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d from BBC News Health
本篇分享關於納粹的人體解剖圖冊的新聞,其衍生的一連串醫學倫理和道德爭議問題,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不斷被討論,醫學界仍然沒有定論。
這本從1933年至1952年歷時20年,聘用了六位藝術家,植基於至少千人被納粹殘忍迫害致死的受害者屍體(包含猶太人、同性戀、吉普賽人等曾經被納粹於二戰期間殺害的族群) 而繪製成的精美人體解剖圖冊,包含人體各個部位、肌群、血管、器官等精準細節,至今仍是世界許多外科醫生重要的參考資料,甚至是重要手術前一天,醫生加強人體神經位置和構思手術過程的書籍。同時,也被視為歷史上一重要證物,收藏於世界許多知名的圖書館中,如:大英圖書館。
作者
Eduard Pernkopf雖是當時解剖學的權威之一,但宣誓效忠納粹,排除一切猶太異己(解雇所有猶太人,包含三位諾貝爾獎得主),提倡種族主義,更使用納粹記號的簽名等,這些有爭議的行為,其創造出來的重要書籍,能避免學術倫理和道德問題嗎?
又這類書籍文物的內容包含了非法取得和道德疑慮的標本和物件,究竟能不能研究和使用?
歷年來學術論文、社論以及許多研討會都有類似的爭論內容,以下截取部分內容:
有貢獻似乎就能抵銷過錯,這會替有心人士樹立先例。因為大家在使用這些書籍的時候,時間一久就會遺忘它黑暗的歷史,只記得美好重要的一面;加上有其餘次等的替代品和相關科技儀器輔助,即使可能效果沒有這本書籍那麼好,然道德的良知也應該讓人不為納粹背書,以示對受害者的尊重。
使用這些圖才是對受害者最合適的致敬,也能讓人發展成為更具同情心、包容性的公民,並以此發揮效益來幫助更多的人。作者與作品不可視為一個整體,作品不應因作者本身而受到否定,加上最重要的是,人們不能重蹈歷史覆轍和過錯,不是連帶地否定作品的重要性及價值。
到現在文化遺產、博物館也常常陷在這樣的兩難中。過去殖民時代下,許多國家掠奪了其他地區的古文物-有些如同這本人體解剖圖冊一樣,牽涉人體遺骸-至今仍沒有歸還原屬社群,並且持續展出或作為該館的「珍貴館藏」之一;又或是國家展出了過去文物,卻可能因牽涉國家榮辱,而選擇強調了藝術價值,沒有將「真實故事」的歷史述說出來予大眾了解,其背後的真相在無形中「被隱藏」了起來。
道德標準、理性價值和公眾利益的衝突,沒有任何一個能一言蔽之、涵蓋全部。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合理的解釋與立場,這些可能會與他人相互抵觸。在這議題上,沒有一定的答案,但博物館可以做的是竭盡全力的展示各個面向的事實與真相,不過分偏重歷史或美學價值,在大眾理解這本爭議性書籍文物的美學和醫學重要性時,也能明白其製作過程的歷史悲歌,過去前人的犧牲絕對不能被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