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1|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面對挑戰,為什麼有些人就是有招,夾縫中求生存

    有一位長輩朋友有間靠近菜市場的店面,租給賣菜的租客。疫情之下,來逛傳統市場的人大幅減少,租客打電話來詢問是否可以減租,聲音中透著苦澀、焦慮與無奈。這位長輩也很阿莎力,立刻答應他3個月房租打折,希望盡快度過難關。
    疫情這期間,除非必要採買,不然我幾乎不出門。為了維持家裡的飲食需求,一有時間就上網找是否有生鮮蔬果外送。疫情一開始,幾乎所有外送平台都塞車,全X甚至不送雙北地區。家X福下定後幾乎要等上8-10天才可以外送。
    好在後來朋友推薦,我才找到地方的買菜團購群組,其實也是一位附近市場賣菜的老闆開的。滿300元,老闆就自己開車就外送。你猜結果如何?
    他訂單爆量,連同家人一起合作,每天爆單,菜賣到來不及。後來他又開發了用Google表單下訂單,減少訂單品項錯誤,確保所有送貨地址都正確。
    一樣的挑戰,有人叫苦連天,但有人想辦法突破一線生機。
    同樣是賣菜,但是這時候,差異性就出來了。難怪有人說「知識的落差,就是財富的落差。」
    我也相信「樂觀應對」也容易想出辦法。
    賣菜的菜販,很多都是50歲以上的人,面對手機操作可能不如年輕人靈活,要他們想到使用EXCEL、Google表單,應該也是頭昏腦脹。我想這個開群組的老闆,若不是自己學習,或是結合家人的想法,一起提供服務。服務範圍也不用大,光地方訂單就接不完了。
    面對挑戰,為什麼有人可以樂觀面對,想出很多辦法。但是有人卻是覺得坐困愁城,感覺沒有一條出路呢?
    在我常在外地跑工作的那幾年,接觸過不少人。我發現,經歷越多,接觸不同情境越多,認為每件事情都是學習的人,遇到問題時,越能夠想出辦法。
    說這些都是無中生有新奇的想法嗎?也不盡然。其實大多都是把用在A的方法,複製用在B事件上而已。
    勤學習,培養事事觀察的能力,為的也只是有朝一日,一招半式用在解決問題上而已吧。
    年輕的時候不太懂這些,漸漸地突然好像能開始細細體會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