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0|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酌影:你的《初心》是?

    「初心」,這兩個字,你會在哪些文章中看見它呢?
    當你在職場遇見不平之事,你寫下:不要違背自己的初心,
    當你日常生活中不順遂,你寫下:隨便,反正不違背自己的初心即可。
    當你面臨工作轉換跑道,你寫下:人生很無奈,反正我維持自己的初心。
    至少,我時常看見周遭的人,會寫下上述的抒發情緒、給予自我打氣的文章。
    然而,每回瞅見,我都會不自覺地心中浮現一個疑問:
    所以,何謂你的「初心」?
    抑或,僅止於面對生活上的挫折或是負面情緒襲來,你所使用的正面用語而已?
    〈初心〉紀錄片(2020)
    〈初心〉紀錄片(2020)
    日本著名劇作家-世阿彌提出的「初心」,和上述的理解稍具差異,他在《花境》中寫下一段話:
    是非之初心不可忘、時時之初心不可忘、老後之初心不可忘。
    也就是透過這句話,隨時提醒自己,自我技藝尚未臻至純熟,需時時精進,保有學習成長。宛如等級已經臻至大師階級,但仍保有初心者的學習之心。我們所看到的許多「職業匠人」似乎便是如此,尤其是看完以名廚江振誠為主題的「初心」紀錄片後,更有所體悟。

    〈初心〉關於André Chiang的故事

    江振誠,是台灣最年輕的法國(西華)餐廳副主廚,然而「最年輕」的頭銜則是付出,在職校就讀餐飲科時,便到亞都麗緻擔任學徒,同時在巴黎餐廳及點心餐廳打工,宛如日劇「天皇的主廚」,為了學習而付出比他人更多的時間。
    二十歲的時候,為了學習正統的法國料理,一句法文不會,便到南法修習,學習法文的方式便是每日在筆記本記下他人的拼音,然後再問室友,一點一滴堆砌起法文。我突然想起Bradley Cooper主演的天菜大廚(Burnt,2015),透過六個月的緊密學習,說出一口流利的法文。
    彷彿沈潛過後的破浪而出,之後廚藝深獲肯定、陸續獲獎,兩度被《時代》雜誌讚譽是「印度洋上最偉大的廚師」,並獲選為「全球最佳150位名廚」。爾後落腳新加坡開設餐廳,Restaurant ANDRE,新加坡米其林指南第一次評鑑,獲評二星,之後在2017年,獲選亞洲前50最佳餐廳,友人戲稱他可說是「法國料理界的李小龍。」
    而看似在高峰之際,在2018年,他突然在情人節當天宣布,歸還米其林並且結束新加坡餐廳,回到台灣。「初心」這部紀錄片便是透過他本身對自我料理哲學的談論、員工、包括妻子的互動,來回應外界對其的詫異及疑惑,畢竟,宛如行政學上的「沈澱成本」,人在做決定時會受制已經付出的心力成就及時間成本,十年的成功,為何他選擇了放下?

    關於我從〈初心〉汲取的養分

    樺澤紫苑的《最高學以致用法》提到,閱讀一本書後,不妨提出幾個印象最深的感想,是一種產出的練習,我想一部好的電影亦是如此。關於這部紀錄片的介紹,在這先劃上句點。接下來,我想談點對〈初心〉兩段對話的體會。

    一、「只要一百個人裡面有一個人發現我們的細節,這一切就值得去做。」
    江振誠的Restaurant ANDRE,餐廳裡每一個細節,都是其近乎強迫症的追求,木桌的紋路、光影走向、是先將原木木材從窗口順入在店裡裁切而成,每個桌巾擺設角度、燈飾等裝置藝術平衡,對於所謂「粗糙」的敏感異於常人,能夠再與他人輕鬆對談中發現櫥窗裡的紅酒杯的裂痕。
    這反應在他對於團隊員工亦師亦魔的要求上,他人詢問其追求完美細節的理由,他給予了上述的回覆。
    而我自身處在教學現場,每日每堂課的五十分鐘,我是否有善用每一分鐘呢?我是否有完整傳遞知識呢?我的「顧客」真的有完食並且將我的這堂歷史課轉化為自身的養分呢?

