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再進化•預約未來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根據地質年代記錄,地球上曾發生過五次的大滅絕,每次滅絕後,生物又繁衍起來。根據《聖經•創世記》的記載,挪亞方舟就是為了躲避一場大洪水災難而建造的,花了幾十年才完工,為了讓挪亞與他的家人,以及世界上的各種陸上生物得以避難,這似乎也在數千年後呼應「居家隔離」的意義,存活的意義,不僅是「浩劫餘生」,更要能繁衍生息,開創未來。
而從去年 (2020年) 至今,藝文界的朋友不是也正身處「方舟」裡閉關練功、養精蓄銳的階段嗎? 更何況,這絕不是世界末日,只是陷入了一段「冰河期」,未來「解封」之後的大展鴻圖是指日可待的,那麼是否也是一個人類文明再進化的契機呢?

前車之鑑,太陽之眼

除了《創世紀》所提到的洪水浩劫,撫今追昔,不論是天災還是人禍,俯仰於經典文學作品的文字裡,走進大時代的帷幕中,就像是聽見擲地有聲的一記警鐘,尤其在疫情蔓延的當下,更顯得後勁十足。
譬如英國19世紀作家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1812-1870) 他的歷史小說《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 1859),糊化了二元對立的疆界,最著名的莫過於「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有智慧的時代,也是有愚蠢的時代…,我們擁有一切,卻又一無所有」,不但揭櫫法國大革命的時代滄桑、人性之間的複雜的愛恨情仇,也有如同「太陽之眼」,見證了過往,也預示了未來,更為借古喻今留下最雋永的詮釋。
80年之後,法國作家卡繆 (Albert Camus, 1913-1960)也在小說《瘟疫》(La Peste, 1947) 描寫了20世紀中期,位於阿爾及利亞的奧蘭城 (Oran) 所爆發的黑死病,是以存在主義的哲思為基礎,再用第三者的視角,用平鋪直敘的筆觸重新建立道德價值的尺度。在探討病毒與人性之間的關聯時,就好比是一面面的「人性照妖鏡」,或是一篇篇的「官場現形記」。雖然如此,整本書的字裡行間,卻像是精神喊話般的,帶給讀者積極的思考與溫暖的安慰。《瘟疫》也呼應了雙城記》的二元論點,如危機與轉機、生存和死亡、自由和拘束,都解釋為一連串緊密的因果關係而形成的生命網絡。
當我們浸潤於狄更斯與卡繆的筆墨丹青時,是否有收醍醐灌頂之效呢? 尤其面對疾病與所有的不可逆的自然現象,身為人類,不是更應該要虛懷若谷、哀矜勿喜嗎?

這是文明演化第四波的前奏曲嗎?

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 (Alvin Toffler, 1928-2016) 在1980年的著作《三波論》(The Third Wave),將人類的文明演化約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波就是發生在西元前10000年至4500年之後的「新石器時代」(Neolithic),人類開始進入「農業時代」(Agricultural Society);第二波則是18世紀後半的「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從1760年代興起,持續到1830年代至1840年代;第三波則是1960年代之後的「後工業社會」(Post-Industrial),進入了資訊年代 (Information Age)。
【從歷時性端看,這三波的所發生的時程是越來越密切,從共時性觀察,似乎第四波的演化將會落在不久的未來 (製圖:劉馬利)】
從歷時性端看,這三波的所發生的時程是越來越密切,分別相隔約6000年與100年。而進入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的21世紀,各式各樣的新型產物倏然的發展出2.0以上的版本,知識與訊息、硬體與軟體,皆有革命性的更迭。因此,再從共時性觀察,似乎第四波的演化將可能無痕的發生在不久的將來,相信在疫情出現曙光的同時,未來的答案呼之欲出。
從遠古以來,藝術也用獨特的方式表述時代的脈動與文化的進程,不論是作品本身與展演形式,也是與當下的社會氛圍緊密相扣。進入21世紀,無論生態文明是如何的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節奏不斷更新,藝術又是如何的與之相伴共舞、與時俱進,保有初心是最重要的,是無可取代的感性價值,也是創作恆久不變的本質。

藝術,一個「未完•待續」的使命

