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嬰兒在很小很小時就有基本的道德感。多小?透過研究設計,在一歲時,就可以偵測到嬰兒對符合基本道德的行為有期待。而兩樣常被強調的基本道德,是很有趣的一體兩面:公平分配,以及「自己人應該多分一點」。
這兩種道德觀要怎麼融合在一個大腦裡?很簡單,在資源充足時,每個人應該要能平均分配。在資源不足或無法剛剛好分配時,「自己人」應該互相幫忙。這樣的道德觀,就可以兼顧承平時期的資源分配,以及饑荒、大旱、水災蟲災時要先顧好自己人。
而學者的研究告訴我們,這種基本道德觀,是在我們很小很小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就出現了,所以應該是內建在多數人的大腦裡,不是文明教化的結果。

本圖取自Canva
先講個重要的概念:人類如何區分「內、外」,分別自己人和「外人」?人類小孩在完全陌生的狀況下,會以膚色、性別、使用的語言等明顯的特徵來建立「內團體」(ingroup),這大家容易理解。
但學者發現,在一歲小兒身上,就可以觀察到「只不過是分類」(mere categorization)效應。很抽象地貼個顏色貼紙,跟兩三歲的兒童說「你們(他們)是同一小隊喔」,就可以讓幼兒產生「內團體偏好」。這說明人類大腦其實是時時刻刻都在分辨、尋找「自己人」,內團體效應非常容易誘發。
有一篇二〇一八年由新加坡學者發表的研究,驗證了剛剛提到的兩種基本道德。實驗一找了92位正常發展(typically developing)的新加坡幼稚園學生,43男49女,平均年齡3.09歲。多數是華人,少數馬來人、印度人,跟新加坡人口分布一致。實驗以小孩熟悉的語言進行(英語或華語)。
實驗的場景是一個玩偶舞台,設置在小孩就讀的幼稚園,背後有一位看不到的人操作玩偶。研究者會在小孩身旁,先跟小孩玩遊戲暖場,接著要讓小孩熟悉遊戲程序,這時會出現一個老虎玩偶,研究者會拿出一個橡皮鴨,說「這是我的玩具,可以幫忙我送出去嗎?」
接下來,小孩們會分成「分類」(group)與「沒分類」(no group)兩組。「分類組」的小孩會拿到紅色或藍色的貼紙,兩個犀牛玩偶會分別貼上紅色、藍色貼紙。研究者會比著同顏色貼紙的玩偶上的貼紙,跟小孩說「跟你的一樣!」然後強調「你們都是紅/藍隊!」。「沒分類」組就沒有貼紙、沒有這些對話。
最後,研究者拿出兩根玉米,跟小孩說「我有兩根玉米,你可以幫我送出去嗎?」
實驗二跟實驗一類似,又找了110小孩,差別在於,在送出兩根玉米時,研究者又拿出第三根玉米,然後跟小孩說:「我又找到一根,你可以幫我送出去嗎?」
結果,研究者發現,在資源充足時,絕大多數小孩,就是會平均分配玉米,不管有無分類。當第三根玉米出現時,小孩會傾向分配給「同隊」的玩偶。只不過是貼上同顏色貼紙,然後大人提醒「你們同隊喔」,小孩就會覺得資源應該先分給同隊的「自己人」。
也就是說,貼個貼紙,就已經誘發幼兒的「內團體」的意識。但在資源充足時,「公平分配」的本能佔上風,小孩不會想要多分給自己人。資源不足時,內外之分就出現了。
在其他研究,發現小孩比較喜歡跟會公平分配的同伴在一起、在資源有限時會期待來自「同一隊」的支援、當「同一隊」的人受到傷害時會期盼那個人得到協助。這些研究都反覆驗證,「公平分配」以及「自己人優先」的前提,已經內建在人類大腦裡。
不過,內建的道德觀,還是可以透過後天教養微調,強化利他與協助弱勢的趨勢。這有些民族間的差異,有機會繼續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