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原獨火塘|移民與原住民:悲傷與被害的身份認同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歡迎回到原獨火塘。上週我們從原住民的角度來談環境,今天讓我們近一步談談身份認同的相關問題。
本月初,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倫敦市發生了一個穆斯林家庭被害事件,一家五口中有四人被殺,倖存的九歲男孩則受了重傷。在這之前,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甘露市寄宿學校舊址才發現了215具原住民學童的遺骸,震驚了全加拿大,隨之而來的這個噩耗明顯的是個伊斯蘭仇恨事件,看來除了「被害」以外,與甘露市的事件並無關聯。
但居住在家大略省倫敦市的一名穆斯林女子賽伍德(Fatima Syed)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她出身來自巴基斯坦的移民家庭,在6月8日走上街頭,加入數千民眾的行列,弔唁與她同為穆斯林的阿弗薩一家(Afzaal)。她在街頭有一段遭遇,使她深受震撼,於是她投書給加拿大的女性雜誌《女主人》,文章標題是:〈身為穆斯林,我受到恐伊斯蘭症的威脅。作為移民,我對不起原住民〉。
震撼了賽伍德的是一個不怎麼引人注意的景象:在群眾聚集的現場,有個男人手持旗竿,上面張著賽伍德不認識的旗幟:深藍色的底,白色的無限符號。每當群眾安靜下來,那個男人就會「雙手緊握旗竿,在灰霾的天空下搖動那亮藍色的旗幟」。
賽伍德好奇的在手機查詢「藍旗」和「無限符號」,想知道這面旗子代表什麼。她得到的結果是:這是梅蒂斯人(Métis)的代表旗。
梅蒂斯人是加拿大聯邦政府所承認的三個原住民族群體之一,另外兩個群體分別是第一民族(First Nations)和因紐特人(Inuit)。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說明,因努特人是居住在加拿大北部、阿拉斯加、格陵蘭等地的極地民族,第一民族是居住在北美洲森林線(約北緯60°)以南的民族,梅蒂斯人則是早期英法殖民者與北美本地人的混血後代。
梅蒂斯之名來自古典時代晚期的拉丁語,mixticius,意思是「混合」,用以代表歐洲文化和北美本地文化的混合,無限大符號也用來表現這個混合的概念,也是梅蒂斯人對文化永存的祈願。
▼ 梅蒂斯人是在加拿大的《1982年憲法法案》(Constitution Act of 1982)才被承認為原住民族,但他們以這樣的自我認識生活在北美大地已經有數百年了。根據2016年的官方統計,加拿大境內約有58.7萬梅蒂斯人,這指的是自我認同為梅蒂斯的人數,不代表這些人都具有梅蒂斯人的法律身份。圖為十九世紀梅蒂斯人老照片。
知道眼前旗幟是梅蒂斯旗之後,賽伍德決定上前攀談,詢問這名男子為何在這個場合出現,她得到的回答是,梅蒂斯人與穆斯林社群一同譴責這些暴力事件。賽伍德意識到,哀悼甘露市寄宿學校學童的聲明墨水未乾,人們就開始發表譴責恐伊斯蘭症的聲明了。
這是賽伍德反思己身處境的起點,也是她反省自己與原住民族相對位置的起點。她在某個時間點上意識到,身為移民(immigrant)的她自己,其實也是原住民口中的墾殖殖民者(settler),也許像她這樣的移民在加拿大定居並不以暴力為途徑,但從原住民的角度來看這分別沒有多少意義。
賽伍德在文章中明白書寫她在這樣的邂逅當中體會到的震驚與羞愧。她可能意識到自己的穆斯林身份雖然受到一定人群的仇恨,但畢竟舉世皆知何為穆斯林,梅蒂斯人卻不一樣。作為同樣可能被仇恨的對象,梅蒂斯或其他加拿大的原住民身影是模糊的,他們的旗幟不被知道,他們的訴求不被聽見——至少賽伍德在移民到加拿大的時候不需要學習認識加拿大的原住民族——如果不是一下子挖出215具骸骨,那些灰暗的往事也無人追究。
賽伍德的文章以羞愧起始,以溫情結束,她在文章中找到了與原住民的連結。她認為移民和原住民都是被仇恨的對象,因而彼此的步調一致,或至少移民應該和原住民步調一致。她的這個結論未見得能夠廣受原住民的欣然同意與接納,但原住民一定都樂見有移民展開這樣的反省。原住民和墾殖者之間最大的矛盾,在於墾殖者不願意承認自己是殖民者,或者只承認過去的殖民而否認當前的殖民,而賽伍德的經驗指出一個相當尖銳的事實,對任何人而言都是警告:「不要等到自己也成為被仇恨的對象,才開始反省自己是否曾經站在仇恨的位置。」
