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心力的護法因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昨日和大家共勉菩薩上求下化的心力,向大家提示要從「無所住心」去做上求下化的心力建設。建立心力也要有護法因緣,什麼是我們心力的護法因緣呢?
過去我曾發願禁足四年閱藏,雖然始終沒有完成這個願行,但在台中建立普門學苑以來,多年來的生活,和禁足也差不多,能夠這樣安心的過著修行日子,除了自心要有內護力量以外,必定也要有外護因緣,只是這些外護因緣,不是特別為我個人的行持來做護法,不過我一直都將幫助我維護普門人事的一切因緣,當作是自己修持上的外護因緣,因為有這一些因緣的維護,我才有深居簡出的機會,所以我一直都是在藉重道場團隊生活因緣,來達到掌握個人行持的內外護因緣。
一個人要維護道業的上進,除了需要仰賴外界的外護因緣以外,自心對外界的勘破與放下,也是維護道業不可缺少的自我內護因緣,為了要引導大家在修持上去掌握內外護因緣,今天我要針對開發外護與內護因緣的問題,和大家共勉修持。

發心做人的外護善知識
佛經上的「善知識」,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好朋友」。修行,善知識的提契、切磋之助緣,是很重要的外護因緣,經典中有記載「善知識是得道的全因緣」:
有一天,阿難尊者對釋迦牟尼佛表示說:『世尊!以我的看法,我的善知識,是幫助我得道的半因緣。』
佛陀對阿難的這個認識,認為不夠成熟,隨即對阿難糾正說:『阿難!你這樣說不對,善知識是得道的「全因緣」。』
由此可知,修行人要精進道業,善知識是最大的外護因緣。明朝末年的藕益大師,曾經說修行人要以「善友為依、觀心為要」,這句話標示出修行要有外護與內護的因緣,可見古德做修行,是很重視善知識的內外護因緣。
一個修行人,若沒福報,要找到真正發心為自己做外護的人,是不簡單的事,如果沒福報可以得到真正發心為自己的修持做外護善知識的話,發心為人做外護善知識,也可以建立出掌握自心「內護善知識」的力量。
佛經上有記載一則為人做外護的故事:
有五個同參比丘,同住一處用功修行,他們起初每日都五個人一起出去托缽,托食回來吃飽飯以後,才各自去用功修持功課,這樣的生活,五個人一天的時間,就有半天的時間浪費在托缽行腳中。
他們這樣修行了一段日子,五個人都感覺自己的道業沒什麼進步,其中有一位比丘,就發心對其他四位同參說:『這樣好了,以後我來做你們四個人的修行外護,讓你們有更多時間好好下功夫用功,希望你們的修行早日有所成就,你們成就以後,才來度我。今後,我每天一個人出去托缽,化緣一些食物回來供養你們四人,你們就專心用功好了,不必要天天出門行腳托缽。說真的,五個人一起出去托缽,太浪費時間了,而且外界所遇到的種種色聲香味觸法的塵緣幻影,回來以後,也很難使心情很快就平靜下來,所以若要五個人全部都荒廢道業,不如一個人荒廢,四個人精進。』
這個比丘,從此就天天去托化連同自己五個人的食物,乃至醫藥、衣服也都發心去做四個同參的外護。結果這位發心比丘的犧牲,終於成就了四位同參的修行,同時,這個發心比丘,在為四個同參做外護的托缽行腳中,也得到了受益,他在無形中也建立起掌握自己願行的自心內護力量了,能夠始終提出無怨無悔的心境,去力行自己為同參作外護的願行。
做人的外護善知識,要有接受別人要求辦事的包容心,給同參作外護,尚且要拿出這份涵養,如若是晚輩外護長輩建立道場,更加要有這份包容心,其實長輩對晚輩要求的辦事標準,也是幫助晚輩成長修持內涵的外護力量。修行人面對長輩的批評與要求,是不能抱著像社會人在幫人做事的那種沒責任感的心態,老闆嫌你辦事能力差,馬上我慢心就浮動,不但一點也沒自我檢討的修養,並且故意為難老闆,給老闆「吊釜」(拆後腿),叫老闆另請高明,好像老闆的批評和要求,跟自己的責任一點也沒關係。一個修行人如果對長輩的批評與要求,懂得去自我檢討的話,不只能夠更加發揮晚輩對長輩的外護力量,而且在修持上自我觀照的內護力量也會增長。

