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為孩子不懂!兒童比較偏好社會地位高的群體嗎?

(本文章之研究結果引用自 Castelli et al., 2021 之論文)
來自不同文化的社會群體,擁有各自認可的價值判斷,進而造就了不同的社會階層、制度等。孩子們究竟能否覺察這些複雜的社會地位與階層呢?

團體地位 (group status)

此處所指的地位,是他人給予團體的一種位置或等級,而這些地位是由社會所定義的,包括文化、社會規範等。
例如,在一項運動競賽中,贏得勝利的班級就是地位較高的團體,而輸掉比賽的班級則是地位較低的團體。

無論好壞的內團體偏私 (in-group favoritism)

當我們身處於一個團體,會比較偏好團體內的成員,而非團體外的成員,這就是內團體偏私,也可稱為群體間偏見 (intergroup-bias)。
兩組團體會開始競爭活動,由實驗者決定誰輸誰贏。無論是以何種標準進行分類的團體,都能觀察到這種內團體偏私的現象,例如性別、宗教、語言和種族等。過去的研究也發現,即便隨機將一群人分成兩個團體,也同樣會出現內團體偏私的現象。

研究方法

研究參與者:

共有54位兒童,年齡介於5-6歲。
當中有25位女性、29位男性。平均年齡為69個月。

實驗分組:

正式分組前,先要求每位參與者自己畫一個房子,並且被告知等一下將以此作為分配團體的標準。
實際上,兒童被隨機分派至「三角形」與「正方形」兩組,並且兒童會穿上代表各自團體形狀的衣服(三角形或正方形)。

操弄團體地位:

贏得競爭的團體為地位高的團體,輸掉競爭的團體則是地位低的團體。

對內/外團體偏好的測量:

外顯態度是指表現於外在、可以被觀察的態度
  • 此研究透過直接詢問兒童:「比較想跟哪個團體的小朋友玩?有多想跟兩個團體的小朋友玩?會不會想換組?」,藉以得知參與者偏好內/外團體的程度。
內隱態度難以觀察,甚至人們不一定會主動意識到
  • 研究者可以透過內隱聯結作業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 測量參與者的內隱態度。
舉例:平時我非常努力讀書,表現出喜歡讀書的外顯態度,但其實內心卻厭惡讀書,此時我的內隱態度便與外顯態度不同。

研究結果

研究發現,無論外顯態度或內隱態度,兒童同樣會出現內團體偏私。但是當內團體比外團體的地位更低時,會減弱內團體偏私的效果;而內團體的地位較高時,兒童會有更強的內團體偏私。
上述的現象顯示,幼小的兒童會快速地內化這些存在於文化中、與社會階級相關的訊息。兒童的自我價值,部分地來自於他們的團體成員。因此,若一個團體對兒童的自尊有更多正面影響,會更為受到兒童的重視。

總結

其實孩子在很小的年紀,能夠很快地感受到團體的相對地位。這些被內化的社會階級觀,會影響孩子對於內團體與外團體的態度。

參考文獻:

Castelli, L., Carraro, L., & Valmori, A. (2021). Group status rapidly shapes preschoolers’ social judgments in minimal group setting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06, 105102. doi:10.1016/j.jecp.2021.105102
Veronica|喜歡紫色的臨心研究生
Veronica|喜歡紫色的臨心研究生
臨床心理組研究生,就讀中... 希望將心理學研究撰寫成為科普文章,讓大眾可以看見,歡迎留言指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