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與人系列:改變點的偵測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若是純從球賽進行的節奏而言,棒球其實並不是特別能振奮觀眾情緒的競賽 ——棒球在台灣會成為「國球」,有其歷史淵源,但如今盛況不再,球迷銳減,也是不爭的事實。
應該要讓台灣的棒球隨著時光淡淡走入新的篇章,還是想法重振旗鼓,值得各界關心與討論,不過,對統計人而言,每一場棒球比賽總會產生不少數據,應該要如何運用這些數據來管理球隊自然成為經理人有興趣的題目。
2013年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的《魔球》(Moneyball)出版大大改變了美國大聯盟的球隊管理方式,也讓許多人對統計與棒球之間的關係產生興趣。(下圖是電影「魔球」的劇照。)
魔球
不過,台美棒球環境不同,美國棒球賽事多,所以管理人員能夠掌握的資料量也大,能夠分析的項目自然多。台灣的職棒賽事相對少得多,所以管理人員能從中發現被低估球員的機會也低得多。統計分析因此沒有太大的商業價值。
但是,如果台灣的棒球界有心照顧旗下(已簽約)弟子的話,管理人員其實還是可以從其比賽數據分析其體能狀態的起伏,看看是否有值得注意的改變出現,應該及早因應。這種分析技術在統計學中叫做「改變點分析」(changepoint detection)。其基本概念是,在監控數據的波動時,起伏是難免的,但是我們如果觀察到不尋常的讀數時,要如何判斷這只是一時的,還是已經進入新模式?
當然,這基本上算是一種「監控」(monitor),所以可能會讓有些人感到不快。不過,基本上,在「中央集權制」的國家或組織,掌權者本就掌握了許多人的資料,除非有很好的機制制衡掌權者,所以百姓其實也不曉得掌權者要如何運用這些資料。
另一方面,如果將這種「改變點分析」的權利交給賢能者,確實可以即時發揮效果,早早對危機提出警告。
這自然可以運用在疫情的監控上,達成「超前預警」的觀念。但觀察衛福部的記者會上,不但沒有這種「超前預警」的觀念,反而是用「校正回歸」的方式來處理疫情,令人納悶為何如此。
當然,這種「改變點分析」最早是發軔於產業界,在醫藥界的應用相對較少,但絕不致於無人知道。因此,問題就變成是,衛福部記者會為何不用這種統計方式來預報疫情呢?陳時中部長為什麼可以很早就發現武漢疫情不比尋常,卻沒法發現台灣的疫情已經生變了呢?(相關文章:陳時中批 WHO 內行人講外行話
不過,新冠疫情既然不可能短期間就風平浪靜,現階段民眾多半還是要關心疫情的變化,所以,在往後的日子裡,善用「改變點分析」技術還是有其必要性。
另外,既然所謂「預測」是關於未來,那我們要如何在資料掌控在中央手中的情況下「檢討」過去呢?所有的診斷既然都是「主觀」的(而且掌握在中央手中),民眾又該如何取得「客觀」資料來檢討疫情的改變點究竟是何時浮現的呢?
(下圖提供一種可能)
火化遺體數
相對於「死因」,「火化遺體數」確實是較為客觀的數據。因此如果從火葬場挖資料來反推疫情的改變點,應該還是可以估算五月的疫情是何時就出現變化與轉折點的。
「死者不會說話,所以要請法醫替他們說話」,這是日劇推理劇常見的台詞。不過,新冠肺炎是傳染病,死者遺體要儘早火化,所以沒有太多時間讓法醫推敲,但也正是因為是法定傳染病,所以有許多統計學家可以幫忙釐清案情的地方。只是,法醫是替「個人」說話,而統計學家應該是要替「社會」說話。
死者已矣,但生者應當珍惜死者留下的「遺言」(包括數據),勇敢繼續走下去。
avatar-img
52會員
425內容數
曬書天,好奇地。 文圖連播,播出新識界。 紅柿子在這方小天地不只曬書,也曬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統計既然是關於猜測的科學,那麼如何隨著時間發展,根據新事件或新資訊的發生來形成新的假說(或新的估計),自然就會成為數字人想要解決的問題。在網路資訊尚未發達之前,這可能要牽涉到重新收集一批新的資料再處理分析,可是在網路時代,資訊經常源源不斷,數據界分析這類資訊的重點就轉變成如何處理這些一直產生的新資訊
如果實驗設計或執行不良,要解釋實驗結果就可能出現很多可能。單純增加受試者數目,在數學上說得通,但可能對了解實際作用機值幫著不大。
費雪(Fisher)既然是從「劍橋下午茶事件」後,開始思索用統計來解決「主觀」與「客觀」的問題,「品茶問題」自然就開始在統計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從「品茶問題」開始,我們可以比較哪種可樂比較好喝,哪種止咳藥比較有效,還有 哪種疫苗比較有效嗎?
