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9|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甜味與苦味參雜的冰淇淋

要說冰淇淋與台灣人的相遇故事,我想到的是日治時期「台灣第一金融家」陳炘的太太陳謝綺蘭,她來自美食之鄉台南,左鄰右舍都是外公家親戚,小時候常跑去鄰居家逛灶腳看著大人煮飯,看著看著就學會了。 她熱衷做各種中西式飲食,甚至是甜點,例如蘋果派、蛋糕、花生糖......,其中自製冰淇淋非常令孩子們難忘,在冰淇淋尚未普及每個家庭的年代(約1930-1940年代),根據女兒高陳雙適在《靜待黎明》描述母親製作冰淇淋的過程:
將牛奶和蛋液攪和一番後加一點點糖再和勻,接著將他們放到一個鐵桶裡,最奇妙的是母親會把這個鐵桶放到另一個較大的木桶裡,在土桶和鐵桶中間放很多冰塊和一點鹽,冰鎮那些半成品,鐵桶與木桶軸心會連接一個攪拌棒,我記得姊妹們都會興沖沖地搶著要搖它,看著原本液狀的東西因攪拌棒轉動而逐漸凝成膏狀,大家都驚喜連連鼓掌叫好。有了冰淇淋還不稀奇,母親還匠心獨具的要加一些鳳梨汁。母親先將新鮮鳳梨切碎後,加入麥芽與糖,放在大鍋熬煮大半天;等到鍋裡呈現濃稠、鳳梨撲鼻香味時,將它舀起一大匙淋在母親自製的冰淇淋上,把它盛在透明的高腳玻璃杯,外加一片威化餅乾,再搭配一份添加蛋和鳳梨汁的烤蛋糕,凡是品嘗過的人士,無不豎起大拇指,稱讚此為僅在陳家流傳。
在家庭尚未有冰箱的年代,將冰塊加入鹽巴,鹽巴融化過程需吸收熱能,因此讓冰的溫度更下降,古早人的智慧加上母親的巧手,讓年幼的高陳雙適在家就吃到冰淇淋,甚至在冰淇淋上放了蛋糕跟餅乾是直到今天各家連鎖冰淇淋店都能常見的加料。 台灣的冰淇淋史,從日治時期1899年開始進入,台灣車站大廳出現的珈啡館、西洋料理屋,菜單上都有冰淇淋,1911年甚至在《台灣日日新報》報載大稻埕的冰淇淋商人多達500人;在1915年-1916年總督府的晚宴菜單中寫著チョコレート製冰果(巧克力冰淇淋)、アマンド製冰菓子(杏仁冰淇淋)。 但東亞人種實際上是乳糖不耐症最多的地區,加上並非所有人都消費得起,冰淇淋在台灣能著地、流行到家家戶戶,實際上花了很長的時間,這份在台灣風行122年的冰淇淋甜品至今仍是熱門的消暑選擇,而那些曾經在珈啡店、西洋料理屋品嘗著甜蜜滋味的陳炘與他的友人林獻堂、呂赫若、吳新榮,在享用美食與談論家國興亡的飲啜之後,他們去了哪裡呢?甜蜜的滋味與歷史苦悶總是交織在台灣的夏天。
  • 參考資料 參考書籍:《靜待黎明》。高陳雙適口述。玉山社出版 學術論文:〈日本化的西洋味:日治時期台灣的西洋料理及臺人的消費實踐 〉。陳玉箴
甜蜜的滋味與歷史苦悶總是交織在台灣的夏天
甜蜜的滋味與歷史苦悶總是交織在台灣的夏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