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內外不同,分類械鬥(二):人類嬰兒就知道貼標籤了

更新 發佈閱讀 1 分鐘

人類嬰兒在很小很小時就有基本的道德感。多小?透過研究設計,在一歲時,就可以偵測到嬰兒對符合基本道德的行為有期待。而兩樣常被強調的基本道德,是很有趣的一體兩面:公平分配,以及「自己人應該多分一點」。

這兩種道德觀要怎麼融合在一個大腦裡?很簡單,在資源充足時,每個人應該要能平均分配。在資源不足或無法剛剛好分配時,「自己人」應該互相幫忙。這樣的道德觀,就可以兼顧承平時期的資源分配,以及饑荒、大旱、水災蟲災時要先顧好自己人。

而學者的研究告訴我們,這種基本道德觀,是在我們很小很小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就出現了,所以應該是內建在多數人的大腦裡,不是文明教化的結果。

本圖取自Canva

本圖取自Canva

先講個重要的概念:人類如何區分「內、外」,分別自己人和「外人」?人類小孩在完全陌生的狀況下,會以膚色、性別、使用的語言等明顯的特徵來建立「內團體」(ingroup),這大家容易理解。

但學者發現,在一歲小兒身上,就可以觀察到「只不過是分類」(mere categorization)效應。很抽象地貼個顏色貼紙,跟兩三歲的兒童說「你們(他們)是同一小隊喔」,就可以讓幼兒產生「內團體偏好」。這說明人類大腦其實是時時刻刻都在分辨、尋找「自己人」,內團體效應非常容易誘發。

有一篇二〇一八年由新加坡學者發表的研究,驗證了剛剛提到的兩種基本道德。實驗一找了92位正常發展(typically developing)的新加坡幼稚園學生,43男49女,平均年齡3.09歲。多數是華人,少數馬來人、印度人,跟新加坡人口分布一致。實驗以小孩熟悉的語言進行(英語或華語)。

實驗的場景是一個玩偶舞台,設置在小孩就讀的幼稚園,背後有一位看不到的人操作玩偶。研究者會在小孩身旁,先跟小孩玩遊戲暖場,接著要讓小孩熟悉遊戲程序,這時會出現一個老虎玩偶,研究者會拿出一個橡皮鴨,說「這是我的玩具,可以幫忙我送出去嗎?」

接下來,小孩們會分成「分類」(group)與「沒分類」(no group)兩組。「分類組」的小孩會拿到紅色或藍色的貼紙,兩個犀牛玩偶會分別貼上紅色、藍色貼紙。研究者會比著同顏色貼紙的玩偶上的貼紙,跟小孩說「跟你的一樣!」然後強調「你們都是紅/藍隊!」。「沒分類」組就沒有貼紙、沒有這些對話。

最後,研究者拿出兩根玉米,跟小孩說「我有兩根玉米,你可以幫我送出去嗎?」

實驗二跟實驗一類似,又找了110小孩,差別在於,在送出兩根玉米時,研究者又拿出第三根玉米,然後跟小孩說:「我又找到一根,你可以幫我送出去嗎?」

結果,研究者發現,在資源充足時,絕大多數小孩,就是會平均分配玉米,不管有無分類。當第三根玉米出現時,小孩會傾向分配給「同隊」的玩偶。只不過是貼上同顏色貼紙,然後大人提醒「你們同隊喔」,小孩就會覺得資源應該先分給同隊的「自己人」。

也就是說,貼個貼紙,就已經誘發幼兒的「內團體」的意識。但在資源充足時,「公平分配」的本能佔上風,小孩不會想要多分給自己人。資源不足時,內外之分就出現了。

在其他研究,發現小孩比較喜歡跟會公平分配的同伴在一起、在資源有限時會期待來自「同一隊」的支援、當「同一隊」的人受到傷害時會期盼那個人得到協助。這些研究都反覆驗證,「公平分配」以及「自己人優先」的前提,已經內建在人類大腦裡。

