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5|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從台北故宮所藏「唐太宗立像」談千古一帝的鏡子

台北故宮中現存了不少中國歷代君王的畫像,其中「唐太宗」的立身像因為曾被教科書收錄,再加上李世民本身的高知名度,應該算是最為大眾熟悉的ㄧ幅帝王相。不過,雖然台北故宮藏品以「唐太宗」、「宋徽宗」、「大長公主」、「乾隆皇帝」等四大收藏家的藏品為主,這幅知名度最高的台北故宮帝王像,卻極可能是明代宮廷畫師的作品。
台北故宮所藏唐太宗像
台北故宮所藏唐太宗像
此畫如果是明朝皇帝要求宮廷畫家所畫,其所衍伸的問題自然就是為什麼明朝宮廷要畫「唐太宗」?而且,還畫得威風凜凜。熟知華夏史家傳統的讀者,自然就會明白,這是要繼承所謂的「華夏道統」。
這顯示明朝是一個標榜自己為「漢人王朝」的朝代,就像唐太宗一樣。唐太宗的家族雖然與北方遊牧民族有很深的淵源,但李世民執政時卻頗懂得與漢人臣子交往,與魏徵之間的君臣關係尤其成為後世史家認可的美談。魏徵病逝後,李世民對周邊人所說的話「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更是傳頌千古的名句。
不過,其實李世民與魏徵之間的關係相當曲折,魏徵曾經是(兄)李建成手下做事,但玄武門之變後,又改投李世民門下,還常常寫諫書,甚至還會要求史官要留檔,可見個性之直,想必當上皇帝的李世民偶爾也會心中不爽,只是不好發作,因此,後來(弟)李承乾作亂時,雖然魏徵已死,但是他推薦的人選也參與其中,太宗難免心中疑心病發,懷疑魏徵不是那麼可靠,於是一氣之下,不但解除了魏徵長子叔玉和衡山公主的婚約,還將魏徵墓碑上的碑文磨去(以示斷交)。
從這「仆碑事件」可看出經歷「玄武門之變」後登上皇位的李世民依然要面對來自弟弟的挑戰,東征高句麗失敗後,「深悔此行」,才又想起魏徵對自己的輔佐,嘆道「魏徵若在,吾有此行邪!」
所謂「千古一帝」也須「良臣」輔佐才能避免「犯錯」,這想必是許多以「良臣」自居的道家信徒所希望皇帝可以明白的。
因此,若要論為何「明」朝宮廷畫家要畫這麼大幅的「唐」太宗像(近三公尺) ,大概是有人希望「明」帝可以好好以「唐太宗」為鏡思索君臣關係吧!
不過,魏徵可以和太宗相處愉快,恐怕不單純是魏徵對其勸諫,而是與魏徵釀的酒有關⋯⋯曾經是「道士」的魏徵,深諳釀酒之道,也獲得太宗皇帝的讚賞,賜名為「醽淥翠濤」,甚至私下對魏徵說:「你釀的酒可真醇,真是黃金一斗,不如魏徵一口啊!」(注:醽,音靈,美酒之意)
當然,以上是由「臣」的角度解析,但這幅「唐太宗立像」也可以是「皇帝」下令所作,那麼會是那一位明朝皇帝下令要畫這幅畫呢?如果從「鏡像」的角度,自然最有可能是和唐太宗一樣,皇位是用「搶」來的「永樂大帝」。若細數其當政期間的文治武功,如營建紫禁城、派遣艦隊交通南洋﹑編輯永樂大典﹑製作大量官方用器等,也算是建樹不少。但是,比起李世民,朱棣的聲名與地位顯然遜色很多。
(下圖是明成祖朱棣所藏的甜白瓷器。這種釉色創燒於永樂,恬靜優雅,開創了白瓷新面貌。)
甜白瓷
明代的瓷器非常有名,連安徒生都知道,連帶也使明成祖所建的大慈恩寺成為中國地標。可惜這座響叮噹的寶塔最後毀於太平天國之亂。
總之,雖然明朝的宮廷畫家畫了「唐太宗立像」,但這幅畫像似乎只淪為宮內的裝飾品或內宣品。近代很少有人會把「明成祖」和 「唐太宗」相比,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李世民始終是千古一帝,唐代還是天下第一朝。
當然,這並非說李世民「千古一帝」的稱號就當之無愧,唐朝的體制很多都抄自隋朝,若要爭取「千古一帝」的地位,隋文帝楊堅其實很有資格與李世民叫陣:「喂!你都是抄我的吧!」
不過,楊廣沒能保住楊家天下,而李世民之後,還算有李隆基撐起一片天,所以,從「家天下」的觀點,楊堅還是會被李世民比下陣的。
至於,這種寫歷史的方式,是否公允,就看新時代的史家能不能推出新的歷史觀為大眾所接受了。
相關文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