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提到了藝術品包裝箱界中的神器「烏龜箱(Turtlebox)」
這篇要來分享為什麼「烏龜箱」要叫作「烏龜箱」?
以及如果烏龜箱那麼專業,為什麼博物館和美術館沒有普遍使用它呢?
烏龜箱的誕生與名字由來
「烏龜箱」由出身包裝運輸世家第三代的Hizkia van Kralingen開發製作。
隨著1990年代開始,各國博物館、美術館開始熱衷跨國交流特展,對於荷蘭國寶級大師——維梅爾(Vermeer)、林布蘭(Rembrandt)、蒙德里安(Mondrian)、梵谷(Van Gogh)的作品展出需求增加,博物館開始增加與提高對藝術藏品搬運質量的要求。
1994年,一家博物館詢問是否能有重複使用又堅固的包裝箱,這刺激了Hizkia van Kralingen開始思考有沒有更環保耐用,以及更具保護效果的包裝箱。
他以他熱愛的海洋和衝浪為靈感,思索著衝浪板堅固耐用又有彈性,可以浮在水面上,還能承受衝擊力,為什麼包裝箱不能和衝浪板一樣呢?這樣的想法成為了烏龜箱誕生的契機,經過不斷地重複測試,終於,在同年結合了衝浪板材質,設計出了第一個烏龜箱!
之所以命名為「烏龜箱」,正是呼應開發時的靈感來源「海洋」,希望保護珍稀藝術品的包裝箱都能——「像烏龜一樣,外殼堅硬,但內部很柔軟」
如今,強大的烏龜箱(
#功能請詳粉專歷史文章)成為了全球藝術品包裝箱的最高標準,採用「租借不出售」的方式為全世界提供服務,目前約有500個烏龜箱在世界各地包裝運送珍貴的藝術品。
根據其官網的數據,平均一只烏龜箱可重複使用至少20年,與一般訂製木箱比起來,烏龜箱的一生能省下將近40棵的樹木,一年如果租用了五次烏龜箱,就等於少砍了2棵樹。
使用訂製木箱的缺點
大部分的博物館、美術館在進行長途的包裝運輸時,都會特別使用為藏品量身訂製的木箱(已完成加固、防蟲、防水、防潮、防撞、維持恆溫…等基本處理)。
但是,各式藏品的木箱除了放在一起會佔據極大的空間外,由於木箱不耐重摔、重壓、熱脹冷縮...等的特性,又較難重複使用,特別是木板接合或螺絲部分如有鬆脫,固定回去後的強度可能會較原先來的弱,使得木箱的消耗量極大,必須不斷訂製新的木箱使用。
這也使得藝術品的包裝運輸在西方國家一直備受環保團體的關注和詬病。
為什麼大多數的博物館還是使用訂製木箱?
可能會有人疑問,既然烏龜箱拿~麼厲害又環保,為什麼沒有每一間博物館、美術館都使用烏龜箱呢?
這就很現實地與烏龜箱的租用價格和裝載大小有關
基本上在歐洲地區,一個烏龜箱就是以出動一次為計價單位
從A博物館包裝運輸到B博物館,就是一次收費
不同大小有不同的收費標準
箱體從小型到大型,價錢也從幾百歐元到數千歐元不等
相較於一般訂製的木箱來說
可說是非常昂貴
舉例來說,2015年時,挪威奧斯陸一場特展向荷蘭的梵谷博物館(Van Gogh Museum)借展了梵谷的畫作。
其中一幅較大型的畫作出動了一只烏龜箱,在當時就要價6,000歐元,相當於現在台幣20萬,對比於同樣大小的訂製木箱只要2,000歐元(約台幣6.7萬),價差達3倍!即便是一般小型的烏龜箱一次也要花費600至700歐元的費用(約台幣2萬到2.3萬)。
這樣的費用對於不少中小型館舍來說,可以說是難以負擔。
此外,烏龜箱的限制在於,它主要運送的類型以藝術畫作為主,對於造型較多細節且立體的藏品來說(如:雕塑、標本、儀禮器物等),並不適合裝載,加上無法支援特大型的作品(沒有那麼大的箱子),因此,許多博物館還是會選擇訂製木箱來進行包裝搬運。
不過,拮据也有拮据的做法
對於資源較匱乏或是館藏大小及種類不適合使用烏龜箱的博物館來說,有些館舍選擇培訓自己的館員「動手做」技能,自行將回收的材料儲存翻新,並量身訂做成新的包裝箱。
只是,由於大多數的博物館都面臨業務繁忙及人手不足的情形,目前還是多採用訂製木箱的方式來進行藏品的包裝搬運。
期待未來隨著科技越來越進步,能有更平價、更環保永續、功能更強大的藝術品(藏品)包裝箱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