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7|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王溢嘉

一、經 歷
1.求學階段
  王溢嘉早年家境清寒,生活艱苦,為了節省求學花費及符合家人的期望,立志苦讀,初中聯考即以榜首的成績考入臺中一中。高中時,他選念甲組(理工組,即今第二類組),但因臺灣社會普遍認為當醫生是最好的出路,再加上家人的期待,所以大學聯考時選填了丙組(農醫組,即今第三類組)的志願,考取臺大 醫學系。
  大學七年是王溢嘉人生的重要轉折。他坦承報考醫學系是「對自己能力的一種考驗,也是對家裡的一個交代」,卻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因此,他抗拒到校上課,以當家教、寫稿及大量閱讀,作為生活的主調。此時期他大量閱讀西洋經典的文史哲書籍,因此對於當代西方人文思潮的遞嬗,有系統性的吸收與了解。
2.棄醫從文
  王溢嘉從大四下學期開始,出任校內新聞社的主筆,並陸續擔任總編輯、社長等職務,這項編輯及寫作的歷練,為他以筆耕方式服務社會大眾的生涯埋下伏筆。醫學系畢業時,他原可進耳鼻喉科,卻有意拖延,沒有遞出申請單。而較有意願的精神科,則因分數未到,只能作罷。在對「當醫生」興趣缺缺的情況下,王溢嘉成了「失去醫院的醫生」。
  後來《健康世界》雜誌創刊,想找一位兼具醫學背景及編輯經驗的人出任總編輯,於是邀請王溢嘉擔任編務。直到退休,王溢嘉致力傳播健康理念、普及醫學知識,未曾懈怠。
  民國六十八年,王溢嘉與妻子嚴曼麗成立野鵝出版社,專門出版夫妻兩人的著作,他堅持在媚俗、以利益取向的出版市場中,出版能展現自己理想的著作。
  民國七十一年,他與妻子創辦《心靈》雜誌,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向同好們譯介心理學及文化人類學相關知識和著作,也藉此尋求自我的提升與超越。雜誌編刊了約六年,於七十六年停刊,原因是希望改換跑道,重新評估人生再次突破的可能性,而後他專心於《健康世界》的編務,也致力經營自己成立的野鵝出版社編務。
二、趣聞軼事
1.淡水姻緣
  王溢嘉是臺中人,淡水對他來說原本只是旅遊勝地,卻沒想到一次淡水之行讓他結了良緣。他在大學畢業後到健康世界雜誌社工作,一位女同事家住淡水,因為清水祖師誕辰大拜拜,便邀約同仁到家中吃飯。王溢嘉跟著女同事穿過大街小巷,聽著淡水的各種傳奇故事,還在一間不知名的廟宇中上香求籤,結果抽中「籤王」。女同事興奮的為他閱讀籤詩上美好的詩句,他卻從她的容顏與神情中,看到了「天意」。從此兩人開始交往,數月之後就決定相守一生,她就是《健康世界》雜誌的副總編輯嚴曼麗,兩人於民國六十五年結婚,從此攜手共走千山萬水。
P147-3
2.「通才」與「四不像」
  王溢嘉希望自己成為一位真正的知識分子,也就是一個「通才」,結果他認為自己變成了「四不像」—「我比學醫的朋友懂得更多文學,比搞文學的朋友懂得更多心理學,比學心理學的朋友懂更多醫學,就像姜子牙的坐騎『四不像』,沒有人會認為我是他的同類。」但這樣豐富的知識,卻使他成為受歡迎的作家。
3.野鵝的故事
  王溢嘉創辦的野鵝出版社,其「野鵝」之名是出自丹麥哲學家齊克果(西元一八一三~一八五五)所寫的一則寓言故事—有一隻隨同伴翱翔在天空,準備飛往南方避寒的野鵝,發現地面上有一群被人類馴養的馴鵝,牠們並排走著,早已喪失飛翔的能力。野鵝很同情牠們,希望幫助牠們脫離人類的掌控,重新擁有鵝的尊嚴,以便在遷徙的季節一同飛往南方。於是牠飛到地面上,教馴鵝們如何使用翅膀。只是,馴鵝們眷戀著人類的世界,都無意於飛行,到最後,因為馴鵝的數量眾多,居然把野鵝也同化為馴鵝。
