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中老年人職場轉型的考慮與準備(1/3)_以長輩自己回顧的【人生故事】為例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次全球疫情的一年多裡面,我發現許多的青中老年人,失去了穩定的月薪+獎金=主動收入/月,同時,也幾乎沒有被動收入,來支撐每月養家活口的需要。 其中,最嚴重的人,甚至連政府的紓困補助也領收不到一塊錢。可以說,真是淪落到幾乎進退失據,無以為續。
所以,就想藉回顧我自己到目前為止,42年的職場生涯,整理”主動+被動”收入的累積過程+結果,期待匯總出一些有效的職場轉型的考慮因素+方法,提供給需要的青中老年人參考,並且可以持續協助諮詢+參與投資促成+適時鬆手成全,讓受助者在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可以脫離類似社會邊緣的財務泥沼,累積足夠的主動+被動收入,從而建立”自信+自尊+自重”的”三自”人生重要價值,期待這可能會是上帝給我一生至此66歲,因而開啟的人生新景點喔!
這段疫情伊始以來,經過三個月的自封回顧整理:我自己大學機械系畢業+二年陸戰隊人事官退伍(26歲),開始擔任工程師就業,到我在台陸兩地,開設公司,參與合夥+自創事業,直到五年前結束兩岸公司退休。不料,為了協助照護90歲母親+帕症的妻子,開始學習科學平衡+轉型作自助助人的手技服務,其職場故事如下照片:
長輩自己42年的職場”初就業~合夥期~自創期~結業段~再出發”的過程故事
以上,說明長輩自己,自26歲在企業就任工程師,其主動收入自1.3萬元/月開始,然後,10年後(35歲)時,離開擔任產業研究所的研究員兼計畫經理,月薪約3.5萬元(31年前)。再來與人合夥階段,經歷二次合夥/拆夥計約10年(當時45歲),期間因為開拓政府委辦的車輛噪音排氣管制顧問業務成功,股東們同意月薪提升為8萬元/月(21年前)。其後,約民國91年(47歲/19年前)赴大陸上海開拓公司+台灣自立企業,繼續推動兩岸車輛安全+排氣污染的控制技術引進推廣,開始走上自負盈虧的人生財務新階段,直到5年前(61歲)完全結束兩岸公司。
回顧後發現,因為兩岸合計買賣過的8間房子,在過去的40年間,90%都在正向累積資產價值,因此,除了完成養家活口孩子長成+照護父母到離世之外,幾乎可以應對老後生活的財務所需,主因竟然是無心插柳之下,因應居住生活所需,買賣不動產自然增值的被動收入喔(哈哈。可見台灣過去四十年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無形中對在此期間,經營職場關係+婚姻家庭的青中老年人,有多重要喔!)
以上,總結一下,說明可能的青中老年人,職場轉型的考慮因素與準備方法如下:
  1. 主動收入(或月薪)的增加,與”在專業的專注+學習+投入”上,需要有”十年磨一劍”的心理準備,有絕對的關係。 轉換工作的考慮,需要考慮養家活口的持續需要,數十年之間無法斷供,所以,需要有”騎驢找馬”+”今天離開前職,明天就任新職”的另套心理準備,才不會掉入”前不著門,後不著店”之前後失據的困境。
  2. 主動收入與被動收入,需要同時培養。被動收入培養的需要性,是因為產業自動化+AI化以後,包含服務業在內,許多原先穩定長期的職業種類,陸續減少或消失殆盡中。尤其,這波疫情擴散以來,有些行業或職種,例如導遊領隊或高檔餐廳,幾乎長達一年,完全沒有客戶+業績為零的恐怖慘境,真是難以為繼。
  3. 被動收入的培養,需要環顧情勢+努力投入+接受幫助+健康兼顧,因為30年前的小公寓價格200萬元(當時利率8~10%),30年後的今天已經成為2000萬元(現在利率1~2%)。所以,展望未來台灣30年的可能發展,若參考日本過去25年類似的通膨+通縮階段演變,可能我們需要考慮的因素+準備,會與過去的30年,有非常大的,甚至逆向的不同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人體很奇妙!具有隨時受傷(含生理+心理的傷害)+隨時神奇的自我修復功能。舉例,自一天勞累+一夜好眠後,就恢復精神了;到眼中風,經過脈診儀測+自我調理=也是幾天就全部恢復。我希望能夠收集個人體驗自癒的案例,以方便整理+分享,得以幫助更多人;尤其,那些類獨居老人或弱勢族群的人,可消除病痛不適+降低醫療開銷+有效恢復健康喔!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是66歲的老人,為了照護90歲的母親(老人照顧老人):她因同一個外傭的疏忽,摔壞了左右髖關節,導致送醫並辛苦的開刀+住院的折騰之後,後續的復健過程更是辛苦。我機械專業+台陸創業幾十年,卻對她的照護,自開始的不知所措,透過學習,累積經驗,促成她在離世前二年,幾乎沒有疼痛,也期待自助助人,脫離病痛喔!
