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3|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所有的相遇 都是遇見自己

    As above, so below, as within, so without, as the universe, so the soul…― Hermes Trismegistus
    在上如同在下,在內如同在外,一如宇宙,一如靈魂。 ― 赫密斯
    To truly know the world, look deeply within your own being; to truly know yourself, take real interest in the world. – Rudolf Steiner
    要真正了解這個世界,深深看近你自身的存在之中,要真正瞭解你自己,就對這個世界投入真正的興趣。 ― 施泰納
    我們和自己的距離,就是我們與孩子的距離,就是我們與他人的距離,就是我們與世界的距離。
    (參考前篇:我與孩子 只是彼此相伴學習的夥伴)孩子帶著他自己的使命以及喚醒我的任務來到世上,撼動了我的生命。然而,當時我與自己的距離仍然遙遠,否則我不會身體內積存了如此多的眼淚,還不自知,即便當時的我可能以為自己已經是十分善於與自己對話的人了......直到我最終決定離開工作,與上司對話,那一刻,才讓內在的眼淚滔滔湧出,然而即使在那樣暴雨般流淚的時刻,我依然不是十分清楚,我的內在發生了什麼事情。
    也因此,即便孩子愛我,我愛孩子,我和我自己之間,以及我和我的孩子之間,依然存在迢迢遙遠的距離,等待我的跨越。這一切的經歷,好與壞,對與錯,不僅是我的旅程,也是孩子的旅程。
    在經過漫漫長途走向自己的旅程之後的此刻的我,回顧過往的生命,我能夠看到比當時的我,所能夠理解的,探觸的,更廣更深更全面。當時的我,不懂的,看不到的,現在都能比較懂得,也看見得更多。
    如果我們與自己的距離太遠,卻奢望靠著拉近與他人的距離,來填滿自己的內心,這是徒勞的。任何的關係,也無非都是照見自己的過程。
    私以為所謂的「覺察」,即是在與外界的互動之中,同步關照自己內在的種種變化反應,在這個過程中更深入自己,更理解自己。佛家是不是有所謂的照見「自性」?在這些覺察與照見的過程中,我們能深入去判別,哪些真正屬於我們自已,那些則是我們降生於世,從外在有意無意學會的,沾染的,被制約的內化的「非己」,在覺察中,重新選擇,卸除「非己」,進而更勇敢活出「真正的自已」。
    所謂的修行,所謂的道,就是一條不停回歸內心的道路。奧妙的是,走向自己內心的道路,也正是走向世界,走向真理,走向萬有,走向無窮的道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最好的老師,我們所有該學的就在我們的生命之中。生命裡的課題,反映了我們靈性層面的課題,靈性之道,就在我們的現實生命旅程裡,而我們的內在,知道所有關於自己的真實與答案。讓我們向內探索,訓練自己成為自己的指引。 這裏的一切僅供參考。你是自己的老師,也是自己的主人。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雪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