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在地人這樣吃!緬甸街紙上大冒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地文化實踐糸列
新北市中和的華新街被大家稱為「緬甸街」。短短一條街上,不只有各種美食,還有著大爹阿孃們飄洋過海的生命故事。地方誌《緬甸街》的編輯團隊,透過在地人的眼光,結合新潮引人的刊物設計,邀請大家一起來緬甸街挖掘文化的珍寶。
撰文.照片提供=鳴個喇叭!緬甸街(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緬甸街》前三期封面走可愛插畫風,目前已出版六期。
華新街,平常大家又叫它「緬甸街」,是一條位於中和南勢角、聚集緬甸移民的街道。1960 年代,緬甸發生大規模排華事件,許多緬甸人移居台灣。當時因為中和工廠多、工作機會多,久而久之大家口耳相傳,便在華新街落腳,形成獨特的移民聚落。短短一條街上的餐飲、語言與氣息,對於緬甸移民來說,都是無可取代的家鄉記憶。
過去來到華新街,不外乎就是吃、吃,還是吃。不過許多人常在第一站就卡關。站在小吃店牆上像極視力檢查表的緬甸文菜單前,面對從未聽過的菜名,像是魚湯麵、稀豆粉粑粑絲、金山麵、印度香飯,這些菜到底吃起來是什麼味道?該從何點起?要怎麼吃?一切都使人感到陌生與困惑。
華新街街景。
以美食為誘餌,展開紙上吃貨大冒險
「鳴個喇叭!緬甸街」就是在這樣的困惑中誕生,加上我們團隊愛吃的個性,如果想要讓更多人認識緬甸街,直接談大歷史太生硬,不如以台灣人最愛的美食作為「誘餌」,先一步步擄獲大家的舌頭,再慢慢誘惑大家深入探索美食以外的華新街。於是,在緬甸奶茶、烤餅與咖哩香的圍繞下,展開了《緬甸街》雜誌接下來的吃貨大冒險。
每次下課最喜歡跟奶奶一起來吃煉乳烤餅。
最初的《緬甸街》跟現在的樣子非常不一樣。製作前三期《緬甸街》時,比起現在的飲食文化誌路線,更像是一份社區報紙。我們在裡頭記錄華新街的大小事,策劃不同短篇專題介紹緬甸文化,訪問街上移民飄洋過海來台的故事,收集居民的老照片,以及書寫我們睽違二十多年再次返鄉的心得。期待從不同面向切入華新街的生活,重塑大家對這裡的刻板印象。此外,為了服務居民,我們也撰寫法律專題、台北旅遊景點,希望這些實用資訊能解決居民的需求。
光從前段敘述來看,你會發現刊物內容很雜,報導面向廣但不深,加上中緬雙語排版,讓整體的閱讀體驗下降許多。所以做了三期之後,我們決定大幅度改版,調整刊物風格與架構,謹記佛祖的話:「放下貪念」,專心致志於挖掘一道菜餚,看見這些微小中凝結的「巨大」 。
聚焦單一主題,將小凝聚成大
改版後的《緬甸街》。
改版後的第一期《緬甸街NO.4:緬甸奶茶》,我們從華新街上最熟悉的風景出發,向大家介紹緬甸的茶飲文化。這期主題決定得很快,因為對於華新街的大爹阿孃們來說,每天來杯緬甸奶茶,坐在騎樓下與朋友話家常、聊生意、更新八卦,是烙印在身體裡的家鄉記憶,也是數十年如一日的日常。
我們常在導覽或市集碰到讀者問:「華新街的緬甸奶茶道地嗎?跟在緬甸喝到的一樣嗎?」每次聽到都覺得好氣又好笑,如同泰國人認為在打拋豬裡加入番茄就是「死罪」,大家總是擔憂異國料理在地化後,會失去原本的美味。
不過,各位大可放心,在華新街喝到的奶茶,跟在緬甸當地的茶館喝,味道幾乎沒有不一樣。緬甸奶茶裡濃厚的紅茶香與微澀感,搭配煉乳與奶水,並不會因為換了地點就失去原始的香氣。反倒是街上長輩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再也無法像年輕時負荷奶茶的高糖分,自己索性帶著代糖請店家換掉煉乳。什麼困難都無法阻止大爹每天來杯奶茶的執念。
做完緬甸奶茶專題後,第五、六期接著以「魚湯麵」與「稀豆粉粑粑絲」登場。這兩期有點像姊妹,搭配閱讀可以更完整理解緬甸南、北方的料理特色,也可以更知道來到華新街時要怎麼吃。
其中,魚湯麵作為緬甸的國民經典早餐,其獨特的湯頭與香氣,幾乎蘊含了緬甸南方料理的精髓,常見的薑黃、魚露、蝦醬、香茅等香料,都可以在這碗魚湯麵裡嚐到。而這股辛香料交雜的氣味,也是每位初次造訪華新街的人心中最深刻的印象。
