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學校會有班級同學的罷凌,在職場會有同事間的罷凌?罷凌除了要有強者與弱者,還需要一群跟隨者與模仿者。構成集體罷凌的人性,其實就寫在我們的大腦裡。

本圖取自Canva
心理學家發現,只不過是用顏色分類,就會讓小小孩產生「我們一國、他們一國」的區隔,對同類的好感度增加,也會傾向認同、模仿同類的行為。
但,如果是反社會、破壞性的行為呢?
小小孩模仿、認同的比例會降低。但,如果這反社會行為是「同類」做的,小小孩還是會去模仿。年紀越大(7-8歲)的小孩,會比年紀較小(4-5歲)的小小孩,更容易模仿「同類」的反社會行為。
二〇一八年發表的研究,找來84位澳洲小孩,一半七八歲,一半四五歲,大部分來自中產白人家庭。研究者會請每個小孩從一個袋口緊縛的袋子裡取出一個代幣。研究人員會說,袋子裡有紅色跟黃色的代幣,拿到那個顏色,就代表你是那一隊(紅隊或黃隊)。其實袋子裡只有一種顏色的代幣,這些小孩早就隨機分派好要加入哪一隊,但是小孩自己不知道。
接著,要強化對分類的認同,小孩會拿到一個代表色的手環跟圍巾。然後,研究者會跟小孩們講一段從其他研究裡發展出來的話術:
「你抽到紅色代幣,所以你屬於紅隊喔。另外還有一個黃隊,紅隊黃隊是不同的小隊。在每一次比賽時,紅隊都想要擊敗黃隊,黃隊也想要擊敗紅隊。紅隊會組成團隊合作來贏過黃隊,黃隊也會這麼做。」
研究人員會確認小孩們是否懂得這些話的意義,最多到第二次說明,小孩們都通通明白了。
接下來小孩會觀看影片,每個影片裡會有三個成年女性穿著「同隊」或「不同隊」顏色的服裝,一個接一個做出「親社會」(prosocial)或「反社會」(antisocial)的行為。親社會行為是如分享巧克力、一起蓋一個塔,反社會行為是不分享巧克力、把蓋好的塔敲壞。
研究者會安排三個人重複做出同樣行為,是要強調這是這個團隊的集體行為。如果只安排一個人演出,可能會被解釋成個人行為。
在實驗組,會觀看「同隊」反社會行為與「不同隊」親社會行為。在對照組,會觀看「同隊」與「不同隊」的親社會行為。觀看完影片後,研究者會請小孩們以1-5分的量表,表達他們對這些人的喜歡程度。在實驗進行時,研究者還會讓小孩觀看「同隊」與「不同隊」的人做串珠子與組合盒子的動作,看看小孩會模仿哪一種行為。
結果也如預期,若比較同隊與不同隊的喜好程度,不管同隊的人是做出反社會或親社會行為,小孩都比較喜歡同隊的人。但如果比較同隊的人做出反社會或親社會行為,小孩還是比較喜歡親社會行為。如果同隊的人做出反社會行為,小孩對「不同隊」的喜歡程度會增加。
然後在串珠子與組盒子實驗裡,小孩們都比較喜歡模仿同隊的人的動作。這意義是什麼?即使同隊的人做出反社會行為,會讓小孩降低對同隊的人的喜歡程度、增加對不同隊的人的喜歡程度,但,這不會降低他們對同隊的人的模仿。
如果把這研究結果擴大解釋,在現實人生裡,我們常會遇到,「同一邊」的人可能會做出家暴、外遇、性騷擾、罷凌等「不道德」的行為,我們可能會皺皺眉頭,在心裡降低對他們的評價,但我們還是會把他們當做同類,甚至還會模仿他們的行為。對集體的認同,也是我們安全感與依附感的來源。
這是學習來的嗎?這研究告訴我們,這有一部份是人類的天性吧。即使只是用顏色簡單的分類,就會讓我們產生喜歡同類、模仿同類的效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