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議題|從共享經濟到合作社式經濟:打造居住正義、能源永續的共享社區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曾一度成為熱門的商業創新模式,但近幾年來,不乏看到其存在的缺陷與瓶頸。倒不是說利潤不如預期,剛好相反,他的營收隨著網路經濟的快速發展,平均成本隨著入網人數的增加而明顯遞減,逐漸走向壟斷與暴利。
以 Uber 為例,作為平台,他向提供駕駛服務的用戶收取高達 35% 的抽成,變相壓榨了勞動者的剩餘價值,再者,2019 年在美上市之後又大賺資本財,形成一種既收割用戶、又收割投資人的獨大局面。更別說,「共享」還會引發的其他社會問題、法規準用與公平競爭等疑慮。
誠然,Uber 仍然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商業模式,把閒置的資源拿來做加值利用,這點很符合效用主義經濟學家的青睞;但也如同其他打著「共享」名義的新創一樣,核心獲利是藉由提供「平台」與「媒合」的服務,去賺取資訊不對等的價差。照目前的邏輯發展下去,可能逐漸脫離原本共享的初衷,走向大者恆大的商業模式;而供需雙方的用戶,議價權將會變得更低,被動接受過高的「平台費」,或是因為被過分壓低的價格,造成某些人的利益減損(例如 Uber 司機、或是原本的計程車業者)。

共享經濟非萬能,創新經濟模式竄起:合作社模式

共享經濟不應該是拿破壞或來取代原有市場的,而是應該作為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的補充機制,或著,至少應該在其盈利模式方面,更彰顯「共享」與「共有」的價值理念。
書歸正傳,既然共享的弊端開始浮現,那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兼顧多數人的需求,同時又避免資本與生產工具為少數人所壟斷?其實有的,「合作社經濟」或許可視為其中一種方案。所謂合作社(economic cooperation),其實老早就存在於人類社會了,從亞洲到歐美甚至是非洲,都出現過類似的組織,有很多甚至至今都還運作良好。他的基本概念是:自願聯合在一起,透過組成所有相關的企業,來滿足他們經濟、社會與文化需求,與抱負的人們的自製聯合體,他們按企業所需公平出資,公正地分擔風險、分享利益,並積極參與企業民主管理(國際勞工組織,2001)。言下之意,有那麼點禮運大同篇的味道,也稍稍有點社會企業或共益組織的感覺。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強調的是「共益」而非「公益」,企業本身還是要營利的,沒那個閒情逸致專門只做慈善,與傳統企業或共享經濟比較不同的是,每個參與合作社經濟的人既是股東也是用戶,並藉由明確分工與專業經理人的引入,將勞動所創造的成果按照付出的比例來均分;如果想要設計的更符合社會正義一點,就能將分配設計的不僅顧及公平(按付出比例),還能照顧到群體中較弱勢的族群(不那麼計較付出的比例),如此一來,甚至連社會福利的功能,諸如失業補助或長照津貼等,某種層度上都能被予以滿足。

如何在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如何改革制度讓利益公平分配?

Private capital for the public good,這是非常理想的狀態,也是世界很多地方的正在進行式。合作社經濟並不是要回歸共產,讓大夥適用同一套標準,然後不分青紅皂白的「均貧」分配。恰恰相反,我們還是要承認自由市場和資本主義是相當有效率的資源配置手段,我們也鼓勵大家應該努力賺錢,讓自己與家人過上一個更好也更舒適的生活。只不過,我們也可以在滿足利潤在合理狀況下極大化的同時,思考一下怎麼從制度層面變革,讓利益可以更公平的流進每個人的口袋?