稀豆粉粑粑絲則是反映華新街緬北移民的背景特色。來到華新街,除了緬甸菜外,更常見的是雲南菜,大量使用草果、花椒、花生、芝麻、辣椒等香料入菜。在多山繚繞的緬北,稀豆粉就像是在平凡生活中長出來的樂趣,而稀豆粉多變的樣貌——豌豆粉、炸豆粉、甘藍片,也隨著緬甸華人移民的步履,一起降落在台灣。
從一道菜、一條街,看見一個文化的故事
販賣魚湯麵的阿薇,是華新街上很受歡迎的店家。
每次在思考當期《緬甸街》的內容時,我們總是想著要如何把這些街上居民再熟悉不過的料理,介紹給更廣大的台灣讀者。作為一本地方刊物,如何運用不同的編輯視角,切入我們對緬甸街的觀察,呈現每道菜背後的文化脈絡,以及屬於這條街的人物故事。這可說是一場推動台灣社會理解這塊土地豐富多元文化的小實驗。
我們相信,當人們開始去認識每道菜背後的故事,就有更多機會看見一個文化背後交織的複雜網絡。這樣的「複雜」讓我們看見個人與群體之間如何互動,也讓我們那張挑剔的嘴巴,帶領我們一口接一口地理解自己來自何方。
作者介紹:鳴個喇叭!緬甸街
成立於2018 年,出版地方誌《緬甸街》、經營Podcast 節目「鳴個喇叭!緬甸街」、街區走讀與展覽活動,致力於挖掘緬甸街,書寫緬甸街,從在地人的角度帶大家一起探索屬於這條街的生活文化。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 年6 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加入官方臉書粉絲團「讀新北 Reading Life」好文章與活動訊息不漏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中和華新街市場裡,有一家緬甸傳統雜貨店「阿美家鄉小吃」,店面擺滿緬甸和東南亞的雜貨。這家已經有23 年歷史的小店,到了2009 年由夫妻阿照與阿美接手經營,除了雜貨外,也賣緬甸糕點。許多在地人常來光顧,因為糕點的滋味十分解鄉愁。 撰文=蔡雅婷 照片提供=鳴個喇叭!緬甸街
撰文.攝影=洪愛珠 (本文原收錄在2021 年3 月遠流出版的《老派少女購物路線》,感謝遠流出版協助,同意轉載於《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得勝街的米苔目不擱肉燥。清湯中浮著白色米苔目,祖母綠韭菜,翠青色芹菜末,一把蓬鬆新鮮的油蔥酥,胃口大者,吃完可拿空碗
蘆洲中山市場的建築物就要拆除了。圍籬封閉前五天,《新北市文化》季刊(本刊)跟著在地寫作者洪愛珠,探訪店家,留下這一批珍貴的影像紀錄。 撰文=洪愛珠 攝影=陳敏佳(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筆者兒時住在聯勤四四兵工廠附近,記憶中凡外省族群聚集處,周遭必有眷村美食,一看到周芳軍老師的「懷舊小旅行--被遺忘老味道和神祕眷村探索」導覽課,立即眼睛一亮。除了好奇眷村今日風貌,更想知道老字號的庶民麵點館子,老師傅是否將手藝傳了下去,依舊在某個巷口街角生火起灶。 撰文=駱亭伶 攝影=陳敏佳
作者從前住在台北市信義區,都去百貨地下室超市買菜。十多年前剛搬來三重時,常懷疑這些開在細巷裡的店,真的有人知道。如今的她,已經無法想像沒有傳統市場的日常生活。 撰文=盧怡安 攝影=陳敏佳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要觀察一個地區的文化和風土民情,飲食是最好的切入點。本期《新北市文化》季刊,與熟知在地生活、來自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包含生活美食家盧怡安、文史工作者周芳軍等,探索地方美食。透過這些引導,只要你願意走動,就能輕易發現,新北的多樣滋味:如三重傳統市場藏有許多從南部新鮮直送的產物,因為早期三重地區的下港(
