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迷的喪鐘 – 棒球美感將不復存在。回到職場上,你的喪鐘敲醒了嗎?

如果你是棒球迷,應該會很討厭敵隊投手牽制一壘跑者 10 幾次,如果你在現場,應該會對敵隊投手大開汽水、狂噓狂吼;
如果你是棒球迷,當本隊投手牽制一壘跑者 10 幾次時,你絕對會大力按讚,因為你知道萬一敵隊快腿盜上二壘得點圈,就很可能靠著一支安打,打破 0:0 的僵局;
如果你是棒球迷,一定會有點吶悶當強力拉打者打擊,明明防守佈陣已經明顯嚴防他拉打,為何他仍堅持不用推打?只因不道德所以堅持男子漢的對決?
如果你是看美國大聯盟很久的球迷,應該會懷念之前沒有平局、打到天荒地老的時候,現在時興的「延長賽開局二壘有人制度」,真的好傻逼。棒球最美好的一個環節,不就是「攻方盡全力,不擇手段想方設法;守方無所不用其極阻止對方上壘?」現在制度改成,延長賽直接讓你上二壘,是在哈囉?Are you kidding me?
如果你是中職老球迷,應該會很懷念之前克力士、巴比諾,甚至王漢的快節奏,後來許多投手、打者都好拖,拖到一場比賽動輒 4 小時以上,讓長大之後多事纏身的我們,再也看不完一場棒球。
2023 年,美國職棒大聯盟實施多項新規則,引發不少爭議,也持續有人認為現任大聯盟主席Rob Manfred上任後持續實施毀滅棒球的新規定。大聯盟本季的新規則,包括限制守備佈陣,投球間隔計時,含限制投手退出投手板/牽制次數,以及加大壘包並移動壘包位置。此外本季開始賽程安排不再採用過去的排法,未來各隊每年都會跟其他29隊對戰,分區內球隊對戰場次將減少。而疫情後採用的延長賽開局二壘有人制度,將成為正式規則的一部份,未來例行賽都會繼續採用。對於大聯盟近年的種種規則修改甚至實驗,常常被球迷、媒體指為毀滅棒球,Manfred表示:「重點不在於改變比賽,而是要確保我們在球場上讓大家看到棒球最好的形式。」
作為一個球迷,我是感到失望的。但大聯盟是幹生意的,個人的失望從來不是主要考量。根據數據精算、商業考量、且經過小聯盟的規則實驗,而端上大聯盟的種種制度,絕對是非常縝密而且頭頭是道的。畢竟,美國大聯盟不會拿石頭砸自己的腳,「球迷買票入場」依然是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而當我們提到老球迷的抱怨時 – 「我們這群老人,會是進場的主力嗎?」不,可能是真的愈來愈沒耐性的 90 後甚至 00 後,所以嶄新的棒球烏托邦也許才是他們更愛的。愈速食愈好;比賽愈早結束愈好;投手牽制很煩好想滑手機;防守佈陣好煩都沒安打沒得分;壘包愈大愈好愈有可能盜壘成功乃至於滑回本壘得分,而打擊戰比投手戰好看多了啦。
作為一名職涯教練,大聯盟本季的 4 大新規則,包括限制守備佈陣,投球間隔計時(含限制投手退出投手板/牽制次數),加大壘包並移動壘包位置、以及例行賽採用延長賽開局二壘有人制度,正好可以比擬成 2023 幾項重大的工作趨勢變化,值得省思:

