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閱讀新知|《直擊!森美術館數位行銷現場》的發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讓美術館的社群網路小編站出來出一本書,在日本美術館界來算是一件特別的事,但以數據來說,若不是〈森美術館〉挺身出版,其他日本美術館也很難說服大眾自身在「數位行銷」這一塊所做出的努力與成績。
《直擊!森美術館數位行銷現場》
〈森美術館〉的數位行銷是不是做得最好呢?
來舉個例子。再度開放的〈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展覽「塩田千春展」來自2019年〈森美術館〉的企劃展覽,創下了66萬的高觀展人次,其僅次於美術館的開幕首展「HAPPINESS」的73萬人次。至於2018年所舉辦的「林德羅.厄利什展」與「建築的日本展」,則分別以61萬多與53萬多觀展人次,成為當年度日本最多人看的展覽前兩名。展覽本身的魅力當然是主因,但是看展人是從哪裡來的呢?

根據來館觀眾的參觀動機調查中得知,參觀者的訊息取得有超過六成來自網路,其中透過網路訊息來館的參觀者中,有55.6%的動機來自SNS(社群媒體),也就是IG、FB和twitter,三者中更以IG的追蹤人數增長最快,到了2021年已突破20萬人暫居第一,而三平台的追蹤人數合計超過60萬人,奠定其最多網路追蹤者的日本美術館首席位置。(其他參觀動機有包括來自電視、廣播共18.1%,車站、車廂廣告、報紙與雜誌等四者合計6.8%。)
美術館裡的種種體驗成為去實體美術館的一大魅力。
因此對美術館而言,SNS已經成為展覽集客不可或缺的工具,而負責SNS行銷的「網路小編」(或稱社群媒體管理員),足顯其工作的重要性,這個職位能夠以遠低於其他媒體宣傳的成本,創造出高影響力與感染力的宣傳效果,然而此一過去沒有的職位角色,在現今該如何扮演又如何創造新局?
2009年的「艾未未展」開始,就開始開放民眾在館內拍照。
〈森美術館〉從2009年的「艾未未展」開始,就開始開放民眾在館內拍照,成為日本美術館界的一大創舉。雖這個作法在歐美已行之有年,但目前許多美術館仍是以「禁止」與「限制」來規範觀展者,並經常以「影響參觀秩序」或「版權問題」為由對觀展者加以禁限,而不是像〈森美術館〉為了實踐這樣的環境,做足了工夫與參展者與作品版權溝通,也持續鼓勵民眾拍照上傳,直到10年後的今天,在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領域上的努力也逐漸展現成果。
從2015年開始擔任社群小編的作者洞田貫晉一郎,在這本直擊!森美術館數位行銷現場:活用IG、推特、臉書社群媒體推廣展覽的第一線實戰筆記書裡,真誠地分享了自己對於執行美術館的數位行銷工作內容、技巧、心態、觀念與思考。在此之前他便在集團內擔任過設施客服、企劃與公關等職務,特別是客服的工作讓他能以第一線人員的同理心並熟知民眾的需要,來擔任社群媒體管理員,且對各種新媒體充滿好奇與熱情。
村上隆的五百羅漢圖展使用了許多數位行銷的技巧去吸引不同族群前來觀展。
他認為「理解經營SNS的本質,才是最高明的技巧」。像是關於IG傳播的觀念裡提到:儘管IG傳播十分重要,展覽企劃時找出可以「曬IG」的作品並不是以行銷為目的,而是先在展覽中被認定是絕對必要的「重要作品」才會選為「必曬作品」而展示在觀眾面前。
「展示當代藝術的美術館,必須將這個時代、這個場所應該展出的作品,透過洗鍊的策展方式加以展示,才有價值,展覽才能感動大眾,甚至才能帶動社會。」站在行銷的角度來看,高品質的展覽倘若無人參觀欣賞,則不具任何意義;因此回歸展覽本質,並看如何充分靈活運用原有內容,才能在行銷上發揮作用。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在2018年吸引了66萬人到森美術館參觀。
但是講起這份工作的目的其實與「網軍」、「網紅」或是「網美」很不一樣,創造網路的高流量是只是手法,真正的目的不是要打倒敵軍,或成為一呼百應的高人氣KOL,或是想藉由線上平台來取代美術館的體驗,而是讓人願意走進實體美術館看展覽。這樣一來,將線上結合線下才算是完整的工作。這正是小編心聲。
接下來的七分鐘裡,摘錄全書中我所挑選的精華重點與大家分享:

◎失敗經驗:「主題標籤」的正確用法
原本美術館在「林德羅.厄利什展」時所訂定的hashtag主題標籤是「#林德羅展」...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489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私閱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2020-2021針對城市為《文化快遞》撰寫的觀察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想到小學時,每天都有打掃時間,一下!課!,大家就會衝到教室後面搶掃帚,倒不是狂愛掃地,而是要搶到好掃的Type(小學生有在意這個嗎?),或是先搶先掃先收拾書包準備等放學,當時還覺得芒草掃帚真是過時了,不該用塑膠掃把比較「現代」一點嗎?