在所有藝術活動停擺的同時,不禁令人思索社會的改變是人類文明的一種進程,此時,應該要更彰顯出藝術家的社會功能。正如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樊慰慈多次在《PAR表演藝術》雜誌向所有藝文人士精神喊話,強調除了前線的醫護人員,藝術家在「大後方」也能為社會做出有意義的改變,如想要在未來新秩序中站穩腳步,藝術家需要有高度的智慧、勇氣與同理心,也認為創造價值,不只是藝術傳統維繫命脈的不二法門,也是回饋社會唯一途徑。他也引用鋼琴家大師羅森陶 (Moriz Rosental, 1862-1946) 、許納貝爾 (Artur Schnabel, 1882-1951) 的話語,呼應了《雙城記》與《三波論》文明演化的必然性與衝擊性,與其懷抱時不我予的感慨,不如虛懷若谷的面對。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樊慰慈多次在《PAR表演藝術》雜誌向所有藝文人士精神喊話 (照片提供:樊慰慈)
樊慰慈在〈創造價值:藝術傳產維繫命脈的不二法門〉一文中舉了三個文明演化的絕佳案例,包括1960年已飛黃騰達的唱片業與現場演出,非但沒有成為仇寇,反而互相結盟、拉抬。從五百年前瑞士的機械錶、日本的精工錶、廉價的電子錶,到蘋果公司在2015年推出蘋果錶 (Apple Watch),都是一種人類文明的進化過程,但不變的是,工藝性與傳承性是無可取代的價值。
手錶與唱片代表一個世代對藝術的追求與平衡 (製圖:劉馬利)
因此,古老與時尚是可以相向互行的,垂直的建構出藝術座標的XY軸,用心雕琢與經營,必能讓兩者成為正比,雙劍合璧。
尤其是在這「同島一命」的當口,在病毒之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無法免於疾病對生命的威脅,更需懷有生死與共,同舟共濟的決心,因為疾病是所有島民共同面對的課題,沒有人是局外人,此時,人們就更需要藝術在心靈上的補給。
所以,身為藝文工作者,親身參與文明演化過程,在這段特別的時光裡,蓄勢待發,思索藝術的永在性,締造出屬於這個世代群體的記憶,也期待人們的參與、互動、對話、共享,最終相互理解。然而,限制可能帶來突破,被動也可以轉為主動,破繭而出是眾人的期盼,實驗精神是進步的王道,這也是每一個世代永遠「未完•待續」的焦點課題。
本文於2021/07/04刊登於【關鍵評論網】藝文版 〈藝術是一個「未完・待續」的使命,疫情可能是文明演化第四波的前奏曲〉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2975
avatar-img
10會員
15內容數
「音樂再進化」系列報導,在疫情下測量我們與科技的距離,與世界的脈動。 從遠古以來,藝術也用獨特的方式表述時代的脈動與文化的進程,不論是作品本身與展演形式,也是與當下的社會氛圍緊密相扣。進入21世紀,無論生態文明是如何的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節奏不斷更新,藝術又是如何的與之相伴共舞、與時俱進呢? 這是一個未完待續的重要課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馬傳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5G技術,就像是一張魔毯,用高頻寬、低延遲、大連結的特質,勾勒出我們對藝術的想像,也能讓在遠端的觀眾置身於沉浸式場域中,看見一部作品的各種視角,產生不同的觀點。 疫情是一時的,經典是永遠的,藝術是為永恆而存在的,何等的慶幸我們能用各種形式來參與藝術的不同面向啊!
從2020年3月至4月,世界各地的人們開始更頻繁地收聽podcast,在僅僅一個月的時間裡,全球podcast的消費量增長了42%。根據臺灣Hosting平台Firstory的整理分析,2020上半年臺灣的podcast頻道數量激增,中文節目數量足足增加了2100%,成為臺灣的podcast元年
當「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的當下,目前誰也無法準確預測,這場全球流行病,最終會造成多久的冰河期,新媒體反而成為表演藝術的安身立命之處,網路成為非常時期的一帖解藥,一場及時雨,於是,網路把這些平時活躍於表演舞台上的藝術,全都送上了雲端,觀眾們用按讚表現支持,以留言代替掌聲。我想這應該是
去年 (2020年) 三月初鬧的沸沸揚揚的澳洲音樂家布萊特•狄恩 (Brett Dean) 確診新冠肺炎一事,不只牽動了與國家交響樂團,也在音樂界掀起一波風浪,除了疾病為人們帶來的恐慌之外,媒體扮演居中角色,也為這一起事件徒增了無數節外生枝的可能。
俗話說:「萬貫家財,不如一技在身」,但面對瞬息萬變的全球供需市場,單單只有一技在身,恐不敷使用。可以思考以原有的一技之長為基礎,再衍生出第二專長,甚至第三專長。讓自己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也行,有著三頭六臂的超級執行力也罷,就是要殺出一條血路,或許你就是一個被本業耽誤的斜槓超人。
5G技術,就像是一張魔毯,用高頻寬、低延遲、大連結的特質,勾勒出我們對藝術的想像,也能讓在遠端的觀眾置身於沉浸式場域中,看見一部作品的各種視角,產生不同的觀點。 疫情是一時的,經典是永遠的,藝術是為永恆而存在的,何等的慶幸我們能用各種形式來參與藝術的不同面向啊!