一、限制守備佈陣可類比為「企業在疫後要求員工回辦公室上班」

從 2023 年賽季起,大聯盟將禁止各隊擺出極端的拉打防守佈陣,這是大聯盟史上第一次對投捕手以外的防守球員,進行防守站位的規範和限制。這項規定的主要內容,就是內野手在投手出手時,雙腳必須踏在紅土區,而且二壘的兩側都必須各有 2 名守備球員;也就是說,內野手不能在任一側形成至少 3 人的內野手人牆,過去我們熟悉且常見的極端拉打防守佈陣將被禁止(資料來源: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101656)大聯盟之所以會在經過多年的內部討論、還有小聯盟的規則實驗之後,決定把守備佈陣限制帶到最高層級,主要目的是希望把過去我們常見、但近年逐漸消失的內野滾地穿越安打,帶回到大聯盟賽場上,減少打者刻意揮大棒只為追求全壘打的誘因,增加棒球賽事的美感,將 20、30 年前的復古棒球元素,重新融入到現在的頂級職棒當中(資料來源:https://tsna.com/article/68043)換句話說,「限制守備佈陣」是試圖想要找回一些棒球場上的復古元素,這跟許多企業在疫後想回歸「辦公室上班」的精神很像。因為「遠距辦公」確實造成更多疏離、無效合作甚至安靜躺平。但坦白而言,回不回辦公室上班其實是假議題,問題背後的問題應該是「怎麼樣的辦公模式對公司的業務效能最佳,同時可以兼具成本控制、員工舒服以及整體運作?」因此,這幾年有愈來愈多國內外企業真正擁抱混合模式,因為「辦公室上班」與「遠距辦公」確實各有優缺,Hybrid 也形成一個新常態。無論如何,企業若欲創造真正的混合模式,必須整合線上和實體,並提供兩者間無縫的溝通和互動,讓雙方獲得一致性的體驗。這包括提供科技與工具幫助員工不僅能夠在任何地方工作,更可以在自己的角色中成長茁壯。這更將延伸至識別和消除「距離歧視」(Proximity Bias),讓現場、遠距和混合工作的同仁擁有平等的成長機會(參考自:https://fc.bnext.com.tw/articles/view/2724?)。

二、投球間隔計時(含限制投手退出投手板/牽制次數)可類比為「少工時、高績效」

〔薪資透明、工時減少、最不會溝通的世代來了?2023最重要的職場10趨勢!〕指出,讓工作與生活更加平衡的「4日工時制」逐漸受到關注,美國波士頓學院、都柏林大學學院和劍橋大學針對超過20家企業的調查結果,也顯示每週只工作4天,反而讓公司的銷售額增加,員工的倦怠感也因而降低。更有甚者,非營利組織4 Day Week Global已與英國、西班牙、冰島、美國、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等國家的當地企業合作,推動「週休三日」實驗(資料來源:https://www.cheers.com.tw/talent/article.action?id=5101519&page=2)。這些前瞻的作法,在台灣這樣傳統農業為主、後來代工之島,重視勞力、時間付出、多做多有的國家看起來很遙遠,但要知道,以前台灣也跟大陸一樣是 996(早上九點上班、晚上九點下班、一週工作六天),一週只休一天,後來進階到週六上半天,然後就是週休二日。你說不可能,我覺得是時間早晚。
我曾跟內人討論若彼此的公司真的實施「週休三日」,而第三日可以自由選擇的話,彼此會選那一天放假?我們有志一同地選擇了「星期三」,因為人的專注力是有限的,如果每工作兩天就能休息一天,我相信效率一定會大增。但這邊的真議題其實是,「週休三日」的前提,一定是企業主的營收跟淨利可以維持甚至更好,否則不可能實現。更有可能的是,在 AI、無人機等機器人大軍能夠取代許多人的工作,老闆掐指一算很划算的話,也許就直接汰除末段班員工,「週休三日」?讓你「週休七日」好了,反正我有機器人……