虛心接受善知識的指點
古德在修持上的盲點,往往都是透過自己的虛心請教,經由同行善知識的指點,才掌握住突破的要點,所以同行善知識的關心建議,有時候也可以產生教授善知識做不到的力量。因為師長有威嚴,師資的教授,弟子往往會因為敬畏師長的威嚴,無法盡情的將自己對佛法的疑情表達出來,同行善友相處,言談莫逆,能夠盡情互相研討,只要自己有一份謙虛心,肯去接受同行善友的指點,就容易幫助自己突破佛法上的疑情,乃至突破修養上的盲點。
下面舉一則公案故事,來看古德虛心參學的精神。
唐朝時,有一位德山宣鑑大師,他費了很大的工夫註解了一部《金剛經疏鈔》,對這部《金剛經疏鈔》非常珍惜,隨時都把疏鈔背在身上。有一次,他背著這部《金剛經疏鈔》,到處雲遊,走到一座山腳下,覺得肚子有點餓,正好有一位老太太在山腳下開一家飲食店,就進飲食店吃點心。
德山禪師坐下來後,沒有把背上的疏鈔放下來,老太太看客人背著行李,就對他說:『師父!你把行李放下,會比較輕鬆。』
德山禪師對老太太說:『這是我費了很多心血註解的《金剛經疏鈔》,我很珍惜它,就背在身上好了。』
老太太聽他說背上背的行李是《金剛經疏鈔》,就向德山禪師請教說:『師父!《金剛經》我也曾誦讀過,我想請教師父一個《金剛經》上的問題,假若您答得出來,我供養您點心,如果答不出來,點心不賣給您。』
德山禪師心想,自己將《金剛經》的全部義理都在疏鈔中註解出來了,一個老嫗的問題又有何困難,於是就很自豪的對老太太說:『你儘管問,我會給你滿意的答覆。』
老太太就問說:『《金剛經》上有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請問師父你現在進來吃點心,要點的是什麼心?』德山禪師一時答不出來,自知理虧,吃不到老太太供養的點心了,立即抱著慚愧的心離開老太太的飲食店。
德山禪師為探究三心未了的問題、便到處去參訪善知識。有一天,他走到龍潭禪師那兒參訪,龍潭禪師知道德山禪師被一個佛法問題所困擾,為幫助他突破疑情,就與德山禪師同參《金剛經》的法要。
有一天晚上,德山禪師從龍潭禪師的寮房走出來,外面天色很暗,龍潭禪師點了一支蠟燭,拿給德山禪師,當德山禪師將蠟燭接過手時,龍潭禪師故意的把蠟燭火吹熄,就在燭火一明一滅的當下,德山禪師突破了他對佛法的疑情困擾,參透了「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的未了問題,三心已了,當下掌握到一顆不落時空的真心。
德山禪師過去註解《金剛經疏鈔》時,是以妄想心向外尋找道理,只在知解上做學問,老太太提出的問題,使德山發覺到自己並未掌握到金剛的般若智慧,為了要尋找人幫助自己突破未了的疑情,他抱著虛心到處參訪善知識,終於遇到一個幫助他突破佛法疑情的外護善知識。
龍潭禪師以同行參學的立場,發心為德山禪師的參學做外護,經由龍潭禪師的權巧示導,德山禪師就在這一盞燈光,一亮一滅當下,截斷了自己過去向外覓取知解的妄想心,當下迴光照見無為的真心,出離了妄想心的執情,放下了一切語言文字上的知解,直探真心的智慧能源,見到來自語言道斷、心行處滅的無為智慧之光。
從這個公案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古德參學的虛心,當他發現自己有不懂的地方,馬上就收斂起自傲的心態,拿出虛心去探究自己不懂的問題。
每一個修行人都有自己行持上的盲點,俗語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修行人若要擁有自己行持修養上的外護善知識,一定要以謙虛心去接受周遭同行善友的批評,乃至待人處事的建議,才有機會出離自己修持上的盲點。
