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5|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3- 現象與體驗

前面有編號的文章,皆是建立靈性宇宙觀的相關基礎介紹文章。
我們過去在學校教育系統中所吸收到的,都是去觀察萬物發生的現象。例如玻璃摔了會破,為什麼玻璃摔了會破?因為玻璃組成成分的結構性質,那又為什麼這個成分有這樣的性質?為什麼水不硬?石頭沒辦法喝?我們不管問什麼問題其實問到最後都是這樣,為什麼水有這樣的性質?為什麼這個東西是這樣,那個東西是那樣?沒為什麼,「就是這樣」。
我們會發現,當我們在試圖了解世界時,我們都是用「現象」在解釋「另外一個現象」,只是層次不同而已。例如為什麼電風扇會轉?因為電風扇這結構是這樣設計的並且由電力作為動力等等,那為什麼電力可以使物品轉動?沒有為什麼,就是這樣。地球為什麼有氧氣?植物吸收陽光進行光合作用會產生氧氣,過程是這樣那樣,那為什麼可以這樣?沒為什麼,就是這樣。為什麼人需要吃東西?因為有食慾,為什麼有食慾?因為生物需要進食才能生存,為什麼一定要進食才能生存?因為要藉由食物轉換能量?為什麼不能像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產生養分?沒有為什麼,就是這樣。
我們真的去把每一個學問都拿來仔細的看,一層一層的問下去,我們會發現,我們以為我們了解這個世界,但事實上我們什麼都不知道。我們所謂的學問,就是把我們觀察到的現象,跟另外一種觀察到的現象做一個因果的連結而已,然後我們就以爲我們懂了。為什麼現象可以解釋現象?我們所謂的「知識」都只是「不同層次跟角度的現象」而已。也因此,我們事實上無法「懂」任何東西,我們只能「發現」這件事是這樣運作的,並且,拿來用。
「沒有為什麼,就是這樣」,就是我們上一篇談到的「是」。我們也會發現,我們人不管做什麼,為的就只是一件事:「體驗」。為什麼想變有錢?也許是想要住很大的房子,那住很大的房子是為了什麼?舒適的體驗。也許是想要不要為錢煩惱,那不要為錢煩惱是為了什麼?平靜不煩擾的體驗。也許是想要買各種好看的衣服包包,那為的是什麼?穿好看的衣服在身上的體驗。也就是說,我們一切的活動都是為了某種體驗。
我們可以藉由活在這個世界上的「體驗」抓到一種感覺,那就是觀察事物的角度跟分割越細微,萬物彼此的差異性越小。例如這世界上的動物百百種,但是在原子的角度也不過就那幾種成分。不只是動物,任何事情都是,我們會發現截然不同領域、技術中的智慧跟道理都是相通的。我們可以「感覺」到萬物似乎有一種神秘的互通與連結,這就是一種「體驗」而非「現象」。要踏入靈性的領域,我們就要將焦點從「現象」換到「體驗」上面。也就是從我們以為的「客觀」轉換到「主觀」上。(也就對應到我們第一篇所講到的,「實證只存在於主觀」這個結論上)這也是一個從我們走向靈性世界的一個重要的認知轉換。
並且,我們要學習將「現象」與「體驗」分開來看。舉例來說,玻璃割到腳是一個現象,但是「痛」是一個體驗。我們過去在日常生活的認知,是認為玻璃割到腳一定會引發痛的體驗,但一定是如此嗎?至少我就曾經在我不知道的狀況下被玻璃割到,當時完全沒痛覺,直到我看見我的腿都是血的時候,才開始「覺得痛」。跟我們常在電視上看到,某些人吃著自己不知道的東西津津有味,結果一聽到那東西的成分是自己不能接受的,就突然「想吐」。近年來也有非常多的實驗,觀察到了觀想事實上是可以影響到物理的變化,因為大腦無法分辨想像跟真實(也實驗在運動員、音樂家身上)。
反過來說,體驗也不一定有現象的發生。例如身體感覺到疼痛,但是卻檢查不出任何問題。或是明明被截肢了,被截掉的部位卻感到劇痛(也就是所謂的幻痛)。這也能用很物理的方式去理解,例如一個靜止的物品,雖然它是靜止的,但代表沒有力作用在這個物品上嗎?不見得吧?也許只是力不夠大,所以無法產生能被五官觀察到的「現象」。如果我們真的想要去靠近萬物的本質,我們就得從根本上開始,也就是從「體驗」中理解萬物存有的「性質」。
性質即是一種抽象概念,也就是能量,只能在「體驗中」被經驗。並且在相同的表象之中,可能會有不同的性質,不同的表象(現象)之中,也可能會有相同的性質。我們要更能簡單的理解這個複雜難解的世界,甚至是想要體驗「天才」的經歷的話,就得讓我們認識這個世界腦袋的認知重新洗牌,並且開始從日常生活中體驗更多萬物神秘的互通連結,而不是被我們功能非常不足的五官限制住,不是我們所見所聞,就等於真實。你可以想像我們人體的五官事實上是機能不強的硬體,我們能看見的光、聽見的聲音、聞到的味道都比許多動物還要少,我們卻認為自己的五官所感知道的東西才能稱為真實嗎?這其實一件很詭異的事。
所謂的靈性世界,就是要拓展我們的內在的感測器(體驗),並且利用這個感測器的開發來超越我們很弱的硬體設備。你可以藉此擁有更多對於各種不同領域的敏感度,觀察到最細微的變化,並且藉由這種感知能力於日常生活中,任何需要sense的東西你都可以快速的提升。例如人際關係的sense、美感的sense、生活品味的sense....等。保證你學什麼都會很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