以柔克剛能屈能伸的「柔軟」,到底是彈性?還是塑性?兩者差別在於「彈性」是當物體被施加外力後變形,但因擁有彈性所以能夠回復原貌;至於「塑性」,更像是我們常講的可塑性,如黏土或是金屬,被施加壓力後便予以塑型,變成新的樣貌......
雖然大家都希望能創作出爆款秒殺的熱門商品(Boom!!), 但成為「經典」或者是「長銷商品」更是一種境界。 不過,長銷商品究竟是一種機緣還是仰賴後天努力,這本書不只適合對日本設計有興趣的朋友,關於商品如何長銷且感到好奇者,更可從中窺探。
有時候傳記之所以會讓人失去耐性,就是在於他們離真實生活太遠了點,而那些改變世界的非凡人物往往被塑造得「神格化」而遙不可及....
年前收到出版社寄來推薦的新書《致美好的你:寫給一年十二個月份的日常情書》是集結日本《生活手帖》雜誌裡自1969年連載的人氣專欄。文章的執筆者,其實就是《生活手帖》的創辦人與社長大橋鎮子(1920-2013),她從49歲時開始負責該專欄,一直到本書出版時......
看見《生き甲斐:在當下,發現美與不美》這本書時,我彷彿看見一個似曾相似的名字——英國攝影家Michael Kenna,是作為本書的攝影。原來我在2009年的時候就買過他的攝影集《MICHAEL KENNA IN HOKKAIDO》......
想到小學時,每天都有打掃時間,一下!課!,大家就會衝到教室後面搶掃帚,倒不是狂愛掃地,而是要搶到好掃的Type(小學生有在意這個嗎?),或是先搶先掃先收拾書包準備等放學,當時還覺得芒草掃帚真是過時了,不該用塑膠掃把比較「現代」一點嗎?
以柔克剛能屈能伸的「柔軟」,到底是彈性?還是塑性?兩者差別在於「彈性」是當物體被施加外力後變形,但因擁有彈性所以能夠回復原貌;至於「塑性」,更像是我們常講的可塑性,如黏土或是金屬,被施加壓力後便予以塑型,變成新的樣貌......
雖然大家都希望能創作出爆款秒殺的熱門商品(Boom!!), 但成為「經典」或者是「長銷商品」更是一種境界。 不過,長銷商品究竟是一種機緣還是仰賴後天努力,這本書不只適合對日本設計有興趣的朋友,關於商品如何長銷且感到好奇者,更可從中窺探。
有時候傳記之所以會讓人失去耐性,就是在於他們離真實生活太遠了點,而那些改變世界的非凡人物往往被塑造得「神格化」而遙不可及....
年前收到出版社寄來推薦的新書《致美好的你:寫給一年十二個月份的日常情書》是集結日本《生活手帖》雜誌裡自1969年連載的人氣專欄。文章的執筆者,其實就是《生活手帖》的創辦人與社長大橋鎮子(1920-2013),她從49歲時開始負責該專欄,一直到本書出版時......
看見《生き甲斐:在當下,發現美與不美》這本書時,我彷彿看見一個似曾相似的名字——英國攝影家Michael Kenna,是作為本書的攝影。原來我在2009年的時候就買過他的攝影集《MICHAEL KENNA IN HOKKAIDO》......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日本島根縣安來市,有一座美術館靜靜地佇立著,它不僅是藝術愛好者的天堂,更是自然景觀的絕佳典範。這就是足立美術館(Adachi Museum of Art)。這裡融合了頂級日本畫作收藏和令人嘆為觀止的日本庭園,是日本文化中的珍寶。
Thumbnail
🎨有人去看了奇美博物館的特展嗎? 記得當初早鳥票的時候, 可是引起一陣搶票炫風, 我心想這年頭博物館的票和張學友的票一樣難搶, 到底發生什麼事情了? 講是這樣講, 我也去搶了(那你還敢講!) 但說實話,我對於這些畫家其實不熟, 說不熟是客氣,應該說不認識, 在時報的綾翊介
Thumbnail
逛美術館一直都不是我們這一輩出遊的首要目的,不過最近這幾年,吹起一陣行政機關親民風,南美館不僅打者成為全民的美術館的頭號,更在2019年新建了二館,白色透明的建築物吸引了更多人去朝聖,現在參觀門票一張兩館通用,裡面不只有上千件藝術品可參觀,還有兒童藝術中心,參觀藝術其實一點都不無聊!
Thumbnail
你逛美術館嗎?上一次走進美術館,是什麼時候?看了哪一個展?是為了什麼而走進那座美術館呢?隨著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在美術館或特定作品前拍照、打卡、上傳社群帳號的群眾,變成美術館的另一種風景。藝術的公關操作很成功,全民美術館的目標是否也成功了呢?