三、加大壘包並移動壘包位置可類比為「求職及求才管道同步多元化」

求職及求才早已從過去的點到點變成如今的一個面。找工作除了傳統的人力銀行外,透過獵人頭、Linkedln、甚至建立個人品牌,透過微人脈找工作,已是最夯的趨勢。筆者過去的幾份工作中,只有一份是透過人力銀行,其他都是獵人頭或者朋友圈的轉介。我也聽過幾個透過微人脈找到好工作的故事。
【真實故事一,如有雷同,當然雷同】
朋友 Jackson 發了一封私訊給 8 年多前因工作認識的朋友,約她喝咖啡,請她提供一些關於戀愛跟職涯上的建議。8 年不見,毫無預設的一杯咖啡,那天下午稱不上一見如故,卻從 Jackson 的撞牆期談到她手中的職缺。後來,報到的人不是 Jackson ,是他的拍拖對象。
【真實故事二,如有雷同,當然雷同】
表妹 Mary 原本在壽險業工作,有一天接到輕熟的前同事的來電,問 Mary 能不能隔天跑一趟淡水,幫忙上課,原因是原本說好的講師臨時確診。Mary 看了看行事曆,便答應了這個邀約。那一天,前同事公司的董事長剛好有空來聽課聽了 15 分鐘,對 Mary 讚譽有加,後來甚至開出了比 Mary 年薪多 27% 的 Offer……
另一方面,企業求才如果還停留在刊登了招募啟事就等著履歷上門,那就真的太可怕了。首先,除了傳統的幾間「數字人力銀行」外,新創人才彈藥庫Yourator、科技人才火藥庫Cakeresume、類獵人頭公司 glints、Linkedln 等都是可以開拓的渠道。如果可以,人資主管或用人主管也可以主動去 FB 相關求職社團刊登徵才啟事,希望有能之人帶槍投靠。更不用說雇主品牌的形象優化,也是求才的一大助力。
大缺工潮狂襲,〔2023 年面臨 9 大職場趨勢,如何影響雇主與人資的工作?〕一文也提醒,以學歷、經歷評估面試者的方法不再管用,組織應更聚焦「技能本身」,《Forbes》也表示,像是軟體開發等職位,並不一定需要學位才能證明能力,當擴大網羅人選的範圍,會有助於加快招聘速度,提昇勞動力思維多樣性,且據研究機構The Burning Glass Institute 分析數百萬個線上職缺,要求大學學位的工作從2017 年的 51% 到2021 年已降至 44%(資料來源: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66454),這些招募思維的進化在在轉變擴大打擊面,不被傳統學歷、學位以及證照等綁架,理論上應該能網羅更多元人才,就跟 MLB 本季的壘包從15英吋(約38.1公分)加大到18英吋(約45.7公分)一樣,應該能促進求才媒合率才對。

四、例行賽採用延長賽開局二壘有人制度可類比為「ChatGPT 改變遊戲規則」

〔ChatGPT將衝擊整個產業結構?專家評估未來最可能消失的10種工作〕一文指出,包括:
1. 技術工作(程式設計師、數據分析師、軟體工程師)
2. 媒體工作(廣告、內容創作、寫作、新聞)
3. 法律工作(律師、法務人員)
4. 市場研究分析師
5. 老師
6. 財務工作(財務分析師、個人理財顧問)
7. 交易員、銀行行員
8. 設計師
9. 會計師
10. 電話銷售員(資料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99660
Sam 是一位全端工程師,已經在工作中使用 ChatGPT 大約 8 個月,一邊指導它,一邊讓它協助部分工作。
我問 Sam,「如果是今天,ChatGPT 可以取代他幾成工作?」
Sam 回答:「不到 1/4。它還只是個 Baby。」
我再問 Sam,「你估計多久,ChatGPT 可以取代你 3/4 的工作?」
Sam 回答:「不到三年。慢的話。保守估計。最保守的那種。」
遊戲規則天翻地覆,你原本擅長的技能組合被宣布無用時,我們只能選擇變成操控者(組織內最會擅用 ChatGPT 的人)、轉舵者(轉弦增進其他技能)或者管理者(從「專業工作者」( Individual Contributor ) 上位成「管理人士」 ( People’s Manager )),你的選擇,是什麼?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86會員
191內容數
曾向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執行簡報。累積超過181場演講或訓練,主題涵蓋:履歷表/自傳/Cover Letter撰寫、面試技巧與職涯諮詢、社群行銷、減醣心得與體適能、咖啡等;著作散佈在《大人學》、《Cheers》、《商業週刊》、《104》等。也在 104, 1111, Yes123, Sofasoda 等擔任職涯顧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