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3/0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官本位的兩岸差異

與冰雪妹一同前往遙遠的海邊小城鎮政府機關拜會當地地方首長,主要除了打打招呼要去貴寶地叨擾舉辦活動外,也希望取得一些當地的支持。
一大清早起床,冰雪妹應該轉了兩種車到達相約的地點,上了自己的車後,兩杯熱騰騰的飲料,就直驅目的地而去。翻過山、穿隧道,直到沿著海岸線奔馳著,一個海浪較為平靜的上午,順利的抵達機關所在地。
待大夥到齊後一起走進會客室,由於應該鮮少使用因此讓簡報設備有點狀況,幸好最後被緊急排除。但接待的地方父母官一直很是客氣的維持會議室大家的討論熱度,與大家聊聊當地的風土民情,以及作一位稱職的地方大使,一直推薦當地的農產品。
當地是個沒有捷運、沒有火車...等便捷的軌道交通可以抵達的區域。靠著有限班次的巴士每天送往迎來,但很難讓一般年輕人方便的到達。留在當地的年輕人很少,幾乎都被吸引到大城市去,畢竟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已經發展可能性。
介紹完本次的活動內容,也聽聽父母官意見,並提了一些希望協助的事宜。整個流程不知不覺就過了近兩個小時,大家相談甚歡,離開前還堅持要給與會者當地的農特產品,盛情難卻,但也心意暖暖。
拜會結束,繼續忙了一整天,又是會議又是奔波早起的。略有疲憊的回到家裡後,獨處時想起過去每次帶著主辦方去拜會地方官員的差異。在中國還是較避免不了「官本位」的基本思維觀念,因此去拜會都會有點「上朝」的感覺。無論是本地落地方的代表,或是真的會議中的地方官員們,大家都在這樣的思維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於是去介紹,變成一種「匯報」的感覺,講完要接受「指導」。然後有需要協助的地方提出來,基本上就是一種「請求」的態度,官員能不能幫忙,端看當時的氣氛與狀態。而且即使答應了,還有千千萬萬個處理事務的中小辦事主管要去「打點」。
從剛開始到中國的這種根深蒂固的氛圍,到逐步有「服務」意識的導入的這五到十年開始,確實有著逐步的變化,行政機關無論官員或是辦事主管,慢慢會知道要用協助與輔導的立場來處理事務,但只要更深入的一些溝通與交往開始了,還是不免會出現許多「搞清楚誰是官、誰是民」的微妙氣息。
這樣的感覺對自己並不會難受,畢竟同樣深愛著兩邊的土地,都了解這是個需要時間去逐步演化的過程。但當久未回到台灣感受當地同樣層級單位的辦事態度時,此番的經歷還是給了不少的「比較後的震撼」。
深深感觸還在獨自消化時,冰雪妹又來信息說上午見面的父母官跟他通了很久的電話,詳細推薦上午會議的一些需要跟進的單位。不免又對此事更加深了印象!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