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家物語中的愛恨情仇,權勢如日中天的平清盛寵愛白拍子(註釋)祇王,安排她與母親和妹妹居住西八条殿,享盡榮華富貴,受盡世人羨慕。三年後,另一位白拍子16歲的美少女,仏御前 (1160~1180)到來,技壓全場的美貌及舞姿,祇王很快被冷落趕出宅邸,徹底失寵。
她黯然與母親及妹妹前往嵯峨野往生院(如今的祇王寺)出家,年僅21歲,妹妹祇女19歲,母親45歲,姐妹正是大好年華,悄然落髮為尼。
不到幾年風水流轉,當初橫刀奪愛的仏御前,竟也失寵遭受冷落,17歲的仏御前尋到祇王寺中,看破紅塵出家。
幾名女子間曾有猜忌妒恨,時過境遷而安然同居於寺中,徒留「悲戀尼寺」引人蹉跎,其中因果耐人尋味。
往生院由法然上人弟子良鎮創建,而後荒廢,祇王像由大覺寺代為管理,1895年(明治28)大覺寺的楠玉諦大師深感可惜而提案重建,京都府知事北垣國道深表贊同,並主動從別墅移建茅葺屋頂的草庵寄贈,庵內圓形吉野窗,光影下有若彩虹顏色,又稱「虹之窗」,依循季節時分變化的美感。
室內供奉本尊大日如来、清盛公、祇王祇女姐妹,母刀自、仏御前等人木像,祇王祇女雙目鑲嵌水晶,推測為鎌倉末期所作,作者不詳。
成排木像一字排開,平清盛被美女夾在中間,凝望祇王及仏御前,死後還要和生前糾纏不清的男人擠在一處供奉,無法苟同的不以為然,轉念又想她們幾個都看破紅塵,應該是達到我這個俗人不懂的高度。
祇王寺內青苔碧綠如洗,全靠寺方細心打理照料,每日清早從6點起穿梭在小小境內,澆水不能粗魯淋傷脆弱的青苔,需要花2小時細心維護,結束後清理落葉,呈現整片青苔晶瑩透亮。
不只是青楓紅葉美如仙境,四季各有千秋,比起平家愛恨情仇,文壇大家及畫家各自展露頭角,兩位天才的忘年之交,更加觸動心弦。
(註釋)白拍子:平安末期到鎌倉時代時期,女子穿著帥氣男裝,白色水干及紅袴,頭戴烏帽子,受邀在宴席上演歌舞。
有名的白拍子必須要提,一曲舞姿名動天下的靜御前。
古都與冬之花。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第一位諾貝爾文學奬得主的小說家,文學作品「古都」展現擁有纖細審美,他曾對畫家東山魁夷說道:「你要畫京都,還得把握趁現在。」面對昭和時期急速近代化發展,憂心京都獨有景致逐漸消失,現在看來有如應證預言的請託。
畫家東山魁夷(1908-1999)譽為畫壇天才,自小傾心文學,年紀比川端康成小9歲,文豪及畫家彼此互相敬重,相知相惜的友人。
康成獲得文化勳章獎,1962年魁夷以畫作≪冬之花≫祝賀,而後康成榮獲諾貝爾文化獎,1968年他又贈與≪北山初雪≫。
川端康成用心為東山魁夷畫冊寫各種序文,小說「古都」翻開第一頁的插畫正是「冬之花」,足見他對魁夷的敬重。
魁夷因友人一句話,獨自踏上旅程,造訪京都四季美麗風景,之後發表畫作「京洛四季」為兩位天才的友情證明。
魁夷造訪時,正好進入晚春時候,平家物語聞名的祇王寺春櫻逐漸飄零,化為點點雪花鋪滿嫩綠青苔,作品「春逝」敲響季節餘韻悠長,另一種輪迴後愁傷的樣貌。
2020.11.25再訪
清早開門前只見三兩老伯扛著器材,倒也習慣了,拿著高檔攝影器材愛拍照的早起積極的老人家們,已是京都固定光景。
嵐山再訪系列終於差不多寫完了,兒時懵懂匆匆走馬看花,當時若有誰能給我講述就好,只覺得除了紅葉沒深入了解的太多,再訪彌補多年遺憾。
春櫻秋楓、夏花冬雪都很美,無法用雙眼所見的過往也是,願你們在看待滿目蕭條時,也能想起曾經聽到的諸多敘事而心境愜意。
又想起昭和時代的畫家東山魁夷,川端康成對他感慨的說:「你要畫京都就趁現在。」為了摯友這句話立刻動身,旅程中畫下了京洛四季,一景便在祇王寺。
猶如時事心境轉折,睽違已久的嵐山,數十年未見祇王寺晚秋的剎那,有若搖醒褪色舊夢,人們忙著讚嘆連發按下快門,紅葉也是,忙著散落、忙著接應不暇的慕名前來。
正在凝望出神時,打掃的寺方人員好心說:「等到有光線照落在青苔上更好看,你要是有時間、便等等。」
我點頭致謝,進入室內參拜,從吉野窗目送開門短暫數十分鐘的清閒,人潮陸續在狹小走道魚貫而入聚集,抬頭眼見天光未明,想來是等不到那好看的光線,卻已是很知足了。
文豪與畫家,康成和魁夷是忘年之交,彼此敬重才華,他們都經歷至親相繼死別的悲慟,深諳舉世不解的孤獨,我想著他們必定也是、比起如日中天的烈焰,更傾心散落的蕭索無聲。
而這受世間追捧、遍地青苔楓紅鮮明對照,不過是為讓冬日踏路尋來。
【嵐山系列】
祇王寺
參拜時間:9:00~17:00(最終入場16:30)
參拜費用:300円
交通:市公車「嵯峨釈迦堂」徒步15分
嵐山的歷史關鍵字「角倉了以、百人一首、小倉山~~~」現實三好是「路好遠、樓梯好多、寺院好大」多年未靠近嵐山菜市場喚醒恐怖如斯記憶,需要出租一雙鐵腿和天狗翅膀。
一路上沒什麼店家,不想被自販機搶錢,乾糧飲水帶充足後就可以走完:千光寺→落柿舍→常寂光寺→二尊院→檀林寺→祇王寺
*寺院神社莊嚴之地,務必遵守參拜禮儀,嚴禁喧嘩及飲食,卡位以及拉扯摘取花木*
*照片文章皆是筆者攝影、翻譯撰寫及統整所學,如要轉載請註明出處及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