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於荃灣海濱花園海寧閣
珠海學院放假多。端午、中秋、重陽傳統三大節日,各放假一天。聖誕節普世重視,理當放假;妙的是佛誕日,珠海學院也放。「十一國慶」是國定假日,「雙十節」也以「辛亥革命紀念日」名義放假;真是皆大歡喜,很高的智慧!今年中秋節適逢週日,次日不用上班;而十一本即假日,次日理當再補。於是從9月29日起,學校連續放四天長假。
正愁著如何在異鄉安排這個漫漫長假,古道熱腸的李立信教授適時辦了一個中秋聚會,邀請新近來港的教授到他家用餐。能幹的東道主偕同美麗的夫人,都廚藝高超。他倆親赴市場,親手烹調數道港式名菜,不僅滿足我們的口腹,也使我打從心底抒解了「客旅之感」,令人感動莫名!尤其珠海文學院院長,人稱胡大哥的胡春惠教授,欣然應邀,更添光彩。胡教授專研近代史,對民國人物事蹟、野史掌故,知之甚稔;信手拈來,口角生風,讓我這個完全不懂民國史的外行人,聽得如醉如癡!
飯後,北京大學董正華教授也到訪,董正華專研中國現代社會與歷史進程,對於辛亥革命迄今的中國史,也是大行家。他加入我們的龍門陣,使胡教授的談興更高;尤其是抗戰之後,那些跨越國共兩黨、在兩岸引領風騷的現代人物,最能引發比較、深化談辯內容;聽他們引述野史,揭示秘辛,巧妙評騭民國以來的風流人物,實在引人入勝,不覺摒息專注、側耳傾聽,生怕遺漏了什麼細節。
63年前的國共之爭,共產政權在北京成立,而國民政府則退居臺灣。當年的學術人物,有的跟隨國民政府往南走,成為台灣各大學術機構重要領導人、或在大學培育英才,延續學術生命,最後都終老臺灣。更多的學者,卻是懷著建設願景,往北走追隨新中國。他們歷經各種運動、飽受政治鬥爭騷擾,最終還是成就了各自的學術地位。往南行或者向北走?不同的選擇,迥異的際遇,究竟各自開出怎樣的學風?60年來究竟誰比較幸運?這樣的議題,據說已引發香港某大學的關注,想辦個學術研討會深入討論。
香港回歸15年了,十一國慶,畢竟已成為香港人的重要節日。這不僅是個可以旅遊、可以放鬆的日子,也是重新感受「國族認同」、思維「國家概念」的日子。而中秋節,更是港人極為重視的節日。從表象來看,此刻的中國,已進入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強大的階段;可眼前的中國,也暴露了所有發展中國家,必將面臨的「發展崁陷」。
最近在香港電視媒體,看到不少深度十足的座談;不論是國際戰略角度下的釣魚島主權問題、還是有關大陸首艘「遼寧艦」航母相關的海權思維、或者「後18大」中國經濟發展策略的分析,參與討論的內地學者,無不底氣十足,意氣昂揚,令人印象深刻。
不滿現狀的大陸人總是說:「幸好有個香港」;不滿現狀的香港人卻也說:「幸好有個臺灣。」港人對於大陸的綜合國力之提升,基本是肯定的。內心深處的盼望,是他們過去牢記在心、目前也一直享有的自由經濟體制、法治社會與多元文化精神,有朝一日能夠普及於神州大地。這也是香港人與臺灣人,可以惺惺相惜、相互期許,甚至相濡以沫的地方。然而臺灣人呢?在享有絕對的民主之後,卻以民粹踐踏民主;藍、綠互鬥二十年,使得任何黨派的執政者每天只能應付芝麻蒜皮的事,無法提出高瞻遠矚的發展策略,這樣下去,將如何是好?且不談別的,單看港人目前的基本薪資(如以2010年計已達五萬元台幣)為臺灣的二至三倍時,就會令人更加憂慮。
感激東道主的好意,也慶幸能在中秋節參加這個家庭餐會;兩岸三地幾個教書匠湊在一起,百無禁忌,閒話歷史,臧否人物,真是浮生難得的機緣。是國慶?還是家慶?這樣的題目,好像太沈重;不過看到港人熱烈慶賀「十一」,臺灣人卻漠然面對「雙十」;還是看到港台的不同。臺灣的認同危機,還不僅出現在國格或主權的問題上;臺灣的問題不僅是自私的政客完全沒能力提出什麼施政遠景,而是各行各業的人都對眼前的發展遲滯束手無策,公眾媒體嚴重偏離客觀立場,只懂惡意詆毀政府;一般庶民也隨聲附和,只知抱怨生存環境,全不認為每個人都該拚命想對策!難道大家還耽溺在自以為是、蠻不講理的「臺式」民主制度?還繼續覺得臺灣錢淹腳目、擁有吃不完的老本?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不是曾經提出臺灣「集體大崩壞」的警訊嗎?結果被某些「媒體工作者」給罵慘了,也沒人真正反思楊前署長說這種話的用意。臺灣人會不會真的因自我怠惰與自我崩壞,使自己的國家像一朵綺麗的花,在秋冬之際逐漸凋萎?正當萬千家庭團圓賞月之際,這個問題,卻一直在我心中瀠迴不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