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1|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宣教好讀|從《史普》找到《神普》的好樣:兩本台灣史

年復一年在柬埔寨庄腳所在交陪作田人博感情,處心積慮、字斟句酌,要把福音的奧秘盡都傳明,好讓高深莫測的基督神學得以普及農民,至少可以從「耶穌係蝦米?」進化到「耶穌是哪位?」。
日復一日的即席操作、立馬驗收裡,古意的鄉親掩飾不住的兩眼茫然,和湧流不絕的一頭霧水,給了直白的答案。自問自答「福音是什麼?」,同時自我省察「該如何陳述處境化的福音給高棉鄉村農民」?同樣的耶穌生平福音書,即便福音出處的聖經,也因為敘事對象不同,而分述成四卷書,不僅心生一問:給高棉鄉下人聽說讀寫的福音書該成個什麼樣,才能正中下懷胃口大開?
聖經在學科分類裡,除了是宗教經典,也是人事時地物都言之鑿鑿的歷史書;因此,從「史普」(史學普及) 書下手。出版市場裡的「科普」(科學普及) 書長居顯學,一些經典代表作,執普及書寫之牛耳;「哲普」(哲學普及) 書這些年也曙光乍現,新銳輩出而冒上檯面;史學出版品還是以厚重大部頭的學院鉅作為主流,惟有一枝獨秀,引人側目,也值得關注—「台灣史」是也。
因為政治版圖的板塊遷移,「台灣」在二十一世紀的福爾摩沙,成了顯學,台灣文史科系及相關研究單位激增,台灣史出版品異軍突起書市中,兩本以史普(史學普及)為寫作動機的台灣史書,十足吸睛,一本是周婉窈的「台灣歷史圖說,另一本是黃震男的「台灣史上最有梗的台灣史

作者

周婉窈科班出身,從台大到耶魯,從學士到博士,教與學都主修歷史且專治台灣史,她的「台灣歷史圖說」,根據出版社的說法,已經賣出十二萬冊,是目前最長銷的台灣史,也是我所知被翻譯為最多外文的台灣史,計有韓文、日文和英文,更入選由東亞出版人會議選出的「當代東亞人文經典100」,具某種程度的史觀影響力,1997年十月中央研究院初版,最新版本是2016年十二月聯經三版二刷。
台灣史上最有梗的台灣史」2016年八月究竟初版,2017年三月28刷,作者黃震男家學淵源耳濡目染,從小跟在身為文史工作者、藏書專家和傳統詩人及研究台語學者的父親黃哲永先生身邊,累積深厚的台灣鄉土文化底子,台師大台文所畢業,也是PTT資深鄉民,自我介紹是個「愛書成癡、戀舊成迷、收藏文獻成變態的小小肥宅」,PTT上自稱藏書界竹野內豐,鄉民則尊稱為台灣歷史王知識王八卦王…。

動機、對象、態度

台灣歷史圖說」成書之初,周婉窈自期寫「一本老少咸宜、圖文並茂的台灣史書」;全書特色有三:一﹒從史前寫到現代的編年體,時間座標夠長;二﹒以台灣島為主體的原住民史觀,有別於一般的漢人史觀;三﹒許多考據的歷史圖片和圖表,及書後的「各章基本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和「圖片來源書目」,倍增本書的史料價值。個人以為,如果再加上周婉窈2014年針對12-18歲的少年讀者寫的「少年台灣史」當中的「再度面向海洋」這一章,把海洋史觀的角度加進去,結構面向更獨特也更趨完整。
黃震男鎖定讀者群為「極度缺乏台灣史的知識,卻偏偏亟需補習台灣史的家有小五學生的家長,平均出生於一九七○年代」,因而定義「台灣史上最有梗的台灣史」一書「只是一本會提到台灣老故事的搞笑散文歷史而已」,且直言「這不是一本關於台灣史的教科書,…不適合學者讀的書」,為的是「讓完全讀不下史普書的讀者,有一個認識台灣史的機會」;因此寫作態度是「比起從頭到尾好好把歷史課上過一遍,我更有興趣的是在時光走廊閒逛時,駐足停下,從牆縫偷窺一些鮮為人知但真的引人入勝的小玩意」,據此定下的書寫方針:一﹒用最接近鄉民的語言來說故事;二﹒減少數字,強調因果,掌握故事脈絡;三﹒挑有故事的人來寫。所以,基本上這是一本紀傳體的故事書笑話集,黃震男以事件為單位,人物為主角,而且「哪裡有梗,我就寫」。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書我確實打開之後就欲罷不能的從封面快馬加鞭到封底,而且真的是邊看邊起笑。

