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5/2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沒說出口的愛,全都封存在料理中了

    台北市民生社區一角,鵝黃色的燈光下,打開門是不尋常的餐館「食憶」。結合了「私廚」、「無菜單料理」、「銀髮經濟」,由57歲到94歲二十多位長輩掌廚,分享家鄉私房菜,於去年集結出版《食憶的家傳菜譜》。本期特別收錄「傳承眷村味的湖北女兒─彭阿姨」的故事,與新北讀者分享。
    撰文=王舜薇 照片提供=悅知文化
    (原文收錄在2020 年8 月悅知文化出版的《食憶的家傳菜譜》,感謝悅知文化鼎力協助,同意轉載於《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台北市民生社區一角,鵝黃色的燈光下,打開門是不尋常的餐館「食憶」。結合了「私廚」、「無菜單料理」、「銀髮經濟」,由57歲到94歲二十多位長輩掌廚,分享家鄉私房菜,於去年集結出版《食憶的家傳菜譜》。本期特別收錄「傳承眷村味的湖北女兒─彭阿姨」的故事,與新北讀者分享。
    來自中國湖北的彭氏夫妻沒有想過,這輩子會在台灣落腳。1947 年,夫婦兩人離開家鄉,本來預計往南洋打拚,沒想到搭船途中在基隆上岸休息時,意外發現此地的西紅柿(番茄)紅豔碩美。彭爸爸認定這裡物產豐饒,轉念留了下來,彭氏一家從此在此生根。
    曾在建設公司工作,還當過臨演, 彭阿姨一手好廚藝,學自從湖北來台的母親。
    克難中養成廚藝的湖北女兒
    動盪年代,平民保命安身為先,重大決定都在彈指之間。彭家人剛來台不久,就遇上二二八事件風暴席捲,外省、本省人間衝突加溫,為保安全,跟著同樣是湖北人、又是同宗的軍官彭孟緝,暫居於基隆部隊。
    風波漸息,夫妻兩人輾轉台北中華商場、台中做生意,最後落腳台北艋舺的克難街。兩岸分治後,國軍在此規劃最早的一批軍方眷舍,提供各軍種安置軍民。克難之名,意喻此地之人胼手胝足,面對物資的窘迫。
    彭阿姨在食憶大展身手。
    彭家人在此拉拔七個孩子成長。其中排行第五的女兒,對做菜最有興趣,不但傳承了母親的好手藝,日後更成為了最早加入食憶團隊的長輩主廚:彭阿姨。她回憶:「媽媽常對我們說,『今天是人家的女兒,明天是別人的媳婦。』」身為女兒,幫忙家事天經地義,手工擀麵、包水餃、做饅頭包子,都是必備技能。而眷村人際關係緊密,左鄰右舍常互贈菜餚,除了湖北家鄉菜,更能嚐遍大江南北。「小時候,夏天吃焦酥的熱鍋貼配涼涼的綠豆稀飯,或者水餃配酸辣湯,冬天常常吃自製的包子、饅頭、花卷和排骨湯。」樸實口味,卻滋養了味覺的敏銳。
    在湖北,什麼菜都能粉蒸
    當年眷村中,有不少湖北同鄉都是隻身一人隨軍隊來台,因此在彭阿姨的記憶中,家中過年總是熱熱鬧鬧:「每年春節初二之後,就有很多老鄉來我們家吃我媽媽做的豆腐丸、粉蒸肉、粉蒸魚和粉蒸茼蒿。因為他們一個人來到台灣,娶的本地太太都不會煮湖北菜。」
    粉蒸豬肉。
    湖北菜最大的特色就是「粉蒸」。當年,彭媽媽會用高粱酒瓶將洗好晾乾的米碾碎成粉,透過巧妙手勁,讓米粉仍保有顆粒口感,裹在食材外層後,再放進竹蒸籠裡,以屋外的煤球爐燜蒸。
    母親當年一日三餐親力親為,也意外為下一代創造「興趣」的餘裕。彭阿姨比起其他姊妹更愛做菜:「長大後試著自己做,也會檢討成果。不滿意的話,再去跟媽媽請益。」不過,彭媽媽在不到七十歲時驟逝,留下許多來不及,不少味道,只活在彭家孩子的記憶裡。
    在食憶復刻童年滋味
    人生峰迴路轉,彭阿姨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做菜給陌生人吃。幾年前,友人小孩轉介食憶的資訊給彭阿姨,鼓勵退休的她來試試看。「當時還搞不清楚這裡到底在做什麼,他們說要來試菜,我也沒刻意準備,就弄一些平常的家常菜,煎個魚、炒個肉絲。」
    家常口味便已見真章,而當彭阿姨拿出手機,裡頭的年菜照片更是驚豔四座。未婚單身的她,常在大姊家擔綱年夜飯主廚,是回憶中的複雜菜式得以再現餐桌的閃亮時刻。雖然母親與眷村皆已不在,但六十年前學到的手藝,意外在食憶得以延續。
    招牌菜「湖北豆腐丸」工序複雜,得先將板豆腐壓乾、加入絞肉與配料塑形,蒸熟後再加進燉雞湯,肉丸吸收雞湯鮮甜,一口咬下脂腴滿溢。彭阿姨堅持跟熟識攤商預訂有機豆腐製作,要端出這道功夫菜,得提前數天準備。
    而過去年年幫姊妹、親友無償做豆腐丸、獅子頭、滷牛肉等「厚工」的菜,來到食憶後,彭阿姨意外發現自己的市場價值。「現在我跟他們說,你們想吃,要用買的!」她開玩笑說。跟其他長輩主廚平時也會互相切磋,相約逛市場、吃館子觀摩,越來越有自信。但也惋惜:「現在的食材原始風味和以前不太一樣了,菠菜、芥藍、青江菜的口感,都沒有以前好。」
    三星蔥油餅。
    從母親身上學做菜,下料火候都憑經驗,但那個時代亦如同青菜的甘甜,一去不復返了。好在食憶的存在,讓任何人都可以吃到彭阿姨的湖北家鄉菜。現在六十六歲的「彭莅稊」披上柔和線條,口吻淡然,面對來食憶的年輕客人,好奇細問各式菜餚做法,總是娓娓應答。「他們滿可愛,可能在家吃飯機會也不多,來這裡就覺得什麼都好吃!」
    年輕人問了菜色細節,不知道回家後是否會真的學做?不過,透過餐桌上的美味與交流,激發做菜欲望、點燃記憶火種,無庸置疑。
    作者介紹:食憶團隊
    食憶,食物的回憶,拾起回憶品嚐傳遞。結合「銀髮價值再造」、「共享經濟」和「體驗式餐飲」三種概念,以「食物的回憶」為名,舉辦餐會、市集,創造世代交流,並傳承故事。隱身在富錦街上老宅的私廚團隊。(店址:台北市富錦街359 巷2 弄4 號)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 年6 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加入官方臉書粉絲團「讀新北 Reading Life」好文章與活動訊息不漏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