    自己已是66歲的老人:也拿到區公所給予的老人交通卡。進入疫情三級後,自己只能,每週陪伴太太去市場,當買菜的挑夫,瞬間,感覺自己好像沒有什麼太大的用處。然四年前,因為母親90歲衰老與妻子帕症的照護,開始學習科學平衡+按摩調理後,沒想到可在自封中藉虛擬+實境,自助助人喔!
    我是66歲的老人,為了照護90歲的母親(老人照顧老人):她因同一個外傭的疏忽,摔壞了左右髖關節,導致送醫並辛苦的開刀+住院的折騰之後,後續的復健過程更是辛苦。我機械專業+台陸創業幾十年,卻對她的照護,自開始的不知所措,透過學習,累積經驗,促成她在離世前二年,幾乎沒有疼痛,也期待自助助人,脫離病痛喔!
    自己已是66歲的老人:也拿到區公所給予的老人交通卡。進入疫情三級後,自己只能,每週陪伴太太去市場,當買菜的挑夫,瞬間,感覺自己好像沒有什麼太大的用處。然四年前,因為母親90歲衰老與妻子帕症的照護,開始學習科學平衡+按摩調理後,沒想到可在自封中藉虛擬+實境,自助助人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文 / 梁亦鴻 在物價上漲速度高於薪資成長幅度的此際,很多人都有相對變貧窮的感覺。更何況,未來大部分人所適用的社會保險的費率都會提高,可是未來能夠領到的退休金,卻未必會比較多,更何況還可能延後領!於是,很多人都開始覺悟了──小確幸要靠自己、退休金的籌措,更要靠自己! 要怎麼靠自己?大家
    自從打定主意要回家投胎做數位人,就決定這是一個正式投資而非度小月,期間的軟 體公司教練紅包學徒薪水全部當做車馬費津貼而非收入,生活正常開銷全由自己投資 補貼。 那到底應該投資自己多少錢,我當時是這樣想的:像我這樣的資深上班族(我是 1994 年開始上班、中間研究所 3 年有兼職工作、到 20
    Thumbnail
    我在49歲意外啟動自己職涯轉型時,沒有預料到那不只是工作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對於人生新的思維模式—有機會重新探索自己的人生意義與目標,開啟全新的人生下半場。 剛開始不免疑惑「這個年紀還需要思考這些?還來得及嗎?」,但漸漸發現這是第二次機會:在人生上半場經歷夠多的事之後,重新做出選擇,走一條不同的路。
    Thumbnail
    大家會統計上班期間總所得多少嗎? 今天來統計一下,早期工作不算,以我最後這個工作84年到109年上班25年總所得: 一.    名目薪資:2223萬 二.    實領薪資:2028萬 說明:原薪資扣除勞健保、勞退6%自提、福儲6%自提、所得稅預扣。 三.    福儲基金:299萬 說明:
    Thumbnail
    我的職務是工程人員,在我前期的工程人員是直接現場處理,後來門市數量快速增加,公司人力無法負荷,改委託外部協力廠商第一線處理,工程人員作驗收管理的工作。我是在這個轉換期間人事異動時進來的,進公司第一天到25年後退休的最後一天,原則上我算是做同一職務沒有變過,也沒升遷、輪調過,可見工作能力之不佳^=^。
    Thumbnail
    嬰兒潮,戰後年輕人數量激增,冷戰壁壘分明到高牆頹圮,無論是對體制的反抗或享受全球化過程的經濟紅利,如今這一代逐漸退休。 童年時經歷貧窮,青少年時看到富裕,成年創業機會很多。他們親身經歷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卻也在壯年要跨進中年時,又必須面對台灣經濟進入高原期,體驗產業結構快速變遷。
    Thumbnail
    某日和心理諮詢師談,聽到對方說:「妳現在所經歷的是人生很重大的事件和轉折:中年失業和中年轉職。何況妳是一次面臨兩個,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啊,原來我步入中年了啊,一直以為中年失業、中年轉職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呢!而且我會做廣播做到退休呢!殊不知正遭逢著所謂的中年危機。
    Thumbnail
    隨著年齡的增長,工作者在人力資源市場上的性價比會逐漸下降。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現象,也是我們必須正視的現實。本文將探討為什麼這種情況會發生,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通過投資將現有收入轉化為未來的財務保障。
    Thumbnail
    在現今的職場環境中,資深工作者面臨著許多挑戰與轉變。接下來,我們將一起探討幾種不同的職涯發展路徑,看看如何在這個多變的時代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
    「退休」對我來說還有二十五到三十年才摸到的議題,然而我工作的場所,曾經是一個平均年齡五十五歲(我進公司的那一年),而我又正不巧遇到老廠,裡面的同事等同你父親的年齡,只是受到無限的壓榨而已,你試想你五十五歲遇到二十五歲新進的小毛頭你會如何?好的輪不到你,而且又是全男性的場所,為了「考績」可說是...
