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荒謬的疫情悲歌

一則標題為〈疫情悲歌〉的新聞牢牢地抓住了我的眼球。
一名從16歲就因搶劫殺人罪入獄的男子,在蹲了44年苦牢後,終於將在2020年9月刑滿獲釋。不過因為適逢新冠病毒肆虐美國,獄方為擔心監獄恐將集體感染,於是給男子兩個方案做選擇:
  1. 提前獲得假釋,但假釋期間必須受到獄方監管。
  2. 照原定時間獲釋,日後再也不必受到獄方監管。
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哪一種?
這名男子最後選擇第2種。因為他希望自己出獄後東山再起、重新做人,所以「拒絕離開監獄」,選擇在苦窯裡多待半年,等到9月再出獄,以獲得真正的自由!
可是眼看當時美國疫情愈來愈嚴峻,獄方最後還是決定讓年齡較高、易受感染的獄友們提早假釋,所以這名男子最後還是於5月初提早出獄。
沒想到,命運實在捉弄人,到了4月中,這名男子在獄中送醫不治,經檢驗後確診罹患新冠病毒,時間距離出獄僅僅只差三週.......

這真是一則讓人好想長嘆一口氣的新聞啊!
我試著想像這名男子蹲苦窯時、做二選一方案時的心情,隨著日期一天、一天的接近出獄日,他的內心小劇場想必早已上演過無數次久逢自由的快樂。他對人生下半場的藍圖勢必充滿期待,還沒有娶妻、生子的他,或許也幻想著未來能組成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庭?
而結局,卻如此讓人感到生命的荒謬至極。仔細一想,相似的人生荒謬劇本不也時常在我們的身邊上演嗎?
於是,我反覆讀著這則新聞,同時腦中浮出好幾朵問號雲:
  1. 究竟怎樣的人生才算圓滿?
  2. 人生真像是跑馬拉松一樣,都有一樣的終點(車子、房子、妻子、孩子......)、非得要跑到終點,才能算得上圓滿?
  3. 身為父母的我,如果真的希望孩子長大後擁有美滿的婚姻與人生,那麼是否還要繼續斤斤計較於「孩子考幾分」?或是將孩子寶貴的黃金時間,大把的安排在日復一日的「安親」上?
  4. 一個擁有漂亮學歷、成就與穩定工作的人,卻沒有花時間與功夫在「人際關係」、「愛情」與「家庭」這些必修學分上,這樣的人生能算是圓滿嗎?
然後,想起沙特說過的:「我們的決定,決定了我們。」(We are our choices.)
人生的諸多選擇,往往是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一種存在的方式。如何選擇,也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了,只能無愧於心。
本文搭配播放:潘裕文,〈永不結束的馬拉松
陳信延作詞,pan作曲,韓立康編曲,張簡君偉/潘裕文製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俄國音樂家拉赫曼尼諾夫說:「音樂足夠填滿一生,但一生對音樂不夠用。」音樂的世界極其寬廣,要聽的音樂實在太多了,而且永遠不可能聽完,只能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全心投入、優遊其中。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