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茶餐廳」,近十多年台灣聊它的人多了,幾乎人人皆會說「鴛鴦」(奶茶加咖啡)如何如何獨絕之類。又近年大陸的城市也廣開了「茶餐廳」,以為有茶、有賣餐,便顧名思義算是「茶餐廳」了,殊不知這茶餐廳是一專門格式的吃店,且它是獨獨絕絕創製自香港這處小島。
香港的生活風情,大多源自廣州,如茶樓、酒樓等,但有一樣,是香港獨產,便是茶餐廳。
茶餐廳之香港獨產,乃香港是英國殖民地;英人有下午茶之尚,故香港昔年的「三行」(泥水行,土木行,油漆行)這類勞動階層也沿襲英人慣例,發展成自己粗簡版本的嘆下午茶,終於構形為這種看似中西食物兼具、實則原本西多中少(且看它的餐具多是刀叉、少用筷子)的「茶餐廳」。這在廣州是沒有的。
香港的工人,敲敲打打,到了下午三四點鐘,英國雇主要喝下午茶了,他亦不便敲敲打打,只好也休息一下,吃一個雞尾包,喝一杯茶什麼的。今日仍能見著茶餐廳門口坐著猶打著赤膊、抽著紅萬寶路煙、喝著奶茶吃點心的香港工人,這是他們的典型hang-out。
所吃之物,像雞尾包(如我們的奶酥麵包)或菠蘿包,概為西式,至少是出於烤箱者,不會有蓮蓉包、馬來糕這種中式且出自蒸籠之物。並且甜物較多,乃西人之甜食糕點原就較豐亦較嗜。所喝的茶,亦是西式,如紅茶;不會有中國茶如普洱、水仙、肉桂、香片等。何也,便因這原是要弄成合於西俗之形式也。也於是即使後來添加了公仔麵(泡麵)這一項目,也絕只用叉子吃,不見有給筷子的。由於供給叉子已成必習,造成有人(不只是小孩)吃雞尾包亦是一叉子叉下,提著雞尾包一口一口的吃,並不會用刀子切成小片來吃,甚而也忘了用手抓著吃。
且說另一種小店,叫「冰室」,所供的食與飲,在今天已然有如「茶餐廳」,然也已顯凋零。你在中環或尖沙嘴這類炫亮之區不易見著,在陳舊灰暗的老商區的後巷背街倒可偶一見之,有懷舊癖者正好可藉此尋幽搜古一番。
冰室,則是廣州先有,再傳入香港的。算是「先省後港」。省港省港,兩字並稱,「省」乃省城,指廣州,非指「廣東省」也。又有「省港澳」三字同稱的,便是廣州、香港、澳門三地。且看有些老字號商家之廣告文案會言「省港澳皆有分店」便是。
有人度測「冰室」之雅謂,或來自梁任公的「飲冰室」齋號。又冰室並非只廣東炎熱地方有之,上海亦有,想必與十九世紀開埠後西人廣來、西俗東漸頗有關係。說上海有冰室,乃日前讀川媚女士一九一七至一九二六年日記,其中一九二六年八月一日謂:「…又至卓別靈冰室,吃冰淇淋解熱。」
舊時廣州會有冰室,無他,氣候炎熱也。一如台灣昔年的冰果店或冰果室是。然即使台灣五、六十年代隨處見之的冰果店,如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少年混迹的場所,今日亦罕見矣;像台大附近的「台一」、「蜜圓」(羅斯福路三段三一六巷一號)與才收掉不久的「金谷香」(羅斯福路三段二八六巷十六號)等店算是少有的碩果僅存者。至若彰化員林公園裡的那家極富六十年代韻氛的冰果室,八年前遊經猶見,今日不知如何?
連台灣的冰果店都會式微,香港這種寸土寸金之地焉能不零落?
總之,在流行時期(五十、六十年代)的冰室,所供應的典型食品有:檀島架啡(廣東話這一架字,實有法文café的ca之發音神韻),西冷紅茶(西冷即錫蘭),荷蘭谷咕(可可),香濃華田,衛爾牛茶(保衛爾牛精所泡出者),西洋菜蜜(由西洋菜提煉出來的蜜精),滾水鮮蛋(有人特起了個渾名叫「和尚跳海」,活神至絕)………等等。
當然,它也可以賣三文治、多士(toast)、蛋撻等點心,以及紅豆冰、西米露、荔枝冰、紅毛丹冰等南洋式冰品。然而,曾幾何時它和「茶餐廳」竟然所賣的沒啥兩樣了。這是兩種形式的吃店之經過歲月互相影響互相模仿終成的現象。然究竟「冰室」是廣東早年即有的老派店面,於是在茶餐廳盛興後,冰室總像是縮躲到了老舊區(甚至是棚屋區),但有些人硬是為了發思古之幽情,見到「冰室」或「冰廳」字樣的店,便要一進,溫一溫舊夢。
冰室,恰好僅存活於老舊區,外地人若想一探舊區舊吃食,不妨逛逛以下的「冰室」:
- 筲箕灣的「昌記冰室」(東大街3號D)、「南龍冰室」(金華街)
- 華富的「華富冰室」(華富邨城市中心3-4號)
- 深水埗的「大利冰室」(北河街32號)、「華南冰室」(桂林街87號)
- 黃大仙的「祥記冰廳」(銀鳳街23號D)、「泉成冰室」(黃大仙廉價樓南座25號)
- 旺角的「生力冰廳」(快富街28號A)
- 新蒲崗的「東方冰室」(崇齡街)
- 東頭邨22座的「錦華冰室」、「中民冰室」
- 東頭村道118號的「義興冰廳」
- 粉嶺聯和墟的「合興冰室」、「海記冰室」(聯興街)及「發記冰室」(聯盛街2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