投注進去,和對方站在一起,部份的經歷另一個人所遭遇的事。這,才是馬賽爾說的「可全給性」。

可全給性

耶穌在離開人世間時,他對他的朋友說:
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
我們姑且不論有多少信徒感覺被老天爺遺棄。不過,在基督信仰的氛圍下,的確有不少熱心信徒覺得自己應該去尋找受傷害的、弱勢的人,與他們同在,把此視為上帝給予自己的召喚。我最近在讀的《自殘青少年的希望與醫治》,就是一本這樣的書。
但當然,這本書所要討論的問題是非常困難、也需要專業的知識和訓練,才有辦法解決的。我們在這裡只能抓住一些題外的話來說。《自殘青少年的希望與醫治》發現:很多人的心理問題,是由於他們遭遇到不好的事,所以才有了錯誤的「自我認定」。這裡的「自我認定」是指說:它影響了人對「自己」本身的看法,所以,他在受到傷害之後,不論現在所遇到的是好事、或是壞事,他都可能還是會把自己看得很糟。而要挪開這種錯誤的自我認定和感受,有一個重點是要讓人們去了解、挖掘自己命運的獨一無二性。不論發生了甚麼事,不論我遇到了多麼糟糕的事、甚至曾經做過多麼糟糕的事,都沒辦法改變在這個時空、在這個人與人的關係網絡中,只會有一個我、也就是現在的這個「我」誕生和存在。
「同在」,之所以可能引發療癒,也正是因為這樣。因為,「同在」就是把一個人作為獨一無二的「你」來接納。
2022/06/20
陸達誠:《存有的光環:馬賽爾思想研究》。截自心靈工坊
參考文獻
馬賽爾著.陸達誠譯,〈談當代的反宗教性〉。《是與有》,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83年
馬賽爾著.陸達誠譯,〈存有奧祕之立場和具體進路〉。收錄於陸達誠,《存有的光環:馬賽爾思想研究》,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20年
馬賽爾著.陸達誠譯,〈臨在與不死〉。《臨在與不死》,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21年
馬爾伏.潘納(Marv Penner)著.王心瑩譯,〈幫助自殘者找到希望並得醫治〉。《自殘青少年的希望與醫治》,臺北市:宇宙光,2013年
弗蘭克著.游恆山譯,《生存的理由》,臺北市:遠流,1991年。游恆山譯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留言,和下面的拍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8會員
142內容數
對有興趣的哲學論題進行科普,希望吸引大家來一起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傅元罄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學科」告訴我們普遍的原理;但是,如果要把原理有益處的、降低風險的應用在生活,而且是應用在各種個別的、不同的特殊案例中,我們還必須去面對偶然性與特殊性,思考原理如何和現有的情況相結合。這便是所謂的「技藝」。
在妻子逝世後,心理諮商師諾曼.萊特寫下了這本書。萊特寫給了人們和自己很多的提問、量表,要我們做很多的功課,像是回憶冊、日記、寫給逝者的「放手」信,寫給悲傷的信。但不論是什麼,不論是沮喪、憤怒、還是絕望,他都要求我們不要只停留在那一點,而是要回過頭,去正視作為它們源頭的悲傷。
你曾經在這世界裡承受過的那些苦、那些悲傷,如果能在你還活著時,和你再分擔多一點痛苦、一點快樂,那不知道該有多好。
也許你也有這樣的感覺。有時候,當我們行走在路上,往前,就突然感到世界崩解了。做一樣的事情,一如往常,但什麼東西都不再有滋味。
在《悲傷的體驗》這本書中,路益師描述他的痛苦,他在黑暗中行走,不斷的墜入絕望與心碎之中。但是,偶爾還是會有一絲絲微光,從細小的縫隙中照進來:
我會覺得,這樣的想法總是阻礙著他,讓他從來無法真正的碰觸他人、世界、和任何事物的深度。
「學科」告訴我們普遍的原理;但是,如果要把原理有益處的、降低風險的應用在生活,而且是應用在各種個別的、不同的特殊案例中,我們還必須去面對偶然性與特殊性,思考原理如何和現有的情況相結合。這便是所謂的「技藝」。
在妻子逝世後,心理諮商師諾曼.萊特寫下了這本書。萊特寫給了人們和自己很多的提問、量表,要我們做很多的功課,像是回憶冊、日記、寫給逝者的「放手」信,寫給悲傷的信。但不論是什麼,不論是沮喪、憤怒、還是絕望,他都要求我們不要只停留在那一點,而是要回過頭,去正視作為它們源頭的悲傷。
你曾經在這世界裡承受過的那些苦、那些悲傷,如果能在你還活著時,和你再分擔多一點痛苦、一點快樂,那不知道該有多好。
也許你也有這樣的感覺。有時候,當我們行走在路上,往前,就突然感到世界崩解了。做一樣的事情,一如往常,但什麼東西都不再有滋味。
在《悲傷的體驗》這本書中,路益師描述他的痛苦,他在黑暗中行走,不斷的墜入絕望與心碎之中。但是,偶爾還是會有一絲絲微光,從細小的縫隙中照進來:
