塩田千春接受La Vie專訪時提及自己創作時會收集別人用過的物品,而且最好附上使用者的話語,看看那是在什麼樣的場合或出於什麼原因使用那項物品,然後她再用絲線「串連起物品裡的記憶」,如此一來,「從不存在裡,存在漸漸透顯了出來」。我在觀展時,更深刻感受到「物品也有靈魂」,物品的靈魂就是「使用者與物品間相處時點點滴滴的回憶」,所以才有「睹物思人」一說,看到舊物就捨不得丟,是因為舊物常串聯起自身與他者相處的所有回憶。在《集聚-找尋目的地》的作品中,看到數量浩大的行李箱在展區空間串聯在一起,彷若川流不息的旅客一般,就會遙想著這些旅客們扛著這一個個的行李箱,不曉得他們曾經去過哪裡?未來又將前往何方?在《靜默中》的作品中,看著展出的燒焦鋼琴,就會不禁揣摩:9歲時的塩田千春有彈過這台鋼琴嗎?她對這台鋼琴是否有些特殊的情感?
整個展覽中最讓我衝擊的作品是《During Sleep》。雖然北美館現場沒有直接展出實體作品,只有用錄像呈現,但看著錄像中一個個使用過的病床在偌大的空間排列,病床上都躺著活生生的人,包括塩田千春在內的24名女性安靜地躺在病床上,象徵生命,也象徵病人,不管是病床還是病床上的人們都被交織、層層疊疊的黑線巨網包圍著、籠罩著,讓我感受到即便人活著,也隨時可能被黑暗、噩夢或死神吞噬的恐懼。尤其最近台灣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狀況嚴峻,更讓我心有戚戚焉。《During Sleep》是在塩田千春被診斷罹癌、在病床上度過數月後產出的作品。光是看到作品的錄像,就覺得生與死搏鬥的力量強大到令人震懾!
2000-2005年,塩田千春被診斷罹癌;2013年,歷經6個月孕期卻不幸流產;幾個月後,她的父親在長年身體癱瘓之下撒手人寰;更糟的是,2017年她的癌症又復發。罹癌、躺在病床上治療、懷孕、流產、喪親、癌症復發,這些過程都引發她來回於生死兩端的焦慮,也讓她不禁思考:靈魂是什麼?死後的我還在嗎?若還存在,那存在的是什麼?死後的我或靈魂又將前往何方?
展場的最後一個作品就是《關於靈魂》。生病後的塩田千春開始思考靈魂的議題,因為她得知癌症復發時,她的女兒差不多10歲,身為一個母親,她很擔心:萬一有一天她離世,她的女兒要怎麼辦?女兒又會如何思考媽媽的離去?以此為發想,才找來德國的小朋友進行訪談,問他們:「你覺得靈魂是什麼?你覺得靈魂從哪來?會前往哪裡?」等問題。最近台灣疫情嚴峻,我想多數時間宅在家防疫的大家,或多或少也因疫情引發起對染病以及生死議題相關的焦慮,如果今天訪問你我:「靈魂是什麼?死後的你會去哪裡?」「如果你感染COVID-19了,你會怎麼辦?你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如果你不幸染病,最後因病而離世,死後的你會去哪裡呢?」本獅光想到這些問題,就已經覺得寒毛直豎,不敢進一步想下去,那你呢?你覺得靈魂是什麼呢?死後的你又會前往何方?
*關於展覽的參考資料:
*關於「死後是否有靈魂」以及「用心理學角度研究瀕死經驗」的延伸閱讀:
*關於「如何面對死亡恐懼」的心理學/哲學書籍延伸閱讀:
廖婉如、陳耿雄(譯)( 2017)。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原作者:Irvin D. Yalom)。台北市:心靈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