從2020年3月至4月,世界各地的人們開始更頻繁地收聽podcast,在僅僅一個月的時間裡,全球podcast的消費量增長了42%。根據臺灣Hosting平台Firstory的整理分析,2020上半年臺灣的podcast頻道數量激增,中文節目數量足足增加了2100%,成為臺灣的podcast元年
當「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的當下,目前誰也無法準確預測,這場全球流行病,最終會造成多久的冰河期,新媒體反而成為表演藝術的安身立命之處,網路成為非常時期的一帖解藥,一場及時雨,於是,網路把這些平時活躍於表演舞台上的藝術,全都送上了雲端,觀眾們用按讚表現支持,以留言代替掌聲。我想這應該是
去年 (2020年) 三月初鬧的沸沸揚揚的澳洲音樂家布萊特•狄恩 (Brett Dean) 確診新冠肺炎一事,不只牽動了與國家交響樂團,也在音樂界掀起一波風浪,除了疾病為人們帶來的恐慌之外,媒體扮演居中角色,也為這一起事件徒增了無數節外生枝的可能。
俗話說:「萬貫家財,不如一技在身」,但面對瞬息萬變的全球供需市場,單單只有一技在身,恐不敷使用。可以思考以原有的一技之長為基礎,再衍生出第二專長,甚至第三專長。讓自己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也行,有著三頭六臂的超級執行力也罷,就是要殺出一條血路,或許你就是一個被本業耽誤的斜槓超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這個世界曾經毀滅過一次。 不。 也許不只一次。 只不過就紀錄上來說曾有那麼一次,人類從地球上完全消失了,就像是被誰從歷史上抹去。 而在那段時間裡,海洋、陸地上的生物大量繁殖,在與自然的交互作用下發展出了截然不同的地貌,更多樣的大氣、更深沉的海洋、更聳立的山脈、更陡峭的低谷。 少了人類,整個
Thumbnail
約翰‧溫德姆的<三尖樹時代>是一部關於文明崩潰的經典科幻小說,探討人類在文明消失後如何生存的困境。小說描述了文明崩毀後,倖存者面臨的困境與重建文明的可能性,並藉由這些描寫來反思現代文明的價值觀與生存至上的目標如何取得平衡。
在經歷名為「大災變」的毀滅後,世界卻不知為何保留了過往文明,在掌握了阿卡西紀錄的管理局主導下,人類正在快速復興。 然而隨著時間過去在,在這個與過去似是而非的時代中,曾在往昔中存在著的,在海洋中、天空上、大地裡、宇宙之地、虛無之處,令人類為之懼怕、敬仰、崇拜的東西,他們潛藏在這個重生世界的裏側,悄然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發展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明朝的興衰一直是歷史爭論的焦點。缺乏準確控制氣候的力量使農業生產難以穩定,而大氣波動引發的災難,終結了明朝。氣候變遷對於人類文明而言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
五萬年前的亞特蘭提斯-科技發展到極處,道德淪喪的果報(1)    淨空法師講述 科學家給我們做出的報告,這個地球上,上一次科學技術發達到登峰造極,那是五萬年前,這個地球上有一個國家叫大西國,這個地區叫亞特蘭提斯,就是現在的大西洋。科技發達到極處呢,人不再相信神了,也不再相信倫理道德,舊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軌跡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由打獵和採集開始。隨著人群的聚集,人們逐漸開始「定居」,建立部落。社會學在日本稱為「群學」。人類文化的傳承主要來自於文字的發明和書寫的開始。在歐洲,城邦逐漸興起。隨後,隨著人類資源的有限性,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第二次文明的高峰期。這主要歸因於國際貿易
Thumbnail
昨天看了「三體」,這才發現「三體」指的是「三個太陽」,在這種生存條件下所發展出來的文明當然是常常經歷到由毀壞到重生的過程,後來他們聽到了地球人的邀請訊息,接著就起程往地球了。 這個地球人也很好笑,他是個中國人,在文化大革命中經歷父親被打死在批鬥台上,而母親當眾撇清關係的人倫悲劇,在那樣一個時代氛圍
Thumbnail
攤開人類發展的歷史,從狩獵採集時期的泛靈論、農業社會的一神論到科學革命的神人(人文主義),就是一步步追求不凡的過程。本書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認為人類過去的三大問題:1.飢荒、2.瘟疫、3.戰爭,未來皆將隨著食物科技、醫學研究、人道主義的發展獲得弭平,那麼何謂人類面
Thumbnail
曾經,在這個水藍色的星球上,人類有許多同屬(人屬)的物種,例如:20至3萬年前生活在中非與歐洲的尼安德塔人、170萬年至30萬年前生活在中國的直立人等。如今,人類只剩下唯一的人屬,就是身為你我的「智人」。是什麼,讓智人在短時間成為世界的霸主?然而由快速的從採集社會、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人類
Thumbnail
時空:架空未來歷史 當前世界的背景故事(世界觀)為何?:與現代相同。部分地區為高科技。 故事在什麼地方進行?: 架空的國際化。地理差不多以現代相同。 戰後氣候與社會現象: 在2125年間,氣候因大戰過後造成極度變遷,天災頻頻、颶風暴雨、地震海嘯、地層遷移、陸地下陷、紫外線塵爆、冰雹焰風等..
