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就像心靈的醫院。希望觀眾朋友來看了以後,覺得這些作品把平常說不出來的話、不知道如何表達的東西,幫忙傳達出來。希望大家能從中獲得共鳴。」_塩田千春
經歷過流產、罹患卵巢癌、喪父,然後癌症又復發,塩田千春可說是一位不斷地面臨生死交界、將生活中未知方向的種種恐懼,轉化為創作力量的藝術家。
2021年正值許多國家仍正面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時,她不畏疫情的危險仍親自帶著工作人員來臺策展,像是在不安的局勢之中,為臺灣人帶來一股安定的力量。
而台北,卻也是她海外巡迴展覽第一個如期舉辦的城市。
《不確定的旅程》
糾纏交織著大量紅線的《不確定的旅程》應該是整場展覽中最醒目的一個空間,有別於在東京六本木森美術館的展出,北美館獨特的挑高空間,遠看有種像躲進人體臟器裡的神祕感。
塩田千春 作品中的紅線象徵著血液,也像是人際關係的脈絡,是東方社會裡時常講的血緣關係,但我看則更像是華人社會很講求的緣份。 可是啊...人與人之間的關聯也常是最麻煩的,我現在最討厭的就是愛惹麻煩的人了!
《去向何方?》
2019年在六本木的森美術館展出這件作品時,是懸掛在往53樓手扶梯的正上方;而在北美館則是在大廳一入場的長廊處,因為有自然光線照射而顯得更加明亮。 因地制宜的藝術品,真心覺得我們的北美館蠻優秀的!時常每隔一陣子就需要把自己丟進去個半天,總會有洗滌心靈的作用。
《內與外》
疫情之前最後一趟出國的旅行正是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而《內與外》這件作品則是與曾在豊島展出的《遙遠的記憶》重疊了相同的概念;同樣都蒐集來自不同家戶而來的廢棄門窗,觀看的同時,心中撿拾起重回瀨戶內海的感動。
從工地裡拾來的大量廢棄窗戶並堆疊如牆面般地劃分內外空間,形塑出看得見與看不見的阻隔。作品中的牆、門窗也被比喻為人的第三層皮膚。每扇窗又都好像有自己的故事一樣的貯立著。
《時空的反射》
衣服是人類的第二層肌膚,白色的洋裝被鏡射的黑線重重包圍著,到底作品裡有幾件洋裝?要仔細點看,只是我剛好也穿了件米白色系的長洋裝。
《靜默中》
作品中一台燒焦的鋼琴,靈感來自於是塩田千春九歲時鄰居家失火的記憶,燒焦鋼琴再也無法彈奏,可是影像畫面卻是從孩童時殘留至今,以黑線繼續纏繞著一旁有好幾把的木椅,從彈奏者的位置蔓延出去,卻無法再發出任何聲響。
《繫著微小記憶》
這件作品在六本木的森美術館展出時,是位在53大樓靠窗戶旁的位置,觀展的同時還能眺望東京的街道;但在北美館則是特意在展區後方開了一個洞口,讓兩個的角度都能來觀看這件作品。
話說 六本木hills Tokyo City View我已經上去看過兩次了,所以之後再去我都寧可把錢花在森美術館,自己去看展了吧!
塩田千春說她自己平常就喜歡收藏小物件,而這些像是扭蛋公仔、食玩的小道具竟也呼應著她過去的創作,比如小鋼琴、小椅子等等,仍舊是以紅線牽起整場展覽的完整性。
《外在化的身體》
當時塩田千春在答應森美術館的策展邀請後,隔天的醫院回診被醫生知腫瘤再次復發,這件事帶給她很大的震撼。這件作品是她在癌症復發後,因此以自己的手腳翻模,局部利用網狀的紅線相連結而成;可是,當靈魂與想法是分開的時候,靈魂有時是會追趕不上身體的,如此的創作反映了她當下最真實的心情。
「如果有一天我死去了肉體不存在世界上了,那我的思想會到哪裡去呢?」_塩田千春
《集聚—找尋目的地》
匯集400多個塩田千春在德國跳蚤市場購入的老行李箱所創作出的作品,以紅線由高到低的懸掛,並運用馬達裝置讓行李箱反覆跳動著,象徵即將啟程的人們心中的徬徨。
疫情前幾乎每年固定出國一趟的我,在疫情後也像是時間停滯般的內心煩躁不已;若縱觀整個人生都像是一趟長遠的旅程,此時的稍做停歇,似乎也該做為重新思考目的地的準備期,期待著還能再次整裝出發的機會。
話說當時開幕的隔天就跑去觀展,同時也正面臨著四十歲生日前夕的不安情緒,對比著美術館內年輕的少男少女們不時地自拍或互相拍照,心中那些不會被拍照打卡上傳的心酸,對著別人也許勉強笑一笑就可以蒙混過去。猶如塩田千春作品中許多的不確定的、疑問句的主題性,內心許多血液無法通透的地方,有一天會或許會壞死,生活中的苦痛,卻都好像被那些纏繞的紅線緊緊包紮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