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快速讀完一本書,是好事嗎?

許多商業管理或自我成長的書,都會強調持續吸收新知的重要,而最佳方式之一,就是找些好書來讀。然而,大家平常都很忙,很少能固定時間沉靜下來讀書。
因應這一情況,市面上出現了幾種服務:一是教人如何快速讀,也就是各種速讀、跳讀或重點歸納法,可在一兩小時內搞定一本書;二是代人挑選代人讀,再以聲音或影片等形式傳達給你,長度通常不超過半小時。(專人主講的說書或讀書會也算,只是這就比較像開班課程了)
然而,所有關於學習的大腦科學或案例研究,都會告訴你學習沒有捷徑,至少沒有一小時以內的那種。
講到這裡,我相信有些人會說,這要看學習最終是要獲得或產出什麼成果,因為目的決定方法:目的越明確、方法越具體。如果你的目的本來就不難,自然短時間內就能達成;如果你的目的很遠大,就需要有中長期的規劃了。
我很同意這一點,而有趣的是,若把速讀、代讀看成是有效方法的話,它們究竟是要達到什麼目的呢?或者更直白地說,速讀、代讀是要讓你獲得長期有用的知識,還是短期靈光的感覺呢?
事實上,在某些人眼中,代讀有著更為隱密的面向。應該不少人知道,中國前幾年興起了「知識付費」,代表人物是「羅輯思維」創辦人羅振宇,後來更衍生出「得到」app,邀集不少知識分子與商場得意者來主講,吸引數百萬的付費用戶,推動了一波現象級潮流。
這其實就是知識的再生產,或說把龐大資訊化約為某些原則、秘訣,再加以打包出售。然而,世上許多知識早就存在了,知識的吸收、消化與重述也絲毫不罕見,為什麼偏偏在這個時間點上,它會形成一種爆紅產業呢?
有人指出,與其說他們是賣知識感,不如說是賣焦慮消除感,而這種焦慮來自於階級流動的渴望。
簡而言之,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有一群受過良好教育、自覺能力不弱的人,想要實現財富自由或晉身上流階級。但世界上不可能人人都是貴族,這就必須透過努力與競爭,來決定誰能拿到更多金錢、更大名聲、更高地位。如果你不現在就急起直追,就會輸在起跑點,錯失翻身的寶貴機會。
也就因為如此,許多「知識付費」商品,在行銷上都會先強調焦慮感,無非別人已前進多少而你還原地發呆之類的,順便再加幾個魚躍龍門的成功案例,然後問你想不想知道其中訣竅,只要多少錢就好。(臺灣也不少,譬如教你買股票)
就我個人所知,「得到」之類的知識付費,商品內容並不差。但它們的行銷思維,主要是強化「我現在就需要」以及「更有效率地滿足」,因而花大力氣在觸發立即的知識感(或者是說,必須要有這種知識感,大家才願意付費),至於知識感能否轉換為未來生活的改善或進步,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其實,這種當下觸發的知識感,和高階技能的長期訓練過程,根本不是同一回事。前者更像是在做一種演示,告訴你人們有可能做到,但離專家絕對還有一大段距離。這就好像是說,我能拍個短片、畫個漫畫告訴你怎麼變成灌籃高手,但你看個幾百幾千次,也不會真的變成高手,長期訓練與資深教練才真正重要。
但我不是要否定速讀、代讀,也不是要否定知識經濟、知識付費。事實上我認為,只花少少成本就能得知世上一流專家的心得與祕訣,就算只是個大概,也已經很超值了。但這對一般人而言,主要是索引或概論功能,是幫助你找到值得深入探究的點,你還得把它轉換到自己的日常生活與工作現場,變成思維或行動習慣,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單靠速讀或代讀,絕對無法做到這種轉換,反倒是教人速讀或進行代讀的人,由於有一段吸收、思考與呈現的過程,才是真正實現了轉換(而且還能因此賺到錢)。所以我個人認為,知識付費有它的優點,但若要避免目前的缺點,最後可能必須走向顧問或教練模式,而不能只強調速度或即效。
只不過,強調速度或即效,確實就是吸引人們消費的最佳手段之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