中和華新街市場裡,有一家緬甸傳統雜貨店「阿美家鄉小吃」,店面擺滿緬甸和東南亞的雜貨。這家已經有23 年歷史的小店,到了2009 年由夫妻阿照與阿美接手經營,除了雜貨外,也賣緬甸糕點。許多在地人常來光顧,因為糕點的滋味十分解鄉愁。 撰文=蔡雅婷 照片提供=鳴個喇叭!緬甸街
撰文.攝影=洪愛珠 (本文原收錄在2021 年3 月遠流出版的《老派少女購物路線》,感謝遠流出版協助,同意轉載於《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得勝街的米苔目不擱肉燥。清湯中浮著白色米苔目,祖母綠韭菜,翠青色芹菜末,一把蓬鬆新鮮的油蔥酥,胃口大者,吃完可拿空碗
蘆洲中山市場的建築物就要拆除了。圍籬封閉前五天,《新北市文化》季刊(本刊)跟著在地寫作者洪愛珠,探訪店家,留下這一批珍貴的影像紀錄。 撰文=洪愛珠 攝影=陳敏佳(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筆者兒時住在聯勤四四兵工廠附近,記憶中凡外省族群聚集處,周遭必有眷村美食,一看到周芳軍老師的「懷舊小旅行--被遺忘老味道和神祕眷村探索」導覽課,立即眼睛一亮。除了好奇眷村今日風貌,更想知道老字號的庶民麵點館子,老師傅是否將手藝傳了下去,依舊在某個巷口街角生火起灶。 撰文=駱亭伶 攝影=陳敏佳
作者從前住在台北市信義區,都去百貨地下室超市買菜。十多年前剛搬來三重時,常懷疑這些開在細巷裡的店,真的有人知道。如今的她,已經無法想像沒有傳統市場的日常生活。 撰文=盧怡安 攝影=陳敏佳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要觀察一個地區的文化和風土民情,飲食是最好的切入點。本期《新北市文化》季刊,與熟知在地生活、來自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包含生活美食家盧怡安、文史工作者周芳軍等,探索地方美食。透過這些引導,只要你願意走動,就能輕易發現,新北的多樣滋味:如三重傳統市場藏有許多從南部新鮮直送的產物,因為早期三重地區的下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檳城新世界美食街是馬來西亞檳城州最著名的美食天堂之一,吸引了無數美食愛好者前來品嘗地道的馬來西亞風味小吃。這裡集合了許多當地著名的美食攤位,提供各式各樣的美味佳餚。這就是就美食街的樣子。 大約上百張桌子,分成幾排,桌上都有號碼。坐定位,去買吃的,報上桌號,做好後就會送上來。 唯一可惜的是,沒有冷
Thumbnail
介紹了新營多個熱門景點,包括具有拍攝場景的菁寮老街、後壁天主堂、碧雲寺等。提到了寺廟文化、自然景觀及當地美食體驗。文章涵蓋內容豐富,分享了一日遊的行程安排,適合喜歡探索的旅客。這些景點都具有吸引遊客的特色,有潛力吸引到更多訪客。
Thumbnail
新臺祺之家位在臺南的復興市場,提供叻沙、蝦麵、肉骨茶等美食,是臺南人心中的回家味道。
昨晚剛好轉到「#阿賢亞洲好食光」節目造訪越南西貢,也就是胡志明市。不過他未從知名的河粉切入,而是跟著在越南的華人,吃著黃色的鹼水麵、水餃,一路探索移民的歷史足跡。 比如,雲吞麵,也為細蓉,細即為小,但到了越南一團麵吃不飽,多點中蓉甚至三團麵的大蓉。又或者因為1975年越南統一之後的排華影響,原本經
在熱鬧的夜市中,嘗試了名菜芒果糯米飯,並在巧克力雪糕的可麗餅中找到了甜蜜的慰藉。雖然有些攤檔讓人卻步,但也發現了驚奇的水松木背包。
Thumbnail
連假時,我第一次陪著老公回他的故鄉嘉義老家探親。這也是我第一次來到嘉義,除了享受著親人溫馨的氛圍,更是能夠一嚐當地的美食文化。在這段旅程中,我有幸品嚐到了嘉義著名的小吃——華南碗粿。 我們來到嘉義火車站附近,這裡是嘉義市區的繁華地段,也是許多美食店聚集的地方。在尋找午餐的時候,我們偶然走進了一家古
Thumbnail
作者在曼谷的美食街上發現了一些獨特的美食,包括炒通心麵和即食麵,以及用雲吞皮包裹的魚肉或蝦膠。這些美食讓作者感到驚喜,並激發了她的創新烹飪靈感。
