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筆記| 什麼是科技管理?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管理科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0年9月6日,我冠上了一個新的身份,高雄市立空中大學學生的身份,朋友問我,我選修什麼科系,我回答「科技管理」。不少人感到困惑,這是什麼樣的科系,或者直覺認為這是有關資工、資管、資處方面的學系。
其實原先我也不了解,直到我開始了我第一門專業基礎必修課「科技管理」,在導師吳欣穎系主任的講解下,慢慢撥解這門新穎的學科
科技管理,是一門看似命名直覺,卻又實際上不知道這到底是門學科的東東,其實跟我們的生活非常地貼近
舉凡網路銀行、Line、雲端、Uber、Foodpanda、街口支付到網路線上購物,其實這一系列的生活科技與服務,都在科技管理這門學科的探討的主題範圍內。
依照文獻,我們先來拆解「科技」二字
科學:科學的主體往往是經由系統性的方法或觀察,藉自然現象或事物運作所得,以組織、系統且明確陳述的方式表達。
例如:牛頓觀察蘋果樹上的蘋果落下,而觀察到地球有地心引力這個物理現象,透過反覆驗證而確立的這個事實,便是科學。
或者你每一次用手去觸碰會燙的東西,而你的手立刻會收回來,反覆的嘗試觀察這個事實,所以科學家發現人體的末梢佈有敏感的神經網絡,來告訴我們身體的警訊。
技術:技術的主體是應用,而且往往是應用在特定領域的知識,以完成特定工作目的。
技術的驅動力往往是因為人類生活的需要,例如人類因為出門的需要進而衍生出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
技術的主體就是從「應用」面切入,每一個領域的特定專業知識領域中,必定包含了實際的技術,而這些技術皆會符合人類的所需而存在。
例如過濾水中雜質的技術的存在,因為人類需要有乾淨不傷身體的水可以喝。電氣鐵路或高速鐵路的存在,是為了讓人們或是貨物可以短時間內旅行到不同地方的需求而生。
而有一些技術,會悄悄地從人類知識領域中慢慢地消逝,這些技術學科之所以會消失,就是因為人類已經對其不再有需求了。例如古代的一些兵陣、兵器,倒近現代傳統的用爐灶燒材煮飯,這些東西之所以越來越少見,或甚至再也不見,皆是因為人類已經沒有使用上這些技術的需求了。
而科技管理這門領域,也就應運而生。在現代科技日新月異,自1960年代人類開始發展網際網路科技,當時這項技術只存在國際學術機構或者是研究室內,然而至今2020年代網路已經普及化的時代,人手一機每個人都能夠享用網路所帶來的便利跟探索。
因此,「科技管理」這門學科可以說是,從科技產品/服務的需求面之下,要催生、生產或製造這類產品與服務的產業所相關的管理知識與技術集結而成的學科。
科技管理 x 科學工程學系 x 企業管理學科之關係
因此就如同上述動畫圖,科技管理是結合了「科學與工程學科」以及「企業管理學科」領域的專業知識,形成在科技方面執行管理的一門科學。
科技管理針對問題,提出有效解答。問題驅動(Problem Driven)的一個領域,透過管理方法,使科技的研究、發展、運用與擴散來達到效益。
科技管理重要領域
(1) 科技策略
(2) 科技預測
(3) 科技評估
(4) 科技研發管理
(5) 科技管理的組織與人力
(6) 科技管理與財務
(7) 科技管理與生產
(8) 科技產業與行銷
(9) 策略聯盟
(10) 科技移轉
(11) 智慧財產權
(12) 知識管理
(13) 科技政策
(14) 科技創業
(15) 科技前瞻
每一個知識體系都蘊含了相當廣泛的技術,都令我感到非常新奇也躍躍欲試。希望能汲取老師的智慧,使自己能夠將科技管理這套知識體系發揮及應用於生活、職場上,達到更有效率管理生活。
以上僅是我學習第一週的心得筆記,我還是科技管理學系的菜鳥新手,上述內容不代表學校或老師的立場,如果你有交流意見歡迎來信指教 ~

好的原創文章需要您的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的內容嗎?如果喜歡此篇原創內容,請追蹤分享拍手五下贊助訂閱專輯,以鼓勵更多優質文章的誕生喔!如有任何問題或洽詢,歡迎來信 !Ivan伊凡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8會員
33內容數
分享伊凡對電影、閱讀、旅遊、學習、生活雜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莊凱仲 Iva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小就聽過《老人與海》這本大作,但當時不愛讀小說的我,始終沒有勇氣(或說沒有動力)去翻閱這本經典文學。三十而立之年才去圖書館借了這本,一到手就不想停下來讀完它。無怪乎是經典,也異常勵志。 然而《老人與海》此書的人物設定,與本站的核心精神不謀而合,平凡的老漁夫桑迪亞戈,如何追尋內心自我,在人生留下一筆