賈伯斯、貝佐斯都是很厲害的創業家,但他們真的有資格賺的這麼多嗎?靠科技、網路與 data 發的財,其中,難道沒有你我作為用戶的貢獻嗎?再說了,科技是來自科學的積累;而科學,應該是屬於全人類共同的資產,不該被少數企業壟斷並獲取超額的商業暴利。
不過要檢討資本主義與科技巨頭,那又是另一個長篇大論了。回到本文,到底有哪些領域可以導入合作社式經濟呢?其實不少,而且也有相當不錯的績效與獲利,例如西班牙的蒙德拉貢合作社集團(Mondragon Cooperative Corporation),他旗下建立了 12 個品牌,甚至成為了前十大的私人集團,具有十足的大企業架勢;然而,他卻採取一種更為「經濟民主」的開放式會員制度,讓會員不僅是受聘僱的員工,本身亦須履行他們的會員責任,也享有均等的股份,以及可以獲取基於付出比例而產生的報酬(薪資的訂定仍是有差異的,與一般企業一樣,可以設計不同的獎勵機制與業績獎金)。
聽起來真的很像共產時代的東西,但他偏偏是符合資本主義運作的遊戲規則。最大的特點,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勞動的所有者和受益者,讓剩餘價值不會被剝削,避免了少數人一旦掌握資本財便可透過資本賺取資本的不公平現象;另一方面,「合作社」的模式,也可以進一步將民主決策的機制,巧妙地應用在市場經濟之中。
Photo by ben o’bro on Unsplash

「住宅合作社」和社會住宅、共享住宅差別在哪?

或許還是有點難想像,沒關係,我們來換另一個例子。在歐洲,基本上是很難炒房的,除了政策法規的限制之外,普遍民眾的認知,亦不會把房子當成「商品」,而是一種基本的居住權利。所以歐洲民眾的房屋自有率並不高,一輩子租房者大有人在。有趣的是,從很早以前,便已經有人在嘗試付諸實踐「合作社」經濟的居住思維。住宅合作社(housing cooperative)的概念起源於 1861 年的英國,由一群對居住有生活理念共同需求的人民,以共同「出資、利用、經營、分配」而組成的團體,投入於住宅的規劃、興建、以及後續的運營
演變至今,大部分的歐洲(西歐/北歐為主)國家,幾乎都有類似這樣的案例;與我們比較熟悉的「社會住宅」或「共享住宅」(co-living)比較不同的是,合作社式住宅更強調大家在「投入」的階段即開始共同分擔與互助,並一起享受最後的成果,而非僅是基於共同身份而入住,或把「二房東」的商業模式變個花樣當成新創來賣/出租…如此一來,能解決不少既存的問題,又可以實現居住正義,而唯一的受害者,可能是炒房的投機客,他們會少了很多賺取資訊不對稱與資本套利的空間;真正把房子拿來住的人,則理應不受影響,反而可從中獲得不少附加價值。
從經濟思想演進論而言,合作經濟主張自助互助、反剝削、反不當利潤、團結互助(Solidarity)、自由、平等之理念,同時融合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權、自由經濟;以及社會主義的共有財產、平等的理念,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富不均社會問題,因此被稱為「第三條路」。合作社兼具有英國經濟學大師馬歇爾(Marshall)所稱:「社會哲學」和「經濟效率」的「雙重性格」組織。(梁玲菁,2020)

永續社區的機會:重思居住正義的可能性

台灣不知道會不會有機會,有這麼一種可能:一群年輕人,雖背景與職業不同,但都有相似的願景與對社會發展的期待,他們可以共同集資,或許加上金融機構的支持,買下一塊地,找建築師與營造廠,蓋出適合自己的集合住宅,並也能透過民主機制(如創建管委會),共同管理與運營,實現真正的居住正義。
在這之中,住戶同時也是建商,自己的房子自己蓋,幹嘛去聽信傳統建商一派胡言、砸廣告以及動員代銷,去告訴你房子有多好?房子好不好,自己最清楚,而少掉了不必要的層層架構與傳統建案融資的資金壓力,成本價即是售價,相信大家可以用更實惠的價格,住到自己滿意的房子裡。至於之後想賣?當然沒問題,以「合作社」經濟模式來思考的話,你只是「轉讓」了會員資格而已,你也可以去購買別人明碼標價的會員資格(居住權),而非老在那邊盤算著如何「買低賣高」,把房子當成商品一樣的討價還價。
參考資料
社企流》合作經濟的內涵與機制──合作社或主流社會企業?