和宣教真的有關係

始料未及也無獨有偶的,兩本書同時提到基督教在荷西時期 (1624-1662) 首度傳入台灣的正史紀錄,可是重點都不在基督教,而是「新港文書」。話說荷人治台時期,實際執行統治的卻是荷屬聯合東印度公司,該公司除了營商興利,同時負有傳教任務,傳教人員也是公司的職員。1627年第一位傳教員工Georgius Candidius抵達台灣,首先落腳新港,也就是今天的台南新市。像所有的宣教士一樣,開始傳教之前,他首先得學習當地西拉雅族新港社的語言,即所謂的新港語;不僅止於此,他為新港社人創造了一套羅馬拼音文字,且開設學校,將羅馬拼音傳授給西拉雅族,教育平埔族人學寫字,這種文字由於大多流行在台南新港社,因此一般稱為「新港文」,這種文書就叫「新港文書」,這是台灣南島語族有文字的開始,而「新港文書」的地位在於,使台灣從史前時代進入信史時代的歷史文件。荷蘭人離開後,這種拉丁化的新港語拼音文字,還繼續在平埔族之間使用至少一百五十年。
既然有人專職傳教,基督教的傳布隨之而來,荷蘭人傳教最初就在新港社,到了1659年,新港熟諳教理的的信徒比例為83%。這些荷蘭傳教師不僅教導新港人用拉丁字母書寫自己的語言,也將聖經與宗教教材翻譯成新港語,現存有一卷新港語和荷蘭文對照的馬太福音,即荷蘭牧師Daniel Gravius所譯。可是荷蘭人被鄭成功趕跑之後,方興未艾的基督教在台灣曇花一現無疾而終,直到1865年James L. Maxwell馬雅各宣教士抵達台灣,開始基督教在台灣的另一篇章,所以才有2015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一百五十週年」系列慶祝活動。
可是從宣教的角度不得不問的是:是什麼原因讓基督教福音,隨著宣教士離開之後,在台灣斷代兩百年?除此之外,黃震男在談到鴉片戰爭之後中英簽訂的北京條約裡開放台灣四個港口,讓外國人有機會重新登台,主要是經商、傳教和研究,這裡他加了一段深情款款不帶梗的馬偕特寫,也從馬偕和巴克禮兩人,綜論基督教傳教士對台灣在宗教、醫療和教育上的貢獻,給予來台基督教宣教士高度且正面的評價。

見賢思齊

回到柬埔寨庄腳所在的「神普」初衷,從處境化的角度看這兩本書,都把一段正史素材即台灣史,以設定閱讀對象的角度和語言進行解析並作說明,「台灣歷史圖說」走的是普羅大眾路線,「台灣史上最有梗的台灣史」則是鄉民限定。書市銷售量反應市場接受度,書評則標示作品本身的價值和品質,兩本書都叫好叫座曲高和眾,證明是成功的處境化作品,也是史學普及書寫的學習典範。值得一讀,以效尤之。
兩位作者都是博覽群籍學有專精,兩本書也都設定讀者群,全書絲毫沒有空心灌水的嫌疑,只有擷取裁剪的專業和智慧;以二二八為例,兩本書都闢專章說明,史實一致、史料相當,因為訴求對象不同,而敘事風格大異其趣,周婉窈中規中矩,黃震男瘋言瘋語,卻同樣語重心長誠摯愷切,是精彩的對照書寫。
循線爬梳周婉窈和黃震男的「史普」功力—周婉窈增訂版自敘說道:「為了撰寫這本書,除了著手進行研究,大量閱讀和收集圖文材料之外,我做了很多的思考」;黃震男在如同跋的「作者又說」裡提到他的創作流程:動筆前認真思考一個問題:「我要用什麼方法切入?」;接著訂出寫作方針;然後在寫作初期找一群能代表這世代口味的秘密讀者鼓勵找哏提問脫稿前再上PTT試水溫。兩個人的書寫毫不隨興,而是精雕細琢,共同的前提和態度是:大量閱讀與大量思考,不斷審閱與不斷修定。
東施效顰別無他途,看樣子只有更用功,還有就是要多練功。透過大量閱讀加上大量思考,不僅熟悉聖經深知所信,而且了解柬埔寨歷史文化風土民情,持續嘗試不同的切入點連結福音,堅守合乎聖經為最高指導原則,以建構處境化的高棉神學,再用農民村民厘語詞彙,傳達真理且博君一粲,以期「神普」高棉。做中錯、錯中學、學中做,練習練習再練習;長路迢迢長夜漫漫。2021新年新希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