既然「經濟學」強調理性,「行為經濟學」著重分析的就是消費行為的理性與不理性,其中,「贏家的詛咒」(The winner’s curse)算是行為經濟學最早提出的概念之一。要如何才能避免贏家的詛咒呢?心理學家有建議,但大多贏家往往無法反而落入更深的陷阱。
話說 1920 年代,一群大學教員和他們的賓客一起在戶外喝下午茶。其中一位女士表示,喝茶時,將茶倒入牛奶和將牛奶倒入茶的味道是不同的。在場的許多科學家(從他們的化學知識來看)認為這種說法是很可笑的。但女士非常堅持相信自己的感覺。 如果你也在座,會如何解決這項爭議?
照「集體免疫」的概念,在某一生活圈中,當然是要有一定比例的群眾施打過疫苗,才能減輕醫療相關單位的照護負擔。然而,從已知的資訊來看,「打疫苗」後的「小狀況」大約難免,而出現「大狀況」的機率雖小,也不是為零。 所以,民眾應該主動爭取疫苗的施打嗎?單從機率言,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統計既然是關於猜測的科學,那麼如何隨著時間發展,根據新事件或新資訊的發生來形成新的假說(或新的估計),自然就會成為數字人想要解決的問題。在網路資訊尚未發達之前,這可能要牽涉到重新收集一批新的資料再處理分析,可是在網路時代,資訊經常源源不斷,數據界分析這類資訊的重點就轉變成如何處理這些一直產生的新資訊
如果實驗設計或執行不良,要解釋實驗結果就可能出現很多可能。單純增加受試者數目,在數學上說得通,但可能對了解實際作用機值幫著不大。
費雪(Fisher)既然是從「劍橋下午茶事件」後,開始思索用統計來解決「主觀」與「客觀」的問題,「品茶問題」自然就開始在統計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從「品茶問題」開始,我們可以比較哪種可樂比較好喝,哪種止咳藥比較有效,還有 哪種疫苗比較有效嗎?
既然「經濟學」強調理性,「行為經濟學」著重分析的就是消費行為的理性與不理性,其中,「贏家的詛咒」(The winner’s curse)算是行為經濟學最早提出的概念之一。要如何才能避免贏家的詛咒呢?心理學家有建議,但大多贏家往往無法反而落入更深的陷阱。
話說 1920 年代,一群大學教員和他們的賓客一起在戶外喝下午茶。其中一位女士表示,喝茶時,將茶倒入牛奶和將牛奶倒入茶的味道是不同的。在場的許多科學家(從他們的化學知識來看)認為這種說法是很可笑的。但女士非常堅持相信自己的感覺。 如果你也在座,會如何解決這項爭議?
照「集體免疫」的概念,在某一生活圈中,當然是要有一定比例的群眾施打過疫苗,才能減輕醫療相關單位的照護負擔。然而,從已知的資訊來看,「打疫苗」後的「小狀況」大約難免,而出現「大狀況」的機率雖小,也不是為零。 所以,民眾應該主動爭取疫苗的施打嗎?單從機率言,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數據在現代體育中至關重要,影響比賽結果。教練和分析師利用數據設計戰略,並透過預測模型優化決策。數據驅動的戰略和個性化訓練計劃顯著提升球員表現。未來,人工智能在體育分析中具有巨大潛力,能夠進一步提升競爭力。
Thumbnail
魔球記載MLB奧克蘭運動家隊的真實故事。該隊以小搏大,用數據思維選出一批從未被看好的球員,打出最瘋狂的佳績。 這本是經典老書了,書中細節大家已多有討論,我只著重在「統計數據」與「新舊觀念衝突」兩部分。透過魔球的精神,反思今天科技時代下「人」或「人才」的價值,我也會表達我對一個大趨勢形成的看法。
Thumbnail
[棒球為何在亞洲盛行] 19世紀末棒球由美國將棒球傳入日本,受美影響甚深,逐漸成為國民運動。
Thumbnail
在幾個以華人為主體的國家和地區裏,要數台灣人最瘋棒球,不僅瘋棒球,還稱呼它為「國球」。為什麼棒球對台灣人這麼重要?如果嘗試着梳理棒球在台灣的歷史,可以發現棒球不僅反映了台灣的社會變遷;更重要的是,在國際社會命途多舛的台灣人,始終用打棒球向世界宣告:我們仍然存在! 日治:隨着殖民者來台灣的運動
  我一直覺得棒球是一種很奇妙的運動。作為一種球類運動,棒球的得分規則特別不直覺。它既不是像籃球、足球、手球那樣是把球送進指定位置來得分;也不是像網球、排球、羽球、桌球那樣,要確保球不要在自己的一方掉落。甚至連保齡球、槌球、撞球這些不符合上述兩類典型的球類,與棒球相比,得分方式都顯得相當清晰單純。
Thumbnail
包括職業棒球隊、社會棒球隊,再到高中黑豹旗棒球比賽,我們知道一年會有超過200支球隊參與棒球比賽爭取最高榮譽。然而身為棒球迷,我們經常會看到球員在訓練與比賽時將球棒打斷,而這些斷棒都被丟棄了嗎?還是有重新再獲得利用的機會呢?於是,我開啟了一連串的研究與實驗...