社區力點線面》走一條互助合作幸福之路(上) —住宅合作社定位、發展與推動
(首圖來源:Photo by Breno Assis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會員
    11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住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建築產業佔了全球年碳排放的一大部分,根據統計,建築的建設過程與水泥的製造過程佔了全球 6.5% 的碳排放。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學者與德國建設公司 Henn ,採用更低碳排的環保建材,去年共同推出世界上第一個碳纖維混凝土建築設計,現在開始動工了! 這座建築名為「Cube」,建置在德勒斯登工業大學校園內
    聯合國機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本週公布了《氣候變遷報告》,是繼 2014 年以來「第一份與氣候變遷相關的科學評估」,指出全球升溫的速度快於預期,並且幾乎都是人類活動所致。工作小組呼籲,全球暖化已經「亮起紅燈」,但人們還可以避免氣候災難,只要人們立即採取積極氣候行動、終止化石燃料,
    眾人皆知全球暖化的嚴重性,科學家與氣候學家也不斷地在推廣大眾重視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問題,呼籲政府實施更積極的氣候行動與環境保護政策。近日有研究指出,氣候變遷正在增加物種滅絕的風險。全球暖化使得南極的海冰快速消退,危及南極企鵝的棲息地,生物學家警告南極企鵝在 2100 年前可能瀕臨滅絕。除了滅絕危
    隨著疫苗開始施打,COVID-19 疫情在全球開始受到控制,而各國也在擬定疫後如何讓疫情下重創的經濟回歸正常。許多國家可能會選擇以投擲「銀彈」的方式,如台灣發起「振興券」促進經濟發展,不過根據專家研究,高達 20 個國家在實施經濟復甦的同時,卻在加劇環境的破壞與氣候變遷的影響。 全球振興計畫投 1
    「淨零排放」已經成為各國共識,也是許多企業越來越致力追求的營運目標。不過地球環境不只是政府跟企業的責任,地球上的每個人都應該為環境盡一份心力。重點是,該怎麼做? 比爾蓋茲前陣子發表了他的新書《如何避免氣候災難》(How To Avoid A Climate Change),分享了他近幾年研究氣候行
    ESG 是企業永續經營的重要競爭力,也是現行國際投資潮流中越來越重視的項目,根據投信投顧公會統計,台股新發行的基金中有將近 7 成是以永續、ESG 為主題。隨著綠色的金融產品越來越多,也可以看到有越來越多銀行、企業開始加強 ESG 與 CSR 的落實,可見金融市場對於社會朝向「永續經營」發展有相當
    建築產業佔了全球年碳排放的一大部分,根據統計,建築的建設過程與水泥的製造過程佔了全球 6.5% 的碳排放。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學者與德國建設公司 Henn ,採用更低碳排的環保建材,去年共同推出世界上第一個碳纖維混凝土建築設計,現在開始動工了! 這座建築名為「Cube」,建置在德勒斯登工業大學校園內
    聯合國機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本週公布了《氣候變遷報告》,是繼 2014 年以來「第一份與氣候變遷相關的科學評估」,指出全球升溫的速度快於預期,並且幾乎都是人類活動所致。工作小組呼籲,全球暖化已經「亮起紅燈」,但人們還可以避免氣候災難,只要人們立即採取積極氣候行動、終止化石燃料,
    眾人皆知全球暖化的嚴重性,科學家與氣候學家也不斷地在推廣大眾重視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問題,呼籲政府實施更積極的氣候行動與環境保護政策。近日有研究指出,氣候變遷正在增加物種滅絕的風險。全球暖化使得南極的海冰快速消退,危及南極企鵝的棲息地,生物學家警告南極企鵝在 2100 年前可能瀕臨滅絕。除了滅絕危
