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純從球賽進行的節奏而言,棒球其實並不是特別能振奮觀眾情緒的競賽 ——棒球在台灣會成為「國球」,有其歷史淵源,但如今盛況不再,球迷銳減,也是不爭的事實。
應該要讓台灣的棒球隨著時光淡淡走入新的篇章,還是想法重振旗鼓,值得各界關心與討論,不過,對統計人而言,每一場棒球比賽總會產生不少數據,應該要如何運用這些數據來管理球隊自然成為經理人有興趣的題目。
2013年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的《魔球》(Moneyball)出版大大改變了美國大聯盟的球隊管理方式,也讓許多人對統計與棒球之間的關係產生興趣。(下圖是電影「魔球」的劇照。)
不過,台美棒球環境不同,美國棒球賽事多,所以管理人員能夠掌握的資料量也大,能夠分析的項目自然多。台灣的職棒賽事相對少得多,所以管理人員能從中發現被低估球員的機會也低得多。統計分析因此沒有太大的商業價值。
但是,如果台灣的棒球界有心照顧旗下(已簽約)弟子的話,管理人員其實還是可以從其比賽數據分析其體能狀態的起伏,看看是否有值得注意的改變出現,應該及早因應。這種分析技術在統計學中叫做「改變點分析」(changepoint detection)。其基本概念是,在監控數據的波動時,起伏是難免的,但是我們如果觀察到不尋常的讀數時,要如何判斷這只是一時的,還是已經進入新模式?
當然,這基本上算是一種「監控」(monitor),所以可能會讓有些人感到不快。不過,基本上,在「中央集權制」的國家或組織,掌權者本就掌握了許多人的資料,除非有很好的機制制衡掌權者,所以百姓其實也不曉得掌權者要如何運用這些資料。
另一方面,如果將這種「改變點分析」的權利交給賢能者,確實可以即時發揮效果,早早對危機提出警告。
這自然可以運用在疫情的監控上,達成「超前預警」的觀念。但觀察衛福部的記者會上,不但沒有這種「超前預警」的觀念,反而是用「校正回歸」的方式來處理疫情,令人納悶為何如此。
當然,這種「改變點分析」最早是發軔於產業界,在醫藥界的應用相對較少,但絕不致於無人知道。因此,問題就變成是,衛福部記者會為何不用這種統計方式來預報疫情呢?陳時中部長為什麼可以很早就發現武漢疫情不比尋常,卻沒法發現台灣的疫情已經生變了呢?(相關文章:
陳時中批 WHO 內行人講外行話)
不過,新冠疫情既然不可能短期間就風平浪靜,現階段民眾多半還是要關心疫情的變化,所以,在往後的日子裡,善用「改變點分析」技術還是有其必要性。
另外,既然所謂「預測」是關於未來,那我們要如何在資料掌控在中央手中的情況下「檢討」過去呢?所有的診斷既然都是「主觀」的(而且掌握在中央手中),民眾又該如何取得「客觀」資料來檢討疫情的改變點究竟是何時浮現的呢?
(下圖提供一種可能)
相對於「死因」,「火化遺體數」確實是較為客觀的數據。因此如果從火葬場挖資料來反推疫情的改變點,應該還是可以估算五月的疫情是何時就出現變化與轉折點的。
「死者不會說話,所以要請法醫替他們說話」,這是日劇推理劇常見的台詞。不過,新冠肺炎是傳染病,死者遺體要儘早火化,所以沒有太多時間讓法醫推敲,但也正是因為是法定傳染病,所以有許多統計學家可以幫忙釐清案情的地方。只是,法醫是替「個人」說話,而統計學家應該是要替「社會」說話。
死者已矣,但生者應當珍惜死者留下的「遺言」(包括數據),勇敢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