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林燕玲博士《環境與創作---以晚唐「咸通十哲」為主的一種文學社會學觀察》序

過去二十年間,唐代學界對於中晚唐詩的研究熱度雖逐年增加,但對於詩名不顯的下層文人,仍然比較缺乏關注。所以當我取得林燕玲博士新著:《環境與創作---以晚唐「咸通十哲」為主的一種文學社會學觀察》原稿,見到洋洋灑灑二十八萬言,研究的對象正是晚唐時期的下層文人集團,眼睛為之一亮,感到非常非常開心!因為我長期有個想法,認為一個唐詩研究者,不能只將眼界侷限在大詩人;若能平均關注所有的小作家,將會看到更為完整的唐詩發展圖像。燕玲實踐了我的這份想法!她在不算太長的時間內,蒐集到所有可能找到的資料,然後焚膏繼晷、孜孜矻矻,以驚人的毅力,克服沉重的教學負擔,完成這一部新書,真的很不容易!
林燕玲博士新作書影
林燕玲博士新作書影
「咸通十哲」以詩得名,成員包括:張喬、許棠、喻坦之、劇燕、任濤、吳罕、張蠙、周繇、鄭谷、李棲遠、溫憲、李昌符十二人。直到明.胡震亨《唐音癸籤》,才確認「咸通十哲」名號,並以此稱述這批文人。他們都是唐末下層文人,都有貧窮的處境以及科場沉浮的經歷,所留下的八百多首作品,究竟呈現什麼圖像可供讀者揣摩?是個值得探索的議題。然而一旦實際去處理這批作品時,也將發現:傳統資料對這批文人的記載不僅稀少,而且十分零散;甚至對其詩篇的評論,也多屬概括式的批評,缺乏全面閱讀與深度探索的資料,因此,燕玲的研究難度也相對提高。
所幸近年來學術界對於晚唐社會文化的研究,取得較多成果。有關鄭谷、許棠、張喬、張蠙四位成員,也較受關注。使燕玲更有機會使用新的研究工具去探索「咸通十哲」的創作與當時社會制度、歷史間的交互關係,還原詩人群體本身的時代、生活、態度、思想各個層面,並且對於眾多落第文人的無奈與困境,能擁有更為深邃的洞見。
這本書避開前行研究者對詩人作品「內部詮釋」與「外部組織」研究各執一偏之不足,在研究方法上採行新歷史主義與社會文化學者John B.Thompson所提出的文化分析模式;還使用認知語言學家Lakoff&Johnson/ Lakoff&Turner發展出來的隱喻理論,對一定數量詩篇進行剖析,深度檢視「咸通十哲」詩篇中特定語詞的語意演變及共通蘊含交集。燕玲在書中一方面整理歷時概念的演變,另一方面也整合共時概念的時代性,深入考察「咸通十哲」的創作在文本脈絡顯現的認知狀況,最後還進行可貴的「批判/二度詮釋」,這樣的研究方法與研究框架,使本書呈現出與其他單向研究不同的創新視野,這是最使我感到欣喜之處。
燕玲在研究所階段作過我的博士生,彼此互動頻繁,使我對於她的研究能力印象深刻。燕玲在取得國立中興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前,就已在台中科技大學任教,我們保持連繫至今。我與內人不僅陪她度過人生中最難熬的喪夫之慟,也見證到她母兼父職、獨力培育兩個兒子的辛勞!她的性格堅毅,面冷心熱,深具同理心與正義感。我以擁有這麼一位同道友生為榮!也深深祝福燕玲在唐代文學研究領域站穩腳步,然後繼續開疆拓土,為唐代學術研究,作出更巨大的貢獻!
東海大學教授 李建崑 謹識於敏求是書齋 時2018年7月6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坊間已不知有多少古典文學讀本,何須再添一本?我一直想引領嚮往古代文學世界的一般讀者盡點力量,尤其是針對沒有太多文言素養的讀者;我很願意盡一份力量,以當代語境、審美習慣,為可敬可愛的讀者銷除文本障礙,使「閱讀」古典成為「悅讀」古典。本專題並不為專業讀者設計,是為嚮往神交古代詩家文人的一般讀者而服事的,敬祝大家閱讀愉快!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