    隨著疫苗開始施打,COVID-19 疫情在全球開始受到控制,而各國也在擬定疫後如何讓疫情下重創的經濟回歸正常。許多國家可能會選擇以投擲「銀彈」的方式,如台灣發起「振興券」促進經濟發展,不過根據專家研究,高達 20 個國家在實施經濟復甦的同時,卻在加劇環境的破壞與氣候變遷的影響。 全球振興計畫投 1
    「淨零排放」已經成為各國共識,也是許多企業越來越致力追求的營運目標。不過地球環境不只是政府跟企業的責任,地球上的每個人都應該為環境盡一份心力。重點是,該怎麼做? 比爾蓋茲前陣子發表了他的新書《如何避免氣候災難》(How To Avoid A Climate Change),分享了他近幾年研究氣候行
    ESG 是企業永續經營的重要競爭力,也是現行國際投資潮流中越來越重視的項目,根據投信投顧公會統計,台股新發行的基金中有將近 7 成是以永續、ESG 為主題。隨著綠色的金融產品越來越多,也可以看到有越來越多銀行、企業開始加強 ESG 與 CSR 的落實,可見金融市場對於社會朝向「永續經營」發展有相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當代法律 "Uber Eats(吃)熊貓行不行" 研討會@09 - 12:00 競爭法是我的菜:數位經濟之外送平台事業申請結合之法律經濟分析, key points : ◆申請當事人之產值合計逼近 NT1500億元 ◆併購(結合)的產品/服務市佔率約為80% ◆對於市場競爭的利益 v. 不利
    1. 沒有善用共享經濟節省時間 - 許多學生沒有使用如Uber和Uber Eats等共享經濟服務,導致他們在交通和購物上浪費了大量時間。這些時間本可以用來進行學術研究或參加專業活動。例如,平時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而Uber可以提供更靈活、更快捷的選擇,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完
    我使用最多的共享經濟服務,不外乎就是Uber與Uber Eats。 的確Uber與Uber Eats 提供了更多選擇,在移動以及買東西吃的選擇上。 移動上,平時搭大眾運輸就可以到上班的地方, 而有了Uber,我還可以多更多移動的選項,去其他想去的地方。
    Thumbnail
    近年來,外送平台在台灣蓬勃發展,Uber Eats和foodpanda兩大龍頭更是佔據了大半市占率。這項消息一出,立刻引發熱議。不少人擔心,這會不會造成外送市場獨占,導致價格上漲、服務品質下降?其實,在經濟學中,獨占和寡占都是常見的市場型態。當一個市場只有一家或少數幾家企業時,這些企業就能夠控制一切
    Thumbnail
    「要被割韭菜啦~~~」這不是在講股票,而是這幾天許多台灣人(特別是外食族群)都在關心的新聞之一,就是Uber宣布以9億5000萬美元併購Delivery Hero旗下的foodpanda台灣外送事業。 許多台灣人都擔心這樣的併購有壟斷行為,也有人希望公平會能夠以「避免壟斷」來反對此筆併購。
    Thumbnail
    Uber Eats 收購 Foodpanda 的消息意外嗎?這篇文章從聚焦供需的變化的角度分析了併購對供需結構的改變,以及對行業競爭和其他相鄰產業的影響。同時也觀察了資本市場的轉變對併購的影響。文章也提到了對後續的投資追蹤和對 META、NFLX 和 MU 公司的探討。
    Thumbnail
    社會差距只能基於共同福祉而存在。《人權及公民權利宣言》 第一句話是: 人類生而自由,權利平等,接下來得第二句補充了不平等確實存在。 一旦資本報酬率長期高於產出及所得成長率,資本主義便會自動產生許多令人無法接受的人為分配不均,從而徹底瓦解民主社會依照個人才能與努力決定報酬的基本價值。 每個人
    Thumbnail
    Uber已經開始成為產生正現金流的怪獸,補貼消耗戰的時代已經結束,有更多餘裕衝刺獲利。而Grab還在東南亞競爭激烈的殺戮戰場上拼搏。