Thumbnail
這篇分享將介紹室長心目中的第一名展覽,種子は語る(Seed Stories)by Thierry Ardouin。
眾所周知,每年10月底至11月初,東京的神田神保町舊書展,可謂是愛書人的一大盛事,他們在熱絡的人潮中駐足徘徊,幸運者淘到或尋得自己的所愛,為平凡的日子增添樂趣,自己的精神世界因而豐富起來。此外,神田古本街即使不舉行大型舊書展的時候,它同樣吸引愛書人前往朝聖,研究者蒐集寫書資料的寶地。嚴格講,我不算是
Thumbnail
また好すきにさせる 深深的為你著迷 誰だれもが目めを奪うばわれていく 君きみは完璧かんぺきで究極きゅうきょくのアイドルあいどる 任何人的目光都將被你奪去 你就是完美且究極的偶像
Thumbnail
台北國際書展觀展心得 台北國際書展真的是個很特別的地方,對第一次觀展的我那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組合 本次的人數據新聞所說有超過55萬人次,而且參展門票可以完全折抵書籍購物內容,真的很棒,我覺得很推動消費者購買,也有很多作者活動的參與和新書發表,自己已經過了能拿文化幣消費的年紀,但依然覺得很有收穫
Thumbnail
前些年台灣常有國際級的藝術展演活動。 通常我不太去擠這些大師的展覽,因為我很不喜歡和一大群人擠著,然後花很多時間排隊,又被人群匆匆推擠著前進只能快速流覽那些作品,若我真的對那一位大師有興趣,我寧可出國時到他專屬的美術館很從容的靜靜觀賞真蹟,否則我乾脆就在家裏閱讀印製得非常精美清晰的專刊或複製畫。
Thumbnail
2024年2月,日本東京都美術館舉辦「2024藝象萬千展」,展出臺灣18位藝術家的作品。這個展覽不僅是對藝術家江心靜個人成長和藝術探索的回顧,也是對臺灣藝術家在國際舞臺上的肯定。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日本島根縣安來市,有一座美術館靜靜地佇立著,它不僅是藝術愛好者的天堂,更是自然景觀的絕佳典範。這就是足立美術館(Adachi Museum of Art)。這裡融合了頂級日本畫作收藏和令人嘆為觀止的日本庭園,是日本文化中的珍寶。
Thumbnail
🎨有人去看了奇美博物館的特展嗎? 記得當初早鳥票的時候, 可是引起一陣搶票炫風, 我心想這年頭博物館的票和張學友的票一樣難搶, 到底發生什麼事情了? 講是這樣講, 我也去搶了(那你還敢講!) 但說實話,我對於這些畫家其實不熟, 說不熟是客氣,應該說不認識, 在時報的綾翊介
Thumbnail
逛美術館一直都不是我們這一輩出遊的首要目的,不過最近這幾年,吹起一陣行政機關親民風,南美館不僅打者成為全民的美術館的頭號,更在2019年新建了二館,白色透明的建築物吸引了更多人去朝聖,現在參觀門票一張兩館通用,裡面不只有上千件藝術品可參觀,還有兒童藝術中心,參觀藝術其實一點都不無聊!
Thumbnail
你逛美術館嗎?上一次走進美術館,是什麼時候?看了哪一個展?是為了什麼而走進那座美術館呢?隨著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在美術館或特定作品前拍照、打卡、上傳社群帳號的群眾,變成美術館的另一種風景。藝術的公關操作很成功,全民美術館的目標是否也成功了呢?
Thumbnail
這篇分享將介紹室長心目中的第一名展覽,種子は語る(Seed Stories)by Thierry Ardouin。
眾所周知,每年10月底至11月初,東京的神田神保町舊書展,可謂是愛書人的一大盛事,他們在熱絡的人潮中駐足徘徊,幸運者淘到或尋得自己的所愛,為平凡的日子增添樂趣,自己的精神世界因而豐富起來。此外,神田古本街即使不舉行大型舊書展的時候,它同樣吸引愛書人前往朝聖,研究者蒐集寫書資料的寶地。嚴格講,我不算是
Thumbnail
また好すきにさせる 深深的為你著迷 誰だれもが目めを奪うばわれていく 君きみは完璧かんぺきで究極きゅうきょくのアイドルあいどる 任何人的目光都將被你奪去 你就是完美且究極的偶像
Thumbnail
台北國際書展觀展心得 台北國際書展真的是個很特別的地方,對第一次觀展的我那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組合 本次的人數據新聞所說有超過55萬人次,而且參展門票可以完全折抵書籍購物內容,真的很棒,我覺得很推動消費者購買,也有很多作者活動的參與和新書發表,自己已經過了能拿文化幣消費的年紀,但依然覺得很有收穫
Thumbnail
前些年台灣常有國際級的藝術展演活動。 通常我不太去擠這些大師的展覽,因為我很不喜歡和一大群人擠著,然後花很多時間排隊,又被人群匆匆推擠著前進只能快速流覽那些作品,若我真的對那一位大師有興趣,我寧可出國時到他專屬的美術館很從容的靜靜觀賞真蹟,否則我乾脆就在家裏閱讀印製得非常精美清晰的專刊或複製畫。
Thumbnail
2024年2月,日本東京都美術館舉辦「2024藝象萬千展」,展出臺灣18位藝術家的作品。這個展覽不僅是對藝術家江心靜個人成長和藝術探索的回顧,也是對臺灣藝術家在國際舞臺上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