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5/20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未聞鳥啼》照顧作物也照顧生物

四年前,從高雄移居宜蘭的導演陳祥豪有一塊田。在農耕的生活中,總會盡心盡力地照顧自己的水稻田。然而一塊田中,不僅僅有自己的水稻,還伴隨著許多生物。因為田與環境密不可分的情況下,逐漸地自成一塊生態圈。
在水稻田中,最指標性的鳥類就屬彩鷸。過往常可以在稻田中,輕易地找尋到牠們的巢穴與蹤跡,也時常聽到牠們的鳥鳴聲,然而人類棲息環境轉變下,彩鷸也逐漸地減少。影片《未聞鳥啼》及是探討此一問題,與稻田形影不離的彩鷸,為何會逐漸地消失?
在宜蘭田間的公彩鷸@舊視界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在宜蘭田間的公彩鷸@舊視界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未聞鳥啼》訪問了四位重要的角色:資深農民陳榮昌,描述過往農村生活;社大賞鳥講師吳俊德,描述宜蘭鳥類輪廓;彩鷸觀察家余遠猛,長期紀錄在地彩鷸狀態;田董米的創辦人林哲安,實際執行人、鳥、環境之間的平衡。
四位人物代表著整個宜蘭農村的現況,讓觀者了解宜蘭農村的時空輪廓、田間與彩鷸之間的問題、人與環境共存的解決方案。尊重環境,環境自然會給我們回饋,藉由影像的紀錄,很值得做為,想要友善對待環境的人們,一個好的新思維。
大自然的事,也是我們的事。
有幼教的老師曾經說過,假如你要知道寶寶的環境是不是很危險,可以試著蹲下來跟著他一起爬行,就可以知道危不危險。
我們都想盡辦法,要給孩子一個很好的環境,我們也一樣可以,善待每一塊土地。
環境與我們是密不可分的。在許多人默默地努力之下,我們不僅要做到照顧作物的工作,也要履行照顧生物的責任。讓未來的孩子,依然能在田間穿梭,聽見、看見一隻隻可愛的彩鷸。
《未聞鳥啼》海報@舊視界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