假如一個修行人一直都是抱著一顆我慢心,將同行善友的善意建議否決掉,或認為同行善友的建議是在指使我,就無法平衡自己的我慢心念,就無法去接納同行善友的外護關懷,因為這一顆不肯屈服別人意見的我慢心,會使自己產生排拒善友的外護,會令自己起無明看不到自己立場上的盲點,因此錯失了很多應該要去掌握的修持上乃至人事應對上的好因緣。

建立內護善知識的力量
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座大鐘,這座大鐘不時向我們發出很響亮的鐘聲、這一座大鐘如果是傳送「慈悲喜捨」的鐘聲,就能幫助我們建立自心中的自我內護因緣。
根據一項醫學報告,若讓一個演員扮演樂觀、奮鬥、積極求生的角色,演員的身心也會跟著劇情起相應的變化,使內心產生祥和、安寧的狀態;反之,若扮演消極、悲觀、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角色時,他的生理器官五臟六腑,也會跟著劇情產生退化的現象。
因此心靈深處的這一座大鐘,如果天天傳送是「貪瞋痴慢」的鐘聲,必定會破壞我們自心中的自我內護的因緣;反之,這座大鐘若經常傳送「慈悲喜捨」的鐘聲的話,必定會幫助我們建立自心中的自我內護因緣。
有兩戶人家,張家的家庭經常吵吵鬧鬧,李家的家庭則和和氣氣。有一天,張家家長請教李家家長:『老李!你們家人從不爭吵,每日都很融洽,您到底有什麼秘訣能讓家人這麼和氣相處呢?請指教一下吧!』
李家家長說:『沒什麼秘訣了,因為你們家都是好人,所以會吵架;我們家個個都是壞人,所以不會吵架。』
張家家長說:『別開玩笑了,那有這一回事。』
李家家長說:『你聽不懂我的意思,我打個譬喻來說:有人打破花瓶,你們家人對這件事的反應,大家都會認為花瓶會被打破,是錯在別人的身上,不是自己的錯,所以就去指責別人粗心大意,被指責的人也不認錯,認為是別人將花瓶亂擺,誰都認為自己是對的,自己是好人,沒人要認錯,自然就爭執不休。我們家碰上這種事情,一個個都怕傷害別人,寧可承認自己壞,也不願去指責對方,所以打破花瓶的人,馬上就會向人道歉,受道歉的人也會向對方表示自責,怪自己不該將花瓶亂放。我們家因為人人都肯承認自己錯、人人都肯承認自己壞,不推卸責任,所以家人自然就能夠和諧相處。』
一個人的生活修養,要表現出像故事中李家家長所說的那一份「你好我壞」的生活涵養,自心中必定要有「慈悲喜捨」的內護善知識來幫助我們建設這份涵養,其他的生活觀照,也免不了都要仰賴「慈悲喜捨」的內護善知識,來幫助我們開發內護因緣。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目標,儘管生活方式各不相同,開創幸福前程都是人人共通的心願,可是有很多人都被拒絕在幸福的門外,這種情形,都是因為掌握不住自心中的自我內護因緣,才背離了幸福之路。真正使我們生命得到安樂的,並不是外在的事物,因為外在的事物是不安定的,人的虛榮心在食衣住行的需求上,會隨著事物的推陳出新,不斷攀緣,無有止境,使我們的身心為追求外在的事物,永遠陷在動盪不安的欲望中。
快樂的種子是很難在動盪不安的心田中落地生根,追求外在的無常事物,當然也是得不到快樂的果實,所以藕益大師提示我們作修行要以「觀心為要」,觀照我們這顆拼命想要去追求外在事物的心,設法讓它安靜下來。
「慈悲喜捨」是佛法提供給我們照顧自心的內護善知識,我們的修行,能夠將自心中的內護善知識的力量發揮出來,自然就掌握得住自我內護的因緣,在生活上享受到「萬事靜觀皆自得」的喜悅。

結語
每一個人在自己成長過程中,都有時段性的需求和最關切的問題。比如:兒童時期,心中最關切的是遊戲的玩具;求學時期,心中最關切的是學業成績;創業時期,心中最關切的是事業的成功;成家時期,心中最關切的是家庭的幸福;晚年時期,心中最關切的是身體的健康。