這個世界曾經毀滅過一次。 不。 也許不只一次。 只不過就紀錄上來說曾有那麼一次,人類從地球上完全消失了,就像是被誰從歷史上抹去。 而在那段時間裡,海洋、陸地上的生物大量繁殖,在與自然的交互作用下發展出了截然不同的地貌,更多樣的大氣、更深沉的海洋、更聳立的山脈、更陡峭的低谷。 少了人類,整個
Thumbnail
約翰‧溫德姆的<三尖樹時代>是一部關於文明崩潰的經典科幻小說,探討人類在文明消失後如何生存的困境。小說描述了文明崩毀後,倖存者面臨的困境與重建文明的可能性,並藉由這些描寫來反思現代文明的價值觀與生存至上的目標如何取得平衡。
在經歷名為「大災變」的毀滅後,世界卻不知為何保留了過往文明,在掌握了阿卡西紀錄的管理局主導下,人類正在快速復興。 然而隨著時間過去在,在這個與過去似是而非的時代中,曾在往昔中存在著的,在海洋中、天空上、大地裡、宇宙之地、虛無之處,令人類為之懼怕、敬仰、崇拜的東西,他們潛藏在這個重生世界的裏側,悄然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發展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明朝的興衰一直是歷史爭論的焦點。缺乏準確控制氣候的力量使農業生產難以穩定,而大氣波動引發的災難,終結了明朝。氣候變遷對於人類文明而言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
五萬年前的亞特蘭提斯-科技發展到極處,道德淪喪的果報(1)    淨空法師講述 科學家給我們做出的報告,這個地球上,上一次科學技術發達到登峰造極,那是五萬年前,這個地球上有一個國家叫大西國,這個地區叫亞特蘭提斯,就是現在的大西洋。科技發達到極處呢,人不再相信神了,也不再相信倫理道德,舊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軌跡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由打獵和採集開始。隨著人群的聚集,人們逐漸開始「定居」,建立部落。社會學在日本稱為「群學」。人類文化的傳承主要來自於文字的發明和書寫的開始。在歐洲,城邦逐漸興起。隨後,隨著人類資源的有限性,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第二次文明的高峰期。這主要歸因於國際貿易
Thumbnail
昨天看了「三體」,這才發現「三體」指的是「三個太陽」,在這種生存條件下所發展出來的文明當然是常常經歷到由毀壞到重生的過程,後來他們聽到了地球人的邀請訊息,接著就起程往地球了。 這個地球人也很好笑,他是個中國人,在文化大革命中經歷父親被打死在批鬥台上,而母親當眾撇清關係的人倫悲劇,在那樣一個時代氛圍
Thumbnail
攤開人類發展的歷史,從狩獵採集時期的泛靈論、農業社會的一神論到科學革命的神人(人文主義),就是一步步追求不凡的過程。本書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認為人類過去的三大問題:1.飢荒、2.瘟疫、3.戰爭,未來皆將隨著食物科技、醫學研究、人道主義的發展獲得弭平,那麼何謂人類面
Thumbnail
曾經,在這個水藍色的星球上,人類有許多同屬(人屬)的物種,例如:20至3萬年前生活在中非與歐洲的尼安德塔人、170萬年至30萬年前生活在中國的直立人等。如今,人類只剩下唯一的人屬,就是身為你我的「智人」。是什麼,讓智人在短時間成為世界的霸主?然而由快速的從採集社會、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人類
Thumbnail
時空:架空未來歷史 當前世界的背景故事(世界觀)為何?:與現代相同。部分地區為高科技。 故事在什麼地方進行?: 架空的國際化。地理差不多以現代相同。 戰後氣候與社會現象: 在2125年間,氣候因大戰過後造成極度變遷,天災頻頻、颶風暴雨、地震海嘯、地層遷移、陸地下陷、紫外線塵爆、冰雹焰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