南科考古館|過去・現代・未來。 復刻台灣史前記憶 X 反思科技與靈性平衡 圖01|史前人類石雕 v.s 象徵現代人的塑像/台南南科考古館(徐德輝 攝 2020.11) 對我而言,旅行不僅是放鬆的療癒旅程,也是探索自我的過程。 世界之大,而我們是如此渺小。古往今來,人類從陸地探索,到大航海時代乃至航空
身為嘉義人的我,一定要好好介紹嘉義當地的踩點。最近回到嘉義,發現位於嘉義火車站附近有一棟非常古典美,結合現代藝術建築的新景點:嘉義美術館開幕了。 嘉義具得天獨厚的人文發展,有許多日治時期遺留下的文物,不僅風華猶在,更添入現代元素,在舊殼中注入新生命,再度綻放光芒。
大家好,我是人生好凡的伊凡Ivan 我是一位平凡的上班族,雙子座宅男。出身自嘉義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小家庭。自畢業後就南飄到了高雄工作自今,可說是半個嘉義人,半個高雄人。 六大核心目標,從閱讀、電影、職場創業、旅遊美食、人生教練等面向,一起讓平凡不平凡。
從小就聽過《老人與海》這本大作,但當時不愛讀小說的我,始終沒有勇氣(或說沒有動力)去翻閱這本經典文學。三十而立之年才去圖書館借了這本,一到手就不想停下來讀完它。無怪乎是經典,也異常勵志。 然而《老人與海》此書的人物設定,與本站的核心精神不謀而合,平凡的老漁夫桑迪亞戈,如何追尋內心自我,在人生留下一筆
南科考古館|過去・現代・未來。 復刻台灣史前記憶 X 反思科技與靈性平衡 圖01|史前人類石雕 v.s 象徵現代人的塑像/台南南科考古館(徐德輝 攝 2020.11) 對我而言,旅行不僅是放鬆的療癒旅程,也是探索自我的過程。 世界之大,而我們是如此渺小。古往今來,人類從陸地探索,到大航海時代乃至航空
身為嘉義人的我,一定要好好介紹嘉義當地的踩點。最近回到嘉義,發現位於嘉義火車站附近有一棟非常古典美,結合現代藝術建築的新景點:嘉義美術館開幕了。 嘉義具得天獨厚的人文發展,有許多日治時期遺留下的文物,不僅風華猶在,更添入現代元素,在舊殼中注入新生命,再度綻放光芒。
大家好,我是人生好凡的伊凡Ivan 我是一位平凡的上班族,雙子座宅男。出身自嘉義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小家庭。自畢業後就南飄到了高雄工作自今,可說是半個嘉義人,半個高雄人。 六大核心目標,從閱讀、電影、職場創業、旅遊美食、人生教練等面向,一起讓平凡不平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物理系的出路相當廣泛,有底下幾個方向: 1. 研究和學術:繼續深造,從事基礎或應用物理研究。 2. 高科技產業:如半導體、光電、材料等領域。 3. 數據分析:物理背景有助於處理複雜數據。 4. 金融業:量化分析、風險管理等。 5. 教育:中學或大學物理教師。 6. 工程領域:如電子、機械、航太等。
資工系啊!在這個升學的時間肯定是被搶破頭的科系吧,不論是未來誘人的薪資還是AI的浪潮,這個行業⋯你們肯定充滿了想像與嚮往 資工系與其說是科學或工程、它其實更像邏輯、藝術、和歷史的結合,很多設計、很多程式碼、很多非硬性規定追根究底的話就是「喔⋯⋯當初大家這樣講好了啊」「這樣寫比較好⋯因為如果⋯就會⋯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Thumbnail
如果您認為大學的主要目的是充當「職業訓練所」,那麼這篇文章不適合您,請直接離開。 . 我一直認為大學不應僅僅是「職業訓練所」,它應該是培養素養、拓展眼界、訓練思考的地方。然而,大部分家長和孩子仍然希望大學能夠提供一生職業的保障。所以,當我說我是社會學系和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更喜歡「人類學
Thumbnail
這禮拜一時間好像沒想到甚麼主題,倒是在日常工作以及協助履歷健診的過程之中,不難發現有一種模糊的產業困境,簡單來說目前的科技半導體的發展非常蓬勃,也確實走在很領先的階段,這類產業工作勢必就能夠支撐比較好的薪酬,不過前提也是這些產業自身的毛利率相當具競爭力。 同樣的,這種產業的人力需求也確實會
Thumbnail
本文探討科技發展史以及與能源和資訊的相關性,討論歐洲和東方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展。文章還比較了不同時期在能源利用和資訊技術方面的差異,從機械方法論到原子能和資訊技術的發展。此外,還提出摩爾定律對科技發展的影響,並討論了工業革命以及現今科技的發展方向。
Thumbnail
過去在學校只為了應付考試而選擇性學習十分的可惜。閱讀科技產業動態和趨勢是有趣又具有價值的,因此需要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知識背後的insight比起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閱讀歷史可以讓人從過去學習未來。本文談及科技產業的動態和趨勢,及古時期至當今的科技發展重要的大歷史框架。
Thumbnail