不過,內建的道德觀,還是可以透過後天教養微調,強化利他與協助弱勢的趨勢。這有些民族間的差異,有機會繼續說。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399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陳豐偉編譯社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豐偉的沙龍
1.6K會員
606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陳豐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30
韓國、英國、澳洲、紐西蘭的報導,清楚呈現來自學生與家長的霸凌,讓老師承受龐大的心理壓力。應對方式之一是「放棄專業」,隨他們去了,應對方式之二就是選擇離職,不做最大。
Thumbnail
2025/04/30
韓國、英國、澳洲、紐西蘭的報導,清楚呈現來自學生與家長的霸凌,讓老師承受龐大的心理壓力。應對方式之一是「放棄專業」,隨他們去了,應對方式之二就是選擇離職,不做最大。
Thumbnail
2025/04/26
你的部門、公司、參加的團體裡的領導者,是否有高度自戀的人呢?對這樣的人,或許你一開始會有些喜歡或佩服,但最後可能會有點討厭或想要避開。企業領導者與政治人物,又有多少是高度自戀的人?
Thumbnail
2025/04/26
你的部門、公司、參加的團體裡的領導者,是否有高度自戀的人呢?對這樣的人,或許你一開始會有些喜歡或佩服,但最後可能會有點討厭或想要避開。企業領導者與政治人物,又有多少是高度自戀的人?
Thumbnail
2025/04/24
正規的答案,當然是「不可以」。不過,當專業的薪資越來越難負擔「中產生活」,也就不斷會有人挑戰專業倫理。然後現在有一種聲音出現,認為護理人員並不是「有公眾形象、常對社會大眾發言」的人,如果匿名拍攝OnlyFans,沒有理由接受公眾檢視。
Thumbnail
2025/04/24
正規的答案,當然是「不可以」。不過,當專業的薪資越來越難負擔「中產生活」,也就不斷會有人挑戰專業倫理。然後現在有一種聲音出現,認為護理人員並不是「有公眾形象、常對社會大眾發言」的人,如果匿名拍攝OnlyFans,沒有理由接受公眾檢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覺得黏在額頭上的"條碼瀏海"很阿雜嗎?日本熱銷的「KOIZUMI迷你瀏海梳」,不僅小巧便攜,更能快速加熱造型,無論是齊瀏海、空氣瀏海還是韓系碎蓋髮,都能輕鬆打理!瀏海順了,一整天心情就好了!
Thumbnail
覺得黏在額頭上的"條碼瀏海"很阿雜嗎?日本熱銷的「KOIZUMI迷你瀏海梳」,不僅小巧便攜,更能快速加熱造型,無論是齊瀏海、空氣瀏海還是韓系碎蓋髮,都能輕鬆打理!瀏海順了,一整天心情就好了!
Thumbnail
走完朝聖之路和TMB後,我發現真正能撐住長時間健行的,不只是腳力,而是那些讓生活更舒服的小物。這篇整理了我在TMB實測後覺得超好用的三樣登山神器——防水襪、肥皂袋、速乾毛巾,每一樣都讓旅程更輕鬆!
Thumbnail
走完朝聖之路和TMB後,我發現真正能撐住長時間健行的,不只是腳力,而是那些讓生活更舒服的小物。這篇整理了我在TMB實測後覺得超好用的三樣登山神器——防水襪、肥皂袋、速乾毛巾,每一樣都讓旅程更輕鬆!
Thumbnail
每逢過年過節,面對家中那些堆積如山的雜物,你想趁機來個久違的大掃除。首先你把那些物品都集中在一起,一個一個拿起來,斟酌該歸類為「冬季衣物」、「夏天衣物」、「客廳用」、「廚房」、「重要回憶」等哪個比較好。剩下來未被歸類的物品,多半是不會再需要用到了,看是要捐贈他人或是直接丟掉。 也許不是每個人都擅長
Thumbnail
每逢過年過節,面對家中那些堆積如山的雜物,你想趁機來個久違的大掃除。首先你把那些物品都集中在一起,一個一個拿起來,斟酌該歸類為「冬季衣物」、「夏天衣物」、「客廳用」、「廚房」、「重要回憶」等哪個比較好。剩下來未被歸類的物品,多半是不會再需要用到了,看是要捐贈他人或是直接丟掉。 也許不是每個人都擅長
Thumbnail
在我們身處的這個複雜的社會中,擁有許多不同的文化。而每個文化也會有各自認可的價值判斷,造就了不同的社會階層。孩子們究竟能否覺察這些複雜的社會地位與階層呢?
Thumbnail
在我們身處的這個複雜的社會中,擁有許多不同的文化。而每個文化也會有各自認可的價值判斷,造就了不同的社會階層。孩子們究竟能否覺察這些複雜的社會地位與階層呢?