我會覺得,這樣的想法總是阻礙著他,讓他從來無法真正的碰觸他人、世界、和任何事物的深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世上所有是非對錯、煩惱都是自己創造的,人幾乎能渡己…往往無法渡人” 改變一個人,這是癡心妄想!其實對方比較需要的是「聆聽」 —來自宇牛發佈於進擊的宇牛你會安慰人嗎? 會寫這篇‘’緣‘’自內心真心有感,也覺得這個~你會安慰人。亦也是我們人生中會碰到的一件事。 我除了擁抱,我最常說的話就是“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相當有深度的一本書 可能需要原先就對身心靈有點研究、靈性生活議題有基礎認識 比較能讀懂其內容 涵蓋範圍深入淺出從個人自我成長 到人際互動 最終與世界連結 主要從三大面向切入 分別是意圖、恐懼與愛、創造理想關係(靈性交流) 讀完此書能對自我存在及宇宙運行有全方位的整合 知曉核心真理的層次
Thumbnail
健康的靈命的第三個面向,就是「健康」的本質。所謂「健康的」靈命是個類比的說法。類比是指用我們比較熟悉、具體的概念,例如感官概念,來表達抽象、陌生的概念,以利傳播和理解。藉著類比,我們用比較熟悉、具體、身體上「健康」的概念,來表達靈命上的「健康」,以利描述和評價信仰生活狀況。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Thumbnail
是這樣的,前幾天在網路遇到一個有趣的人,他貼了一段聖經節,然後宣稱既然我們都是神的兒女,那麼我們就是神。 當然,任何基督徒都會跟你說這是無說八道,稍微讀過聖經的大概也能舉出一大堆經文告訴你人絕對不會是神,因為這本來就跟一神論牴觸,連進入神學討論的意義都沒有,完全是異教思想,不是基督教神學,除非你想
Thumbnail
如果你不是屬於感受型的慕道友,你需要許多聖經為基礎的真理初信造就,而正當你開始學習基要真理、立穩根基時,卻時不時聽見有所謂老基督徒常常把一句話掛嘴邊:『我聽到上帝跟我說⋯』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
Thumbnail
週日我陪伴家人到精舍聽師父開示,讓我心靈注入不少正能量。這次的主題是關於人與人為何會相遇,以及該如何面對緣分的開始和結束。我個人覺得這個主題不僅僅限制於宗教範疇,實際上也牽涉到個人的智慧與心態上的調整。 相遇的契機  曾經有一位智者告訴我,今生會和我們相遇的人都是因為靈魂的思念。 若以宗教來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世上所有是非對錯、煩惱都是自己創造的,人幾乎能渡己…往往無法渡人” 改變一個人,這是癡心妄想!其實對方比較需要的是「聆聽」 —來自宇牛發佈於進擊的宇牛你會安慰人嗎? 會寫這篇‘’緣‘’自內心真心有感,也覺得這個~你會安慰人。亦也是我們人生中會碰到的一件事。 我除了擁抱,我最常說的話就是“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相當有深度的一本書 可能需要原先就對身心靈有點研究、靈性生活議題有基礎認識 比較能讀懂其內容 涵蓋範圍深入淺出從個人自我成長 到人際互動 最終與世界連結 主要從三大面向切入 分別是意圖、恐懼與愛、創造理想關係(靈性交流) 讀完此書能對自我存在及宇宙運行有全方位的整合 知曉核心真理的層次
Thumbnail
健康的靈命的第三個面向,就是「健康」的本質。所謂「健康的」靈命是個類比的說法。類比是指用我們比較熟悉、具體的概念,例如感官概念,來表達抽象、陌生的概念,以利傳播和理解。藉著類比,我們用比較熟悉、具體、身體上「健康」的概念,來表達靈命上的「健康」,以利描述和評價信仰生活狀況。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Thumbnail
是這樣的,前幾天在網路遇到一個有趣的人,他貼了一段聖經節,然後宣稱既然我們都是神的兒女,那麼我們就是神。 當然,任何基督徒都會跟你說這是無說八道,稍微讀過聖經的大概也能舉出一大堆經文告訴你人絕對不會是神,因為這本來就跟一神論牴觸,連進入神學討論的意義都沒有,完全是異教思想,不是基督教神學,除非你想
Thumbnail
如果你不是屬於感受型的慕道友,你需要許多聖經為基礎的真理初信造就,而正當你開始學習基要真理、立穩根基時,卻時不時聽見有所謂老基督徒常常把一句話掛嘴邊:『我聽到上帝跟我說⋯』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
Thumbnail
週日我陪伴家人到精舍聽師父開示,讓我心靈注入不少正能量。這次的主題是關於人與人為何會相遇,以及該如何面對緣分的開始和結束。我個人覺得這個主題不僅僅限制於宗教範疇,實際上也牽涉到個人的智慧與心態上的調整。 相遇的契機  曾經有一位智者告訴我,今生會和我們相遇的人都是因為靈魂的思念。 若以宗教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