師父出家的修行,也歷經了幾個時段性的需求和最關切的事,目前師父最關切的是為普門學苑建寺的經濟困境尋覓外護,多一個關心就多一份力量,但願仰仗觀音慈光的攝受,大家都能夠發心來為普門做外護,將普門建寺的經濟困境,傳播給您周遭的親友知道,幫助師父建立普門的外護因緣,開發普門建設經濟的外護力量,使師父為普門建設護法的願行早日完成。
最後祝福大家在觀音慈光的加被下,生活吉祥,萬事如意。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記得以前我剛面對十期市地重劃逼拆普門學苑房舍的因緣時,向市府申請房舍原地保留的人事週旋壓力;道場遷建或重建計畫的經濟壓力;生活作業反常的忙碌壓力,逼得我不知如何適從,為了準備一條後退之路,在容不得考慮的因緣逼迫下,我為道場貸款,在台中大坑風景區買一塊一千坪多的山坡地,準備假使無法爭取到房舍原地保留的
七月是佛教的「孝親月」,有兩個孝親因緣典故,建立了「孝親月」的存在意義,一是盂蘭盆法會,另一是地藏法會。 盂蘭盆法會,結合有佛弟子目犍連救母出離餓鬼道的孝親因緣,地藏法會則結合有釋迦牟尼佛為母說法的孝親因緣。釋迦牟尼佛應化人間修行成佛當生,始終都是以孝親為其修行軌則,在其成佛六、七年之後,為度父親淨
佛化生活是要我們的身、口、意三大業都能得到自在,那麼要怎樣才能得到自在呢? 深山裡,有個老和尚在那兒修行,老和尚很精進,天天都在打坐參禪。有一天,一個魔鬼想來干擾老和尚的清靜,妨礙他修行。魔鬼打定主意後就開始變、變、變!變個沒眼睛的怪物站在老和尚的面前。 老和尚一看,對著他說:『咦!你是什麼東西?怎
中台山剃度風波發生時,我在電視螢幕上,看到許多悲慟的父母,痛不欲生,引發三十多年前我出家時的痛點。出家不是去做殺人放火的壞事,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父母阻礙兒女出家?或許這是被剃度者自己本身的福德因緣不夠;或許也有一些父母考慮到「出家容易、修行難」的問題,擔心自己的兒女無法走完修行的道路;或許也有一些父母
最近我去過苑裡為一位英年去世的信徒助念,回台中以前,亡者的太太向我致謝,言談中,說起亡者面對死亡的心態,他說亡者罹患肺癌己經有五年的時間,當他知道自己患了絕症的時候,反倒更加冷靜的在面對現實,而且也很積極的安排自己需要面對的家庭責任,以及自己最後捨報的大事因緣。 首先他將一生的積蓄用來為自己的妻子訂
我們在這世間的生活接觸,充滿各式各樣的罣礙,因為各種罣礙,都會帶來生活上的苦惱,所以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會有苦惱的經驗,只是苦惱的對象不同而已。苦,就是煩惱,在佛法中.煩惱有多種名稱。 譬如:煩惱能障蔽我們內心中原有的真如佛性,所以煩惱在佛法名相中,又稱作「蓋」或「障」;又煩惱盤纏在我們的心中,就像是重
記得以前我剛面對十期市地重劃逼拆普門學苑房舍的因緣時,向市府申請房舍原地保留的人事週旋壓力;道場遷建或重建計畫的經濟壓力;生活作業反常的忙碌壓力,逼得我不知如何適從,為了準備一條後退之路,在容不得考慮的因緣逼迫下,我為道場貸款,在台中大坑風景區買一塊一千坪多的山坡地,準備假使無法爭取到房舍原地保留的
七月是佛教的「孝親月」,有兩個孝親因緣典故,建立了「孝親月」的存在意義,一是盂蘭盆法會,另一是地藏法會。 盂蘭盆法會,結合有佛弟子目犍連救母出離餓鬼道的孝親因緣,地藏法會則結合有釋迦牟尼佛為母說法的孝親因緣。釋迦牟尼佛應化人間修行成佛當生,始終都是以孝親為其修行軌則,在其成佛六、七年之後,為度父親淨
佛化生活是要我們的身、口、意三大業都能得到自在,那麼要怎樣才能得到自在呢? 深山裡,有個老和尚在那兒修行,老和尚很精進,天天都在打坐參禪。有一天,一個魔鬼想來干擾老和尚的清靜,妨礙他修行。魔鬼打定主意後就開始變、變、變!變個沒眼睛的怪物站在老和尚的面前。 老和尚一看,對著他說:『咦!你是什麼東西?怎