Thumbnail
布萊德·彼特製作並主演的「魔球」,是根據知名財經作家麥可·路易斯2003年出版的《魔球》一書所改編,而故事的內容是真人實事。 丹尼爾·康納曼與阿莫斯·特維斯基的"誤判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排除傳統球探選人方式的偏見謬誤。正如馬克·吐溫名言所述:「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而是看似正確的謬誤論斷。」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台灣人的主流運動是棒球,主要關注日本與美國的大聯盟。我的偶像是鈴木一郎與王貞治,還有王建民,支持球隊為洋基隊XD 那時候王建民初登板上投手丘的時候,全台灣都偷看電視不上班了,因為美國職棒大聯盟的開賽時間跟我們台灣的時區正好相反。有些球迷只能看報紙,看看有沒有上報紙的頭條新聞。還有更多支
Thumbnail
選舉民調是預測選舉結果的重要工具。然而,如果我們不了解樣本和母體的概念,就很容易被民調結果誤導。 在本文中,我們將介紹樣本和母體的概念,以及它們對民調結果的影響。我們還將提供一些在閱讀民調報告時的注意事項。
Thumbnail
這是一本關於美國大聯盟奧克蘭運動家隊的總經理與助理,利用大數據進行球員挑選的故事。書中揭示了棒球統計對球員挑選和球隊經營的重要性,呈現了大數據時代的棒球故事。
數據在現代體育中至關重要,影響比賽結果。教練和分析師利用數據設計戰略,並透過預測模型優化決策。數據驅動的戰略和個性化訓練計劃顯著提升球員表現。未來,人工智能在體育分析中具有巨大潛力,能夠進一步提升競爭力。
Thumbnail
魔球記載MLB奧克蘭運動家隊的真實故事。該隊以小搏大,用數據思維選出一批從未被看好的球員,打出最瘋狂的佳績。 這本是經典老書了,書中細節大家已多有討論,我只著重在「統計數據」與「新舊觀念衝突」兩部分。透過魔球的精神,反思今天科技時代下「人」或「人才」的價值,我也會表達我對一個大趨勢形成的看法。
Thumbnail
[棒球為何在亞洲盛行] 19世紀末棒球由美國將棒球傳入日本,受美影響甚深,逐漸成為國民運動。
Thumbnail
在幾個以華人為主體的國家和地區裏,要數台灣人最瘋棒球,不僅瘋棒球,還稱呼它為「國球」。為什麼棒球對台灣人這麼重要?如果嘗試着梳理棒球在台灣的歷史,可以發現棒球不僅反映了台灣的社會變遷;更重要的是,在國際社會命途多舛的台灣人,始終用打棒球向世界宣告:我們仍然存在! 日治:隨着殖民者來台灣的運動
  我一直覺得棒球是一種很奇妙的運動。作為一種球類運動,棒球的得分規則特別不直覺。它既不是像籃球、足球、手球那樣是把球送進指定位置來得分;也不是像網球、排球、羽球、桌球那樣,要確保球不要在自己的一方掉落。甚至連保齡球、槌球、撞球這些不符合上述兩類典型的球類,與棒球相比,得分方式都顯得相當清晰單純。
Thumbnail
包括職業棒球隊、社會棒球隊,再到高中黑豹旗棒球比賽,我們知道一年會有超過200支球隊參與棒球比賽爭取最高榮譽。然而身為棒球迷,我們經常會看到球員在訓練與比賽時將球棒打斷,而這些斷棒都被丟棄了嗎?還是有重新再獲得利用的機會呢?於是,我開啟了一連串的研究與實驗...
Thumbnail
布萊德·彼特製作並主演的「魔球」,是根據知名財經作家麥可·路易斯2003年出版的《魔球》一書所改編,而故事的內容是真人實事。 丹尼爾·康納曼與阿莫斯·特維斯基的"誤判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排除傳統球探選人方式的偏見謬誤。正如馬克·吐溫名言所述:「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而是看似正確的謬誤論斷。」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台灣人的主流運動是棒球,主要關注日本與美國的大聯盟。我的偶像是鈴木一郎與王貞治,還有王建民,支持球隊為洋基隊XD 那時候王建民初登板上投手丘的時候,全台灣都偷看電視不上班了,因為美國職棒大聯盟的開賽時間跟我們台灣的時區正好相反。有些球迷只能看報紙,看看有沒有上報紙的頭條新聞。還有更多支
Thumbnail
選舉民調是預測選舉結果的重要工具。然而,如果我們不了解樣本和母體的概念,就很容易被民調結果誤導。 在本文中,我們將介紹樣本和母體的概念,以及它們對民調結果的影響。我們還將提供一些在閱讀民調報告時的注意事項。
Thumbnail
這是一本關於美國大聯盟奧克蘭運動家隊的總經理與助理,利用大數據進行球員挑選的故事。書中揭示了棒球統計對球員挑選和球隊經營的重要性,呈現了大數據時代的棒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