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On The Other Hand 我想說的其實在參展藝術家的作品裡就說得很清楚了,但這個計劃畢竟是以「展覽」的形式被呈現出,因此,若能提供一個意象,在未訪以前,給予觀眾某種程度的心理準備與期待,可能會更好。但!「視覺化」其實是項艱鉅挑戰,在此,菲比由衷感謝龔維德先生願為On The Other Hand操刀,甚至同場上映了菲比非常私我的內心戲。
展開視覺化之前,菲比先和參展藝術家問了三題快問快答:
(1)Recycle 是什麼?
(2)如果Recycle 有顏色,她是什麼顏色?
(3)你覺得On The Other Hand 是什麼?
就此得到了一些關鍵字句:第二價值、Never say never、Do ordinary things with extraordinary love(Mother Teresa)、透明、又聚且散的點點、轉動、迴旋、一扇門、一面被放在地上的鏡子、一場開放的對話......。
於是,菲比將計畫內容與收到的答案一併提供給維德,同時說明對菲比來說他也是創作者,因此若他的想法與我們不同,請他在理解整體計劃後,提出他對On The Other Hand的一響回聲,於是,菲比得到了敲打我心的畫面。
收到畫面,起先頓了一下,然後感到內心似乎被某種輕巧之物搔到癢處,調整呼吸後,我確定這就是我心內On The Other Hand的畫面。慣行放重點的中心被留白了、基本資訊全都掉在框架外,並且整體畫面是歪斜的。這正呼應了菲比最初發起這個計劃的初衷「我們不以為的以為是不是可以有另一種以為?」因為你以為的以為應該不是我以為的以為,我以為的以為可能也不是你的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