Thumbnail
吃過娘惹糕、知道移居南洋的華人與當地人結婚生下的華人後代,男的叫「峇峇」、女的叫「娘惹」。 我對娘惹文化的認知就只是這些。 到了新加坡,嚐過娘惹菜,再到與烏節路上相交的翡翠山路,看到整條巷區保存良好的娘惹老建築,覺得對娘惹文化的了解有點進階了。 面對烏節路的紅塵滾滾,這些老建築仿佛置身另一時空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曼谷的飲食體驗,從街頭的切開水果到泰式甜品,並對當地的飲食文化表示了好奇與困惑。
Thumbnail
聰明擔仔麵是豐原地區的老店,不僅代表著臺灣傳統味道,更是地標與回憶的象徵。在豐原許久的歷史中,聰明擔仔麵以其堅持的味道吸引了約七成的老客群,展現出店與人之間不可磨滅的連結。擔仔麵、爌肉、白菜滷等美食,都是這家老店的招牌料理。無論是食材的處理還是味道的堅持,都源自祖輩對這個食物的期望與希冀。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檳城新世界美食街是馬來西亞檳城州最著名的美食天堂之一,吸引了無數美食愛好者前來品嘗地道的馬來西亞風味小吃。這裡集合了許多當地著名的美食攤位,提供各式各樣的美味佳餚。這就是就美食街的樣子。 大約上百張桌子,分成幾排,桌上都有號碼。坐定位,去買吃的,報上桌號,做好後就會送上來。 唯一可惜的是,沒有冷
Thumbnail
介紹了新營多個熱門景點,包括具有拍攝場景的菁寮老街、後壁天主堂、碧雲寺等。提到了寺廟文化、自然景觀及當地美食體驗。文章涵蓋內容豐富,分享了一日遊的行程安排,適合喜歡探索的旅客。這些景點都具有吸引遊客的特色,有潛力吸引到更多訪客。
Thumbnail
新臺祺之家位在臺南的復興市場,提供叻沙、蝦麵、肉骨茶等美食,是臺南人心中的回家味道。
昨晚剛好轉到「#阿賢亞洲好食光」節目造訪越南西貢,也就是胡志明市。不過他未從知名的河粉切入,而是跟著在越南的華人,吃著黃色的鹼水麵、水餃,一路探索移民的歷史足跡。 比如,雲吞麵,也為細蓉,細即為小,但到了越南一團麵吃不飽,多點中蓉甚至三團麵的大蓉。又或者因為1975年越南統一之後的排華影響,原本經
在熱鬧的夜市中,嘗試了名菜芒果糯米飯,並在巧克力雪糕的可麗餅中找到了甜蜜的慰藉。雖然有些攤檔讓人卻步,但也發現了驚奇的水松木背包。
Thumbnail
連假時,我第一次陪著老公回他的故鄉嘉義老家探親。這也是我第一次來到嘉義,除了享受著親人溫馨的氛圍,更是能夠一嚐當地的美食文化。在這段旅程中,我有幸品嚐到了嘉義著名的小吃——華南碗粿。 我們來到嘉義火車站附近,這裡是嘉義市區的繁華地段,也是許多美食店聚集的地方。在尋找午餐的時候,我們偶然走進了一家古
Thumbnail
作者在曼谷的美食街上發現了一些獨特的美食,包括炒通心麵和即食麵,以及用雲吞皮包裹的魚肉或蝦膠。這些美食讓作者感到驚喜,並激發了她的創新烹飪靈感。
Thumbnail
吃過娘惹糕、知道移居南洋的華人與當地人結婚生下的華人後代,男的叫「峇峇」、女的叫「娘惹」。 我對娘惹文化的認知就只是這些。 到了新加坡,嚐過娘惹菜,再到與烏節路上相交的翡翠山路,看到整條巷區保存良好的娘惹老建築,覺得對娘惹文化的了解有點進階了。 面對烏節路的紅塵滾滾,這些老建築仿佛置身另一時空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曼谷的飲食體驗,從街頭的切開水果到泰式甜品,並對當地的飲食文化表示了好奇與困惑。
Thumbnail
聰明擔仔麵是豐原地區的老店,不僅代表著臺灣傳統味道,更是地標與回憶的象徵。在豐原許久的歷史中,聰明擔仔麵以其堅持的味道吸引了約七成的老客群,展現出店與人之間不可磨滅的連結。擔仔麵、爌肉、白菜滷等美食,都是這家老店的招牌料理。無論是食材的處理還是味道的堅持,都源自祖輩對這個食物的期望與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