    Thumbnail
    文 / 梁亦鴻 在物價上漲速度高於薪資成長幅度的此際,很多人都有相對變貧窮的感覺。更何況,未來大部分人所適用的社會保險的費率都會提高,可是未來能夠領到的退休金,卻未必會比較多,更何況還可能延後領!於是,很多人都開始覺悟了──小確幸要靠自己、退休金的籌措,更要靠自己! 要怎麼靠自己?大家
    自從打定主意要回家投胎做數位人,就決定這是一個正式投資而非度小月,期間的軟 體公司教練紅包學徒薪水全部當做車馬費津貼而非收入,生活正常開銷全由自己投資 補貼。 那到底應該投資自己多少錢,我當時是這樣想的:像我這樣的資深上班族(我是 1994 年開始上班、中間研究所 3 年有兼職工作、到 20
    Thumbnail
    我在49歲意外啟動自己職涯轉型時,沒有預料到那不只是工作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對於人生新的思維模式—有機會重新探索自己的人生意義與目標,開啟全新的人生下半場。 剛開始不免疑惑「這個年紀還需要思考這些?還來得及嗎?」,但漸漸發現這是第二次機會:在人生上半場經歷夠多的事之後,重新做出選擇,走一條不同的路。
    Thumbnail
    大家會統計上班期間總所得多少嗎? 今天來統計一下,早期工作不算,以我最後這個工作84年到109年上班25年總所得: 一.    名目薪資:2223萬 二.    實領薪資:2028萬 說明:原薪資扣除勞健保、勞退6%自提、福儲6%自提、所得稅預扣。 三.    福儲基金:299萬 說明:
    Thumbnail
    我的職務是工程人員,在我前期的工程人員是直接現場處理,後來門市數量快速增加,公司人力無法負荷,改委託外部協力廠商第一線處理,工程人員作驗收管理的工作。我是在這個轉換期間人事異動時進來的,進公司第一天到25年後退休的最後一天,原則上我算是做同一職務沒有變過,也沒升遷、輪調過,可見工作能力之不佳^=^。
    Thumbnail
    嬰兒潮,戰後年輕人數量激增,冷戰壁壘分明到高牆頹圮,無論是對體制的反抗或享受全球化過程的經濟紅利,如今這一代逐漸退休。 童年時經歷貧窮,青少年時看到富裕,成年創業機會很多。他們親身經歷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卻也在壯年要跨進中年時,又必須面對台灣經濟進入高原期,體驗產業結構快速變遷。
    Thumbnail
    某日和心理諮詢師談,聽到對方說:「妳現在所經歷的是人生很重大的事件和轉折:中年失業和中年轉職。何況妳是一次面臨兩個,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啊,原來我步入中年了啊,一直以為中年失業、中年轉職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呢!而且我會做廣播做到退休呢!殊不知正遭逢著所謂的中年危機。
    Thumbnail
    隨著年齡的增長,工作者在人力資源市場上的性價比會逐漸下降。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現象,也是我們必須正視的現實。本文將探討為什麼這種情況會發生,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通過投資將現有收入轉化為未來的財務保障。
    Thumbnail
    在現今的職場環境中,資深工作者面臨著許多挑戰與轉變。接下來,我們將一起探討幾種不同的職涯發展路徑,看看如何在這個多變的時代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
    「退休」對我來說還有二十五到三十年才摸到的議題,然而我工作的場所,曾經是一個平均年齡五十五歲(我進公司的那一年),而我又正不巧遇到老廠,裡面的同事等同你父親的年齡,只是受到無限的壓榨而已,你試想你五十五歲遇到二十五歲新進的小毛頭你會如何?好的輪不到你,而且又是全男性的場所,為了「考績」可說是...