在《科技大歷史(上):不想超級焦慮和迷惘,就要懂科技趨勢的底層邏輯》中,我們深入探討了科技進程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了解科技的底層邏輯是降低個人焦慮的關鍵,透過回顧人類與科技的共同歷程,我們得以結合科技與人文思維,洞悉科技如何形塑我們的生活和文明。掌握溝通和人文素養成為在AI時代保持人性的關鍵。
「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是理所當然, 許多廣為商用的技術在發明之初也是無用之物。」 我在文章〈004|為什麼研究人員需要了解商業模式?〉上收到了回覆。 的確,我在28歲以前也這樣覺得。 尤其我從18-25歲這七年,分別在台大數學系,台大應用數學所,中研院統計所裡面看到的基礎研究,
在接受科技過程一定要考慮人性, 如果不考慮人性的科技會被拋棄, 科技和人性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不斷地演化和變化。 科技和人性可以相互學習和改進, 以適應新的挑戰和機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物理系的出路相當廣泛,有底下幾個方向: 1. 研究和學術:繼續深造,從事基礎或應用物理研究。 2. 高科技產業:如半導體、光電、材料等領域。 3. 數據分析:物理背景有助於處理複雜數據。 4. 金融業:量化分析、風險管理等。 5. 教育:中學或大學物理教師。 6. 工程領域:如電子、機械、航太等。
資工系啊!在這個升學的時間肯定是被搶破頭的科系吧,不論是未來誘人的薪資還是AI的浪潮,這個行業⋯你們肯定充滿了想像與嚮往 資工系與其說是科學或工程、它其實更像邏輯、藝術、和歷史的結合,很多設計、很多程式碼、很多非硬性規定追根究底的話就是「喔⋯⋯當初大家這樣講好了啊」「這樣寫比較好⋯因為如果⋯就會⋯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Thumbnail
如果您認為大學的主要目的是充當「職業訓練所」,那麼這篇文章不適合您,請直接離開。 . 我一直認為大學不應僅僅是「職業訓練所」,它應該是培養素養、拓展眼界、訓練思考的地方。然而,大部分家長和孩子仍然希望大學能夠提供一生職業的保障。所以,當我說我是社會學系和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更喜歡「人類學
Thumbnail
這禮拜一時間好像沒想到甚麼主題,倒是在日常工作以及協助履歷健診的過程之中,不難發現有一種模糊的產業困境,簡單來說目前的科技半導體的發展非常蓬勃,也確實走在很領先的階段,這類產業工作勢必就能夠支撐比較好的薪酬,不過前提也是這些產業自身的毛利率相當具競爭力。 同樣的,這種產業的人力需求也確實會
Thumbnail
本文探討科技發展史以及與能源和資訊的相關性,討論歐洲和東方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展。文章還比較了不同時期在能源利用和資訊技術方面的差異,從機械方法論到原子能和資訊技術的發展。此外,還提出摩爾定律對科技發展的影響,並討論了工業革命以及現今科技的發展方向。
Thumbnail
過去在學校只為了應付考試而選擇性學習十分的可惜。閱讀科技產業動態和趨勢是有趣又具有價值的,因此需要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知識背後的insight比起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閱讀歷史可以讓人從過去學習未來。本文談及科技產業的動態和趨勢,及古時期至當今的科技發展重要的大歷史框架。
Thumbnail
在《科技大歷史(上):不想超級焦慮和迷惘,就要懂科技趨勢的底層邏輯》中,我們深入探討了科技進程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了解科技的底層邏輯是降低個人焦慮的關鍵,透過回顧人類與科技的共同歷程,我們得以結合科技與人文思維,洞悉科技如何形塑我們的生活和文明。掌握溝通和人文素養成為在AI時代保持人性的關鍵。
「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是理所當然, 許多廣為商用的技術在發明之初也是無用之物。」 我在文章〈004|為什麼研究人員需要了解商業模式?〉上收到了回覆。 的確,我在28歲以前也這樣覺得。 尤其我從18-25歲這七年,分別在台大數學系,台大應用數學所,中研院統計所裡面看到的基礎研究,
在接受科技過程一定要考慮人性, 如果不考慮人性的科技會被拋棄, 科技和人性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不斷地演化和變化。 科技和人性可以相互學習和改進, 以適應新的挑戰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