仇恨有千百種態樣,其中有一種是從來不曾親身去仇恨誰,但始終拒絕去為過去開始的仇恨劃下句點。我們經常聽見非原住民發出「我又沒有做對不起原住民的事」這樣的聲音,但從原住民的角度來看,講這種話的人存在的本身就已經傷害了原住民,不是因為他講的話很難聽,而是因為:如果沒有墾殖者強奪土地的過去,他根本不可能以一個人的型態在此時此刻說這樣的話。
這一點正是賽伍德在那數千人弔唁死者的場合上學到的一課。
Sources: Global News

原獨語錄045|起點像是污點,污染或遮蓋抹去,都使其存在更為明顯,與主體存在始終相關相聯。
avatar-img
114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各個部落流傳的植物故事或許有所差別,但有一個明顯的共通點,那就是相信植物之間存在著親密的關聯,表現在人們如何接納學習植物的共生方式,並從中走出人類的生存之道。
原住民運動是一種運動,且經常與環境運動有所合作,這往往讓人以為兩種運動屬於同一個場域,或者可以被等同視之,但這是對原運極大的誤解。原運不是一種社會運動,甚至不是一種政治運動,因為原運的基本立場是否定墾殖殖民國家的正當性。
從原運的角度來看,原住民企業在社會上扮演特殊的角色,給人「元氣滿滿」的印象,自有一種社會教育的利基,也可以被視作廣義原運的一部分。
殖民觀點和原住民觀點彼此對立,庫克小屋只是殖民遺緒與原運拉扯的其中一例。不過本週有一本關於庫克小屋的小書在墨爾本出版,號稱提供關於小屋的複數文化觀點,是首度有原住民學者參與庫克小屋的文化詮釋工作。
我們當代科學性的認知體系講究客觀,認為事物有其本質,因此人的記憶可以被貯存在博物館、檔案館、文化中心裡。但原住民作為口述文化的成員,是從活人口中聽見過往,走入實境體會過往,現代知識體系自認的客觀中立等一切價值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實踐。活過前人所活過,這就是傳承。
這一切屬於觀光客和財閥,與猶加敦半島的馬雅原住民並沒有關係。馬雅人至今沒有被納入這繁榮興盛的產業,多半從事小規模的農作,或者在以他們為名的度假村謀得建築或清潔的工作,過著窮困的生活。
各個部落流傳的植物故事或許有所差別,但有一個明顯的共通點,那就是相信植物之間存在著親密的關聯,表現在人們如何接納學習植物的共生方式,並從中走出人類的生存之道。
原住民運動是一種運動,且經常與環境運動有所合作,這往往讓人以為兩種運動屬於同一個場域,或者可以被等同視之,但這是對原運極大的誤解。原運不是一種社會運動,甚至不是一種政治運動,因為原運的基本立場是否定墾殖殖民國家的正當性。
從原運的角度來看,原住民企業在社會上扮演特殊的角色,給人「元氣滿滿」的印象,自有一種社會教育的利基,也可以被視作廣義原運的一部分。
殖民觀點和原住民觀點彼此對立,庫克小屋只是殖民遺緒與原運拉扯的其中一例。不過本週有一本關於庫克小屋的小書在墨爾本出版,號稱提供關於小屋的複數文化觀點,是首度有原住民學者參與庫克小屋的文化詮釋工作。
我們當代科學性的認知體系講究客觀,認為事物有其本質,因此人的記憶可以被貯存在博物館、檔案館、文化中心裡。但原住民作為口述文化的成員,是從活人口中聽見過往,走入實境體會過往,現代知識體系自認的客觀中立等一切價值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實踐。活過前人所活過,這就是傳承。
這一切屬於觀光客和財閥,與猶加敦半島的馬雅原住民並沒有關係。馬雅人至今沒有被納入這繁榮興盛的產業,多半從事小規模的農作,或者在以他們為名的度假村謀得建築或清潔的工作,過著窮困的生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你知道嗎?美國有個叫托馬斯·索維爾的教授在他寫的書裏說,“皮膚顏色在我們這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個人種都沒能逃出歧視的魔爪”。雖然現在大家都流行說反歧視,但其實這種現象在美國歷史上一直存在,到今天也還是個大問題。 首先,我們得說說這個問題的起源:那就是殖民侵略和黑奴貿易。早在殖民地時期,美國就開始
Thumbnail
《等待在夜裡被捕》是一本討論新疆維吾爾地區的種族滅絕的回憶錄。作者塔依爾用著平靜的語氣,敘述著維吾爾人在中國恐怖統治底下,被官方各種抹黑與貼上標籤,以極端宗教思想、民族分離主義與暴力恐怖等原因,受到打壓、逮捕,甚至被送去「教育」。 ╻我們與新疆的距離 作者塔依爾當初用維吾爾語書寫回憶錄,如今
Thumbnail
台北東北角的一處靜謐濱海村落,有一座祠堂坐落在居民的後院中。它外觀與傳統形式無異,漆成紅色的屋樑和磚頭牆,上頭寫著「巴賽祖師廟」──這裡是貢寮的新社村。 巴賽是什麼?大家或許沒什麼頭緒,但它的另一個稱呼「凱達格蘭」可就家喻戶曉......