Thumbnail
人類大腦隨時都在尋找跟自己「同類」的人,藉由同類來定義自己在這社會的位置。即使這個「同類」只是臨時編組,沒有任何意義,我們還是會因此產生好感,甚至,在聽到跟這群人有關的一連串故事(例如一堆八卦)時,我們對正面的故事會記得比較多。 有個二〇一一年發表的研究就這麼說。
Thumbnail
人類大腦隨時都在尋找跟自己「同類」的人,藉由同類來定義自己在這社會的位置。即使這個「同類」只是臨時編組,沒有任何意義,我們還是會因此產生好感,甚至,在聽到跟這群人有關的一連串故事(例如一堆八卦)時,我們對正面的故事會記得比較多。 有個二〇一一年發表的研究就這麼說。
Thumbnail
為什麼在學校會有班級同學的罷凌,在職場會有同事間的罷凌?罷凌除了要有強者與弱者,還需要一群跟隨者與模仿者。構成集體罷凌的人性,其實就寫在我們的大腦裡。 心理學家發現,只不過是用顏色分類,就會讓小小孩產生「我們一國、他們一國」的區隔,對同類的好感度增加,也會傾向認同、模仿同類的行為。
Thumbnail
為什麼在學校會有班級同學的罷凌,在職場會有同事間的罷凌?罷凌除了要有強者與弱者,還需要一群跟隨者與模仿者。構成集體罷凌的人性,其實就寫在我們的大腦裡。 心理學家發現,只不過是用顏色分類,就會讓小小孩產生「我們一國、他們一國」的區隔,對同類的好感度增加,也會傾向認同、模仿同類的行為。
Thumbnail
即使是很簡單、隨機、沒有特殊意義的「分類」,比如把一群不認識的人隨機分成「黑隊」、「白隊」,穿上黑色、白色運動服,也會讓人類心理上自動分組,開始認同自己這一隊,覺得自己人比較好、比較厲害,願意把資源分配給穿同色運動衣的人,模仿同一邊的人的行為。如果兩隊發生衝突,敵我意識就開始產生。
Thumbnail
即使是很簡單、隨機、沒有特殊意義的「分類」,比如把一群不認識的人隨機分成「黑隊」、「白隊」,穿上黑色、白色運動服,也會讓人類心理上自動分組,開始認同自己這一隊,覺得自己人比較好、比較厲害,願意把資源分配給穿同色運動衣的人,模仿同一邊的人的行為。如果兩隊發生衝突,敵我意識就開始產生。
Thumbnail
#66《人慈》(下):為何好人會變壞?如何成為更好的人?如果人類真如(上)篇所言都是善的,那為什麼人類會引發戰爭——如此顯而易見的惡?有個想法是,過去遊牧時代的人們是擅於合作的群體,但當人類開始定居、財產私有制出現的同時,人們才開始戰爭。—— 或許這之間並不是巧合,而是具備某些因果關係。
Thumbnail
#66《人慈》(下):為何好人會變壞?如何成為更好的人?如果人類真如(上)篇所言都是善的,那為什麼人類會引發戰爭——如此顯而易見的惡?有個想法是,過去遊牧時代的人們是擅於合作的群體,但當人類開始定居、財產私有制出現的同時,人們才開始戰爭。—— 或許這之間並不是巧合,而是具備某些因果關係。
Thumbnail
人類如何區分「內、外」,分別自己人和「外人」?人類小孩在完全陌生的狀況下,會以膚色、性別、使用的語言等明顯的特徵來建立「內團體」(ingroup),這大家容易理解。 但學者發現,在一歲小兒身上,就可以觀察到「只不過是分類」(mere categorization)效應。很抽象地貼個顏色貼紙,跟兩三歲
Thumbnail
人類如何區分「內、外」,分別自己人和「外人」?人類小孩在完全陌生的狀況下,會以膚色、性別、使用的語言等明顯的特徵來建立「內團體」(ingroup),這大家容易理解。 但學者發現,在一歲小兒身上,就可以觀察到「只不過是分類」(mere categorization)效應。很抽象地貼個顏色貼紙,跟兩三歲
Thumbnail
由於每個人的視角不同,多多少少也就會有些看法上的差異,這就造就了──「偏見」。若有不好的「偏見」,可能進而就會產生「歧視」,再透過團體,最終演變成了「霸凌」。
Thumbnail
由於每個人的視角不同,多多少少也就會有些看法上的差異,這就造就了──「偏見」。若有不好的「偏見」,可能進而就會產生「歧視」,再透過團體,最終演變成了「霸凌」。
Thumbnail
你是不是曾經因為自己的特立獨行而感到不自在呢?又或者因為自己的理念、想法跟周圍的人不一樣而覺得尷尬,其實這種讓人不舒服的感覺都是很正常的,甚至在我們出生的時候就已經預設在我們身體之中。
Thumbnail
你是不是曾經因為自己的特立獨行而感到不自在呢?又或者因為自己的理念、想法跟周圍的人不一樣而覺得尷尬,其實這種讓人不舒服的感覺都是很正常的,甚至在我們出生的時候就已經預設在我們身體之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