  齊克果在這個反諷的故事中提醒世人,懷抱著熱情與理想的野鵝,所做的事情是美好的,但牠必須留意一件事,那就是保持清醒、獨立!當察覺馴鵝具有同化的力量時,便應立刻離開,與同伴一起飛走才對。王溢嘉以「野鵝」作為出版社的名稱,用意是在期許自己當一隻有智慧的「野鵝」,在商業利益掛帥的社會環境裡,堅持一種清醒、獨立、自由的出版態度及精神。
三、寫作風格與成就
  王溢嘉興趣廣泛,所以其作品類型多元,內容包括文學、心理學、醫學、社會學等領域,連紫微斗數、占星、姓名學、風水、鬼怪等,他都能談出道理。他將科學與人文結合,呈現出一種嶄新的、「王溢嘉式」的寫作方式,有人稱之為「百科全書派」。
  王溢嘉的作品中,在散文方面,《實習醫師手記》是他的第一本書,書中呈現五十四個生命遭遇難題的故事,對於臺灣醫療文學的寫作,具有深刻的引領作用。在文化評論方面,則展現了獨特的眼光和角度,如《古典今看—從孔明到潘金蓮》。在科學論述方面,王溢嘉常出入於人性的深處, 探索生命之謎,著有《精神分析與文學》等。在翻譯作品方面,譯筆流暢,以譯介當代西方文化思潮的作品及醫學科普著作為主。
  綜觀王溢嘉的著作,或為軟調的心靈小品,或為見解精闢的評論,都能在隨興的筆調中,閃爍感性與知性的文采,在旁徵博引的行文中,兼有科學與人文的機趣,難怪有「百科全書派」的稱譽。
P147-4
四、作品欣賞
●腳踏車與拳頭
  一個十二歲的少年滿臉悲憤地走進警察局,報案說他的腳踏車被偷了,他咬牙切齒地說:「我恨不得痛宰那個賊!」因為他的家境清寒,父親是個油漆工人,他自己也利用課餘在打工,腳踏車被偷對他來說實在是損失慘重。
  受理的警察名叫喬.馬丁,他瞧著少年說:「你要向人挑戰,得先自己有兩下子。你何不學拳擊?」馬丁會這樣說,因為他剛好是個拳擊教練,自己有家拳擊館,他覺得眼前這位少年是練拳的料子。
  少年覺得這個主意不錯,於是開始到馬丁的拳擊館練習,後來更到格來士社區中心的史東納拳擊館接受更嚴格的訓練。他每天下午放學後,先到天主教學校的修女處打工,六點到八點在馬丁的拳擊館練習,八點到十二點又轉往史東納的拳擊館,勤練左快拳、右直拳、勾拳、躲閃等動作,每個動作都不停地做兩百次。
  結果,他雖沒有痛宰那個偷車賊,但卻打敗州內的少年拳手,連續贏得六屆肯塔基州的金手套獎。他在校的成績奇爛無比,但他就讀的高中還是讓他順利畢業,該校校長有一次在教職員會議上說,這個學生將來「會使本校聞名遐邇」。他說對了,因為這個學生不久就在一九六○年的羅馬 奧運上贏得次重量級的拳擊金牌,四年後更打敗當時的重量級拳王李斯頓,成為世界拳王。
  他名叫卡修斯.克萊,皈依回教後改名為穆罕默德.阿里。他當年就讀的高中是美國 肯塔基州 路易斯維爾的中央高中,現在上網去查,可以發現該校的「傑出校友欄」排名第一的正是穆罕默德.阿里,中央高中果然因他而留名。
  阿里在成名後,提起他那不堪回首的學生生涯時,半開玩笑地說:「我說過我是最偉大的,但並不是最聰明的。」其實,條條大路通羅馬,誰說一定要聰明、一定要成績好才能有成就?阿里並非不學無術,他說過很多名言,而意味最深長的一句是:「如果能從發黴的麵包裡提煉出盤尼西林(抗生素),那從你身上也必然能找到什麼。」但不管那是什麼,都像阿里的拳頭,是苦練出來的。
(選自《青春第二課》野鵝出版社)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