很多人都知道紐約市是一個移民城市,不少居民來自移民的家庭,問問這裏的居民都總能夠連繫上父母或祖父母在什麼時候移居到這裏,在我認識的華人社群中,很多都是第二代,想不到去到斐濟這個大洋洲的小國,也有一個華人圈子,除了有一些從中國移民到這裏經商的華裔居民外,在我們的教會中竟然也有幾位年輕的華裔斐濟人⋯⋯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青鳥行動期間在濟南教會參加晚禱,其中一天是一位原住民牧師證道,在投影幕上顯示的名字,同時出現他的原住民名字和華語名。 牧師在證道中說,他曾經因為無法在外面使用自己的母語,而不認同自己的原住民身份,甚至會不敢讓別人知道自己是原住民,直到30歲以後才找回自己的名字。 我沒有印象我經歷過「請說
Thumbnail
儘管墨西哥人與原住民的威脅從未消退,德克薩斯人在抗擊外敵之餘,也沒忘記對付近在咫尺的惡鄰,老西部的血仇自此應運而生。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
你知道嗎?美國有個叫托馬斯·索維爾的教授在他寫的書裏說,“皮膚顏色在我們這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個人種都沒能逃出歧視的魔爪”。雖然現在大家都流行說反歧視,但其實這種現象在美國歷史上一直存在,到今天也還是個大問題。 首先,我們得說說這個問題的起源:那就是殖民侵略和黑奴貿易。早在殖民地時期,美國就開始
Thumbnail
《等待在夜裡被捕》是一本討論新疆維吾爾地區的種族滅絕的回憶錄。作者塔依爾用著平靜的語氣,敘述著維吾爾人在中國恐怖統治底下,被官方各種抹黑與貼上標籤,以極端宗教思想、民族分離主義與暴力恐怖等原因,受到打壓、逮捕,甚至被送去「教育」。 ╻我們與新疆的距離 作者塔依爾當初用維吾爾語書寫回憶錄,如今
Thumbnail
台北東北角的一處靜謐濱海村落,有一座祠堂坐落在居民的後院中。它外觀與傳統形式無異,漆成紅色的屋樑和磚頭牆,上頭寫著「巴賽祖師廟」──這裡是貢寮的新社村。 巴賽是什麼?大家或許沒什麼頭緒,但它的另一個稱呼「凱達格蘭」可就家喻戶曉......
很多人都知道紐約市是一個移民城市,不少居民來自移民的家庭,問問這裏的居民都總能夠連繫上父母或祖父母在什麼時候移居到這裏,在我認識的華人社群中,很多都是第二代,想不到去到斐濟這個大洋洲的小國,也有一個華人圈子,除了有一些從中國移民到這裏經商的華裔居民外,在我們的教會中竟然也有幾位年輕的華裔斐濟人⋯⋯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青鳥行動期間在濟南教會參加晚禱,其中一天是一位原住民牧師證道,在投影幕上顯示的名字,同時出現他的原住民名字和華語名。 牧師在證道中說,他曾經因為無法在外面使用自己的母語,而不認同自己的原住民身份,甚至會不敢讓別人知道自己是原住民,直到30歲以後才找回自己的名字。 我沒有印象我經歷過「請說
Thumbnail
儘管墨西哥人與原住民的威脅從未消退,德克薩斯人在抗擊外敵之餘,也沒忘記對付近在咫尺的惡鄰,老西部的血仇自此應運而生。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