    連其新加坡餐廳門口的橄欖樹,都有其代表意涵

    二、「當做出做出完美的料理,那便是那道菜從菜單上消逝的一刻」
    「初心」紀錄片中,才提到「放下」一詞。我很喜歡江振誠面對雜誌記者專訪時所提到的:我一直在追求99%後的1%,最後原來我發現那1%其實已存在我身上,所以我選擇了放下。
    當他早年在台已獲得名廚殊榮,便放下一切隻身到南法學習法國料理。學成後,到新加坡開設餐廳,獲得米其淋、亞洲前五十名餐廳等大獎,他又放下回到台灣,希冀將台灣元素融入料理之中,不停地學習。
    而我擔任公校教職後,每屆孩子輪替持續升學、同一套課程輪替數年,已經練就一身不看課本即可上台的功力。然而,每屆國中學生九年級無可避免的升學考試,實際上會逼得師生不得不面對,包括短時間的平時考、每學期三次的段考,追求看似短期收效「罐頭食品」的書商試卷。
    德國詩人-歌德曾言:「以潛能與應有成就期許之,就會不負眾望」,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教學方式,仍求安逸地度過上課時間,似乎便放棄了孩子邁向可能的機會。誠然,學習能力上每一個孩子的反應快慢不同,也些學習進度落後的孩子對於完整學習課本內容已頗為吃力,而學習成就較高的孩子,則是會覺得學這些資料「考試不會考」,而感興致缺缺。
    不斷重複的紙筆測驗,是最簡易的教學方式。然而,我必須澄清的是:「學習成就」及「學習思維」是兩件事,梭羅曾言:「如果我們時常展現自己的知識,從何憶起成長的無知」。罐頭試卷扔多了,「教學安逸感」便隨即而生,自然偏向定型化思維。最要命的,便是因此使學生對於「學習」這件事感到反感、甚至恐懼。
    擷自口白人生臉書https://reurl.cc/KjmbZq

    料理與教學

    宛若「初心」不斷表達主廚對於料理及自我不斷的摸索及思考。身為教師,回頭審思自我教學方式以及對於課程內容「備課」的充足,似乎是上述兩段想法的反饋。
    「備課」,簡言之是教師準備講課內容,包括課程內容、使用媒材、配合學生具體學習樣態,爾後所採行的教學行動準備。任何一堂課,沒有經過備課的程序,即使是本科出身的教師,在教學上亦會感覺窒礙,更何況是非本科培養而出的教師。
    教學上有所謂的「類化原則」,也就是發現許多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處,包括以學生熟悉的概念為比喻、證明新概念,或是提供兩個不同以上的事件,協助學生找出其中的理解。教師本身也能在備課的過程中,不斷反芻關於該節課程的相關知識,對於「學習」本身的成長思維,也就是對於學習的熱情,也能在教學的課堂上,傳遞給孩子。
    我很喜歡備課,有時關於一段歷史主題,會花費許多時間我通常會耗費許多時間、甚至三天以來閱讀相關文史資料,加上有書寫摘要筆記的習慣,歷年下來,自然形成兩大本的筆記。通常旁人最直接的反應是:
    備那麼多資料幹嘛?反正學生用不到阿!考試又不一定考。
    我想便如同江振誠所言:只要100顧客裡面,有1位發現了我們的細節,這件事變值得去做。每回的學習,便是化為自身的知識養分,每一堂課、每一班,只要有一位學生,每一次的教學,便需值得用心去準備,這便是我的「初心」。

    酌飲〈初心〉之後

    最後強力推薦這部〈初心〉。不諱言,當初因為亟欲觀賞這部電影,而將首次的串流付費獻給了Netflix。江振誠的聲音所構築而出的氛圍,你可以感受他溫暖的真誠,尤其是他由衷而發、學習的初心。對我而言,便是在尚有數十年的教書生涯中,持續點燃教學熱情的燃料,想必各位在觀影之後,必定有屬於自己的體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