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法國,人們第一個想起的應該是優雅、浪漫,以及能夠代表前兩個關鍵字的凡爾賽宮。法國的宮殿,大而美麗,其中著名的有楓丹白露宮、羅浮宮和凡爾賽宮。但在這些宮殿的華麗外表下,原來有著許多皇室八卦?
楓丹白露宮美麗的泉水慶祝勝利
1337年至1453 年,英法之間打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號稱百年戰爭。起因大概是西元十世紀,法國國王收服了諾曼人並給他們一塊封地:諾曼第。後來,能征善戰的諾曼人越來越勇,甚至打到英倫三島去並成了英格蘭的王。這位新英王心裡說,我也是一方諸侯了,卻總是得給法國國王下跪,這算怎麼一回事啊!英國不高興,就開打了。你來我往地打了一百一十六年。這段期間,哪國都不好過,弄得民不聊生的,也沒心思蓋房子。
最終,法國算是勝利了,這給法王增添了不少威望。正如路易十四的權臣高爾拜向國王進言:「如陛下所知,除了赫赫戰功外,唯有建築物最足以表現君王的偉大與氣魄。」路易十四一高興,停下了本已荒廢多年的城市建設,大建宮殿。
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法語的意思是「美麗的泉水」,可見其風景之優美。楓丹白露宮周圍有 1.7 萬公頃的森林,建築的主體包括一座塔、六座王宮、五個院落和四個花園。
早在 1137 年,路易七世就在離巴黎 60公里的這塊地方建了國王的狩獵行宮。後來幾經改建。十六世紀時,法蘭索瓦一世(François I)羡慕羅馬的建築,把它改造成文藝復興風格加法國傳統風格的大型宮殿和花園。自此,有的國王在這裡常住,有的在這裡結婚、打獵或接待外國元首。
羅浮宮從監獄到皇宮八卦之路
羅浮宮曾先後居住過五十位國王、王后。說起羅浮宮的設計建造,又是一本難念的經。羅浮宮始建於十二世紀末(1190 年動工),最初其實是用作監獄與防禦性的城堡,四周有城壕,其面積大致相當於今羅浮宮最東端院落的四分之一。
直至1546年,法蘭索瓦一世才成為居住在羅浮宮的第二位國王。法蘭索瓦一世很喜歡河邊的這塊地方,於是命令建築師皮耶‧勒柯(Pierre Lescot)按照文藝復興風格對其加以改建,於1546年至1559年修建了今日羅浮宮建築群最東端的卡利庭院(Cour Carree)。
1564年,已經當了王太后的凱薩琳‧德‧麥地奇(Catherine de Médicis),忍受不了丈夫亨利二世給情人戴安娜做的無處不在的雕像,在羅浮宮對面修建杜樂麗宮(Palais des Tuileries,又稱杜伊勒里宮),自己住到杜樂麗宮圖清靜去了。五十年以後,孫子輩的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對祖宗們的愛恨情仇早已淡漠,於是修建了連接羅浮宮與杜樂麗宮的花廊,把兩個橫條連成了一體,成了如今所見的「Π」形平面。
1682 年,法國宮廷移往凡爾賽宮後,羅浮宮的擴建再度終止。路易十四曾打算把羅浮宮給拆了,但後來讓人一勸,又改了主意,讓法蘭西學院、紋章院、繪畫、雕塑學院及科學院,搬入羅浮宮的空房。1750 年,路易十五又打算拆除羅浮宮。但由於缺乏足夠的金錢來雇工人,該宮殿得以倖存。真不明白這兩位國王在想什麼,好好的建築,幹嘛老是要拆呢?
羅浮宮的東立面是歐洲古典主義時期建築的代表作品。主體是由雙柱形成的空柱廊。中央和兩端各有凸出部分,將立面分為五段。遺憾的是法國傳統的高坡屋頂不見了,被義大利式的小坡頂取而代之。羅浮宮東立面在高高的基座上開了小小的門洞供人出入。用來展示珍品的數百個寬敞的大廳富麗堂皇,大廳的四壁及頂部都有精美的壁畫及精細的浮雕。
法國國王對藝術品的收集始於法蘭索瓦一世時期,法蘭索瓦一世曾從義大利購買了包括油畫〈蒙娜麗莎〉在內的大量藝術品。以後的歷代國王都不惜重金從義大利、法蘭德斯(Vlaanderen)和西班牙購入藝術品。1793 年八月十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政府決定將其改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命名為「中央藝術博物館」。十一月八日,博物館正式開放,展出了 587 件藝術品。
凡爾賽宮蓋宮殿是為了安置情婦
凡爾賽宮所在地區原來是一片森林和沼澤荒地。1624 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三買下一大片荒地,在這裡修建了一座兩層的紅磚樓房,用作狩獵行宮。十六至十七世紀,巴黎不斷發生市民暴動,煩不過的路易十四決定將王室遷出混亂的巴黎城。經過考察和權衡,他決定以凡爾賽行宮為基礎來建造新宮殿。為此又徵購了6.7平方公里的土地。園林設計師安德烈‧勒諾特爾(André Le N tre)和建築師路易‧勒沃擔綱設計。為了確保凡爾賽宮的建設順利進行,路易十四甚至下令十年之內在全國範圍內禁止其他新建建築使用石料。
凡爾賽宮主體部分的建築工程於1688 年完工,而整個宮殿和花園的建設直至 1710 年才全部完成,隨即成為歐洲最大、最雄偉、最豪華的宮殿建築,並成為法國乃至歐洲的貴族活動中心、藝術中心和文化時尚的發源地。在其全盛時期,宮中居住的王子王孫、貴婦、親王貴族、主教及其侍從僕人竟達三萬六千名之多。還駐紮有多達一萬五千人的衛隊。為了安置其眾多的「正式情婦」,路易十四還修建了大特里亞農宮(Grand Trianon)和馬爾利宮。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時期,在凡爾賽宮花園中又修建了小特里亞農宮(Petit Trianon)和瑞士農莊等建築。
法國大革命時期,凡爾賽宮被民眾多次洗掠,宮中陳設的家具、壁畫、掛毯、吊燈和陳設物品被洗劫一空,宮殿門窗也被砸毀拆除。1793 年,宮內殘餘的藝術品和家具全部被運往羅浮宮。此後凡爾賽宮淪為廢墟達四十年之久,直至 1833年,奧爾良王朝(Maison d'Orléans)的路易‧菲利普一世(Louis-Philippe I)國王才下令修復凡爾賽宮,將其改為歷史博物館。
凡爾賽宮宮殿為古典主義風格建築,立面為標準的古典主義三段式處理,即將立面劃分為縱、橫三段,建築左右對稱,造型輪廓整齊、莊重雄偉,被稱為理性美的代表。其內部裝潢則以巴洛克風格為主,少數廳堂為洛可可風格。
凡爾賽宮的建築風格引起俄國、奧地利等國君主的羨慕和仿效。彼得一世在聖彼得堡郊外修建的彼得大帝夏宮,腓特烈二世和腓特烈‧威廉二世在波茨坦修建的忘憂宮(Schloss Sanssouci),以及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Ludwig II)修建的海倫基姆湖宮(Schloss Herrenchiemsee),都仿照了凡爾賽宮的宮殿和花園。
但是,凡爾賽宮過度追求宏大、奢華,卻不適於人居。宮中竟然沒有一處廁所或盥洗設備,連王太子都不得不在臥室的壁爐內便溺。皇上如何解決內急問題,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