    Thumbnail
    本篇從“ Uber薪水小偷” 的和解案例開啟 DePIN 在共享出行的討論,並提出最近的去中心化共乘協議TRIP。
    Thumbnail
    在美國最近幾年很流行的一種被動收入-共享汽車平台getaround和turo兩大家競爭對手 搜尋欄位打上turo/getaround相關的入門關鍵字,人人都可以做微型的創業生意! 這種經濟模式,就是在家中閒置的車輛變現化,讓自己沒有要使用的時間中,把車子用到大的利用程度,跟airbnb一樣的
    Thumbnail
    當代法律 "Uber Eats(吃)熊貓行不行" 研討會@09 - 12:00 競爭法是我的菜:數位經濟之外送平台事業申請結合之法律經濟分析, key points : ◆申請當事人之產值合計逼近 NT1500億元 ◆併購(結合)的產品/服務市佔率約為80% ◆對於市場競爭的利益 v. 不利
    1. 沒有善用共享經濟節省時間 - 許多學生沒有使用如Uber和Uber Eats等共享經濟服務,導致他們在交通和購物上浪費了大量時間。這些時間本可以用來進行學術研究或參加專業活動。例如,平時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而Uber可以提供更靈活、更快捷的選擇,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完
    我使用最多的共享經濟服務,不外乎就是Uber與Uber Eats。 的確Uber與Uber Eats 提供了更多選擇,在移動以及買東西吃的選擇上。 移動上,平時搭大眾運輸就可以到上班的地方, 而有了Uber,我還可以多更多移動的選項,去其他想去的地方。
    Thumbnail
    近年來,外送平台在台灣蓬勃發展,Uber Eats和foodpanda兩大龍頭更是佔據了大半市占率。這項消息一出,立刻引發熱議。不少人擔心,這會不會造成外送市場獨占,導致價格上漲、服務品質下降?其實,在經濟學中,獨占和寡占都是常見的市場型態。當一個市場只有一家或少數幾家企業時,這些企業就能夠控制一切
    Thumbnail
    「要被割韭菜啦~~~」這不是在講股票,而是這幾天許多台灣人(特別是外食族群)都在關心的新聞之一,就是Uber宣布以9億5000萬美元併購Delivery Hero旗下的foodpanda台灣外送事業。 許多台灣人都擔心這樣的併購有壟斷行為,也有人希望公平會能夠以「避免壟斷」來反對此筆併購。
    Thumbnail
    Uber Eats 收購 Foodpanda 的消息意外嗎?這篇文章從聚焦供需的變化的角度分析了併購對供需結構的改變,以及對行業競爭和其他相鄰產業的影響。同時也觀察了資本市場的轉變對併購的影響。文章也提到了對後續的投資追蹤和對 META、NFLX 和 MU 公司的探討。
    Thumbnail
    社會差距只能基於共同福祉而存在。《人權及公民權利宣言》 第一句話是: 人類生而自由,權利平等,接下來得第二句補充了不平等確實存在。 一旦資本報酬率長期高於產出及所得成長率,資本主義便會自動產生許多令人無法接受的人為分配不均,從而徹底瓦解民主社會依照個人才能與努力決定報酬的基本價值。 每個人
    Thumbnail
    Uber已經開始成為產生正現金流的怪獸,補貼消耗戰的時代已經結束,有更多餘裕衝刺獲利。而Grab還在東南亞競爭激烈的殺戮戰場上拼搏。
    Thumbnail
    本篇從“ Uber薪水小偷” 的和解案例開啟 DePIN 在共享出行的討論,並提出最近的去中心化共乘協議TRIP。
    Thumbnail
    在美國最近幾年很流行的一種被動收入-共享汽車平台getaround和turo兩大家競爭對手 搜尋欄位打上turo/getaround相關的入門關鍵字,人人都可以做微型的創業生意! 這種經濟模式,就是在家中閒置的車輛變現化,讓自己沒有要使用的時間中,把車子用到大的利用程度,跟airbnb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