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從大一升大二的暑假開始看課外書,大概已經滿了兩年了,這幾年來閱讀有帶來些成長,想要列出幾點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
這裡說的書是課外書,而且是以工具書為主,也就是知識型和方法類的書
在書中,方法和觀念是最重要的,而故事或案例則是用來解釋或輔助說明,那麼如果你已經對這些方法和觀念有理解透徹了,那麼這些案例其實就可以快速瀏覽或跳過
例如我曾經看過「與成功有約」,書中提到的“以終為始”這概念,但我在生活中或各種書中已經聽過很多次,因此書中舉的很多例子對我來說就可以跳過。
另外,有些書會先講故事,再給出道理,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先看道理部分,了解這個道理的核心,如果對故事感興趣,可以再回頭去看看;如果不感興趣,那麼故事部分則可以跳過
先看這本書的推薦程度等等,有些好書是真的很值得全部看完的,《被討厭的勇氣》和《人類大歷史》等,這些書推薦程度很高,比較適合全部讀完
也可以先看看大家的書評或心得等,有些書評或心得,會整理出書中的重要觀念,這時就可以去參考看看
而書評心得網站除了可以直接Google查書名,或是到博客來看看書評,有時候也可以到豆瓣這個平台去查
(比較要注意是簡體和繁體中文書名可能不同,查的時候要注意,主要是因為中國人數很多,豆瓣上面比較有機會能看見書的摘要和心得等等,如果習慣看繁體也可用google翻譯在網頁將簡轉換繁)
eg.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507212/
簡介和前言通常會說明這本書適合誰來閱讀,可以有助於了解書籍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簡介和前言還會以精簡的方式介紹書中的內容,幫助讀者判斷這本書是否適合自己
例如我之前已看過些書,但讀的過程發現書中內容,似乎感覺離自己有些太遙遠了,這時候就可能這本書的受眾不是我,或是這些內容不適合我
先看這目錄、標題、結論、粗體等部分,比較有助於去了解整個書的大綱和各方面重點,而這些部分如果是自己所需要和感興趣的再去看,如果否的話可以考慮跳過
看書之前可以先想想看自己有那些問題,以及自己閱讀的目的
例如一本心理學書籍,我要了解如何紓壓,那就可以著重在看這部分方法,那有時候作者講出一些落落長的故事,其實就可以直接速看獲跳過了
或例如之前我有看一本書是「習慣的力量」,我主要要理解個人習慣部分,書中有些部分提到團體的習慣,這部分就不需要知道太多,所以就沒有全部看完
有些書是提高學習方法的書,會提到些大腦的專有名詞和運作,可是如果是著重如何應用學習方法,大腦的部分就不一定要到完全理解,而是放最多力氣在如何應用學習方法上面
一個觀念或方法如果了解後,就可以快速看過,說明和解釋就可以不看或速看,因為已經懂了
除非真的有特別的案例再細看(例如有些時間管理書中提出方法,可能方法已經聽過,但提到的應用很有趣或特別)
而如果不理解的概念,當然會需要較多時間去閱讀,所以不該盲目追求速度,每個人對於一本書理解程度和部分皆不同,重點是去理解和應用
有時候讀到些方法讀不懂,不要先卡在那,可以直接先往下讀,因為有時候藉由作者的說明或案例等等,就可以配合去理解
如果在書中讀不懂,也可以去網路上查找更多資料來理解,如果還是不懂,可能代表跟目前自身已知知識太過遙遠,可以考慮是否要放掉
以及,也可以反思這部分是不是需要或感興趣的知識或方法,再來決定要花多少時間去理解
有時候在作書的筆記的時候,可能因為閱讀方式而就會花更多時間,例如我自己如果看書會習慣用便利貼然後之後將書中便利貼拍照,但這個過程可能拉長整體閱讀時間
而如果是電子閱讀,例如使用Kindle APP/PC、圖書館電子書、電子閱讀器等等,筆記方便直接將書中內容畫線以及匯出筆記,這樣比較方便直接用滑鼠或是手就可畫線,目前如果有電子書會以電子優先,之後再考慮實體本
閱讀的周遭狀態是滿重要的,有時候可以去依據周遭狀態去調整,每個人狀態不同
例如我有時候通勤看書,有時候可能搭個十五分鐘公車,這時候難以理解的書可能就比較不適合去看太多,而是較適合在家裡或學校看
而家裡有時會有噪音,這時候可調整部分,我會選擇戴耳塞或開白噪音等等來阻絕,然後就可以比較快速進入狀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