中台山剃度風波發生時,我在電視螢幕上,看到許多悲慟的父母,痛不欲生,引發三十多年前我出家時的痛點。出家不是去做殺人放火的壞事,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父母阻礙兒女出家?或許這是被剃度者自己本身的福德因緣不夠;或許也有一些父母考慮到「出家容易、修行難」的問題,擔心自己的兒女無法走完修行的道路;或許也有一些父母
最近我去過苑裡為一位英年去世的信徒助念,回台中以前,亡者的太太向我致謝,言談中,說起亡者面對死亡的心態,他說亡者罹患肺癌己經有五年的時間,當他知道自己患了絕症的時候,反倒更加冷靜的在面對現實,而且也很積極的安排自己需要面對的家庭責任,以及自己最後捨報的大事因緣。 首先他將一生的積蓄用來為自己的妻子訂
我們在這世間的生活接觸,充滿各式各樣的罣礙,因為各種罣礙,都會帶來生活上的苦惱,所以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會有苦惱的經驗,只是苦惱的對象不同而已。苦,就是煩惱,在佛法中.煩惱有多種名稱。 譬如:煩惱能障蔽我們內心中原有的真如佛性,所以煩惱在佛法名相中,又稱作「蓋」或「障」;又煩惱盤纏在我們的心中,就像是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簡言之,得聞佛法,受到佛法啟發,獲得法益者,並且因此而發願護持佛教,這即是佛教的護法。這裡我們所講的並不是以時間、金錢護持的人們,當然這類發心的功德主也是佛門的護法。我們所講的是在法界的護法,從經論上可知,佛教的護法從事相上來看可以分為世間護法和出世間護法;也可以分為共同護法和不共護法。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觀音山依次第而修的弟子,都會有其相應的護法守護。每月禮請僧團舉辦護法雲集薈供除障法會,與全球七眾弟子除了以至誠的感恩之心酬謝護法聖眾外,亦以此來增益自身修行,遣除災難與障礙。歡迎登記消災除障祿位。
Thumbnail
我們為什麼還要修護法儀軌和護法薈供呢?比如說,一個人本身準備做一件事,而在這個人還沒有做之前,假如有另外一個人來敦促或勸勉他,他因此很快就把這件事完成。念護法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如此──除了供養外,亦是提醒護法不要忘記祂的承諾。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簡言之,得聞佛法,受到佛法啟發,獲得法益者,並且因此而發願護持佛教,這即是佛教的護法。這裡我們所講的並不是以時間、金錢護持的人們,當然這類發心的功德主也是佛門的護法。我們所講的是在法界的護法,從經論上可知,佛教的護法從事相上來看可以分為世間護法和出世間護法;也可以分為共同護法和不共護法。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觀音山依次第而修的弟子,都會有其相應的護法守護。每月禮請僧團舉辦護法雲集薈供除障法會,與全球七眾弟子除了以至誠的感恩之心酬謝護法聖眾外,亦以此來增益自身修行,遣除災難與障礙。歡迎登記消災除障祿位。
Thumbnail
我們為什麼還要修護法儀軌和護法薈供呢?比如說,一個人本身準備做一件事,而在這個人還沒有做之前,假如有另外一個人來敦促或勸勉他,他因此很快就把這件事完成。念護法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如此──除了供養外,亦是